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但是大部分企业仍旧面临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低下、产能过剩、国际化程度低等问题。因此,一方面我国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国内企业根据自身所需走出国门,向海外投资,寻求更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通过设定符合现阶段国情的引资政策,真正吸引那些高技术且外溢效应明显的外资企业进入,提高审批质量。总体而言,我国企业无论在对外投资还是引进外资上,都需要注重根据自身所需进行投资或引资,从而推动国内技术乃至产业升级。
(一)在制度建设层面:完善国家相关支持性政策体系
一是理清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设立相应专职机构。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通过立法手段支持和保护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前提条件,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和实施了许多相关法律措施,但是对外投资的相关法律仍不系统、不全面,且多头管理、相互缺乏沟通协调的现象仍存在。因此,政府需要在理清前期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出对外投资的基本法律,并逐步完善;规范企业对外投资行为,并保障其相应的权利。在专职机构设立方面,可以从国家宏观层面着手,建立一个由国家各部委如商务部、外交部、财政部和外汇管理局等部门联合管理的政府专门服务、管理机构,精简流程,减少对外投资企业面临的多部门审批、效率低下等问题。另外还可以专门研究在企业对外投资的战略规划、指导政策等方面的辅导和协调。另外,配合企业“走出去”步伐,建立统一且完备的对外投资信息服务平台。解决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信息分散和滞后、相关信息服务平台水平不高等问题。其中可以建立由政府部门、驻外机构、贸易投资促进机构以及商会组织等相关机构联合互通的工作机制,实行各类信息整合、渠道通畅,为企业更好了解国外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相关习俗等提供便利。
二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加快相关金融制度改革步伐。在发达国家,在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给予其相应的财税支持是一般的做法。因此,我国可以在借鉴发达国家实际经验的基础上,综合我国国情,制定相关企业对外投资的财税支持措施。例如,在税收优惠上,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抵免和延付等政策措施给予海外投资企业支持;在财政便利上,国家可设立企业对外投资的支持基金,综合国家相关战略规划给予符合条件的对外投资企业补贴,这不仅可以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还可以支持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对产业机构的优化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在对外投资的金融体系建设上,也要跟上国际步伐,加快金融制度改革步伐,为企业对外投融资活动提供金融支持。首先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要不断发展和健全国内资本市场体系,形成一批健康、成熟、高效的金融服务机构,鼓励金融市场往广度和深度方向发展,在兼顾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鼓励各类金融创新发展、丰富相关交易工具和产品。其次,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海外投资企业的支持力度,如政策性银行以其自身优势,为对外投资企业的高风险投资领域提供贷款,解决相关企业的资金难题,降低其整体的财务成本。再次,完善我国外汇制度,降低企业对外投资的汇率风险。在金融风险整体可控的条件下,对部分企业对外投资活动实施资本项目可兑换,并逐步放宽范围。同时适度放宽企业的外汇管制,精简审批程序,确保企业及时获得所需资金进行业务整合等活动。
三是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开展对外投资。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中,国有企业仍占据主要份额,然而大部分国有企业缺乏先进的企业制度,导致其投资决策、执行以及监督过程缺乏科学性和稳健性,常常因为没有全面且准确的市场分析而面临损失。同时部分对外投资的国有企业还面临因为经营权的扭曲带来的经营绩效的降低,进一步导致经营失败等情况的发生。我国虽然经历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但仍未真正建立起高效运营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产权存在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就会导致对海外投资的约束和监管不足,不仅可能造成经营决策的盲目和随意,也会出现国有资产的流失。国内大中型国有企业目前仍然面临人员冗杂、社会责任过重的问题,如不能完成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的改造,在海外开展有效率的跨国投资也就阻力重重。因此,如若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投资活动,就需要依照市场经济的法治规范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例如,明确界定市场的边界,努力实现真正的政企分开,弱化企业经营中存在的政府意愿和政治因素影响,杜绝政府在企业海外经营中的微观干预。减少并完善政府补贴机制,强化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意识,真正提高经营效率和自身竞争实力。其中首先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经营绩效。健全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进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在制度层面提升我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提高国内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国际竞争力。其次要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冲淡国有企业的政府色彩。再次要对民营企业进行扶持,实现对外投资主体结构的均衡发展。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民营企业必将成为主力军,因此,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应该减少制度设计上的不公和歧视,关注和扶持目前还处于弱势的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使其能够顺利开展对外投资业务。另外,这些民营经济在对外投资中具有经营机制灵活、适应能力较强、进入和退出较为便利等独特优势,因此,扶持这些企业“出海”对推动企业创新升级具有促进作用。
(二)在企业投资能力建设层面: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www.xing528.com)
一是培养企业跨国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对外投资企业若要适应国外环境必然需要与之同步的跨地区经营水平和能力,这要求企业具有以下几个条件:首先企业需要发展具有某种优势的产业和产品,培育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创造相关条件,促进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其次,实施人才战略,拥有专业技术人才。企业在跨国生产活动时,必将需要具有国际化尤其是熟悉本地经营管理的技术人才,例如在财务、法律、本地销售和推广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在企业现代管理和战略发展等领域的管理人才等。企业可以通过面向市场进行选拔和聘用,还可以通过在本地进行公司内部培养等方式获得相关人力资源。再者,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管理和决策机制,在规范企业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学习本地化经营的理念,以企业自身特点和本地化特征进行企业生产决策,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标准,降低对外投资风险。
二是创新企业对外投资方式,培育企业国际化品牌。除了国有企业外,我国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在对外投资中,大都呈现出规模小和抗风险能力弱的特征。针对这种情况,企业之间可以通过互相参股和合资等形式联合对外投资,建立跨国投资联盟,提高竞争力,并可以实现资金、技术等优势互补。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与投资国企业进行相关合作,在技术和产品生产方面建立联盟等。另外,企业在国外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品牌,认识品牌的价值,提高品牌竞争力。将科技含量、质量保障、企业特征和优势等相关方面进行结合,创新生产工艺,生产出符合市场的具有特殊优势的产品,打造企业品牌,为企业成功实现国际化经营后的发展壮大建立强有力的后盾。需要注意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品牌的保护,深入了解国外相关商标的法律法规,并进行良好且有效的宣传,为品牌更好地传播创造条件,间接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加大企业的产能转移。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时,需要首先考虑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投资利润,但是在行业的整体规划上,还应该体现国家的产业结构政策和战略目标。目前我国经济仍处在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因此,可以通过企业对外投资实现技术的传递和市场空间的拓展,这对母国的产业发展及其优化升级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母国经济发展从量的增加转型到质的提高,为经济健康且高速增长开辟新路径。如以家电为代表的制造业生产已经进入成熟期,相关生产技术已经很纯熟,国内市场也已趋于饱和,且竞争激烈,需要借助对外投资绕过各种贸易壁垒,最大化利用全球生产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空间,将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适应性技术传输入稀缺的国家,进而带动相关原材料等中间产品的出口。
因此,现阶段,依据我国产业发展特征,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的产业选择中,需要侧重于寻找国外高技术优势、获得稀缺的能源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空间,其中在海外开发获取稀缺紧俏的生产要素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中的重点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