首页 理论教育 推动外部协同:国内改革不可或缺

推动外部协同:国内改革不可或缺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出口拉动为主的增长方式进入瓶颈,同时需要以国内改革推动外部协同。上海自贸区已经开始实施“单一窗口”的管理模式,随着第二批、第三批自贸区的成立,这一模式将被推广到各个自贸区,进而推动国内政策与国外标准的协同。2016年6月,中国通关一体化改革在上海启动。以合作机制带动内部改革进而推进外部项目合作是落实“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推动外部协同:国内改革不可或缺

中国经济的发展开始从引进外资阶段转向扩大对外投资,从单向引进走向了双向互动。以出口拉动为主的增长方式进入瓶颈,同时需要以国内改革推动外部协同。中国传统的对外开放改革曾包括关税降低、招商引资,甚至为了达到吸引外资的目标,对外资实行超国民待遇。但是,当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发生变化,在全球市场深化、制度深化的情况下,中国的对外开放也需要相应的调整,重心从外部转向内部。在上一轮的全球化中,国际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通过贸易自由化推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已经有限。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经济实现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出口拉动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引进外资,外资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相结合,造就了加工贸易的大发展,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中的份额常年处于50%以上。但是,近年来中国的出口增长逐渐下滑,出口增速从2001—2010年的年均22.7%,下降到当前的7.8%,而人口结构不断向老龄化迈进,2000年以后,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迅速减缓,一直维持在1%左右。在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8年的12‰下降到4.92‰,依靠加工贸易模式的出口拉动来实现保增长存在质疑。

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对外开放的标准也应相应变化。从单边开放到对等开放是基础,而要求其他国家对等开放,就提出了开放中的利益交换,这种利益交换就是以国内更多的改革换取其他国家对我国政策协调。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单就特定开放部门而言是不利的,但是国家的整体利益通过其他部门综合体现出来。如果中国进一步开放受部门目标的约束,不从国家整体战略与长远利益出发,则可能导致开放经济体制建设陷入困境。从中美BIT谈判可以看出,对外开放战略的推进存在一系列的困难,在保持中国经济体制优势的同时也要破除阻碍开放的部门目标冲突。为此,“一带一路”建设的协调需要与国内改革相配合。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国内在贸易政策上推进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单一窗口”就是一项卓有成效的改革。“单一窗口”指参与国际贸易的各方,经过单一的平台提交标准化的单证和信息而完成通关。“单一窗口”与我国“电子口岸”建设有类似之处,核心是建立统一的政府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将进出口手续签注一体化。进出境商品电子数据通过单一窗口接入统一信息平台,一次性提交监管部门要求的所有与进口、出口和转口相关的标准化单证和电子信息。监管部门再通过单一平台,将处理状态(处理结果)反馈给申报人。这种电子化、一体化的操作模式可使现有的口岸执法简化为“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即“单一窗口”摒弃了以往多人员、多客户端、多单证系统的操作模式,极大简化了进出口程序,实现了贸易投资便利化。[2]但是中国的电子口岸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它考虑到了地域的不同、管理体制的不同,分为中央层级跟地方层级两个平台,相互协作,互为补充。不过它要完成的目标和国际上提倡的单一窗口提倡的目标是一致的。上海自贸区已经开始实施“单一窗口”的管理模式,随着第二批、第三批自贸区的成立,这一模式将被推广到各个自贸区,进而推动国内政策与国外标准的协同。(www.xing528.com)

2016年6月,中国通关一体化改革在上海启动。上海开始设立海关总署风险防控中心(上海)和海关总署税收征管中心(上海),这“两个中心”立足于智能化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试点范围内进出口货物实施“一次申报、分步处置”的通关管理模式。这项改革的成功经验将被复制推广到全国,这些改革政策的落实将提高国内的贸易开放。随着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合作的加深,也将推动沿线国家在贸易便利化上的改革,为双边和多边的合作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另外,从合作模式上,PPP也是一个重要途径,民营资金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于项目的高效运营意义重大。2016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外交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人民银行、国资委、林业局、银监会能源局、外汇局以及全国工商联、中国铁路总公司等13个部门和单位,共同建立“一带一路”PPP工作机制,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强合作,积极推广PPP模式,鼓励和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推动相关基础设施项目尽快落地。以合作机制带动内部改革进而推进外部项目合作是落实“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