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

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经济疲软导致外部市场需求减弱,对中国特别是作为沿海开放地带的对外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金融危机也将迫使中国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向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并重转变。国际经济风险通过外资、外贸、通货膨胀等多种经济渠道影响到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进而对环境、就业、经济增长等造成不利影响。

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趋势

(一)全球投资贸易增长方式发生转变

次贷危机发生以后,全球经济格局和投资贸易增长方式发生转变。在这次危机中表现相对稳定的中国,也在危机中充分暴露出长期以来实行的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首先,传统的投资贸易增长方式受到冲击。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经济疲软导致外部市场需求减弱,对中国特别是作为沿海开放地带的对外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次,由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受到重创,资本跨境并购和投资的意愿及能力降低,中国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受到很大限制;在华跨国公司从国际市场融资的可能性大幅度下降,融资成本和经营压力不断上升,进行利润再投资和资本扩张的计划被取消或搁置。最后,对于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使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严重打击。中国长期以来已经形成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为特点的经济增长方式,其持续性受到来自各方的怀疑。金融危机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金融危机也将迫使中国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由于此轮危机带来的影响程度更深并且持久,用以往危机的经验和长周期理论均无法完全解释。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从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向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并重转变。这意味着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必须实现对外开放政策的升级。

(二)全球经济不平衡投资贸易风险增加

长期以来,国内金融体系的功能和效率低下,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功能远未显现。这一方面因为存贷款市场存在较多限制,利率市场化迟迟未能推行,以致中小型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融资困难重重;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无法成为企业发展所依赖的外源融资后盾。另一方面也因为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受到限制,中外资企业间无法进行公平竞争,从而削弱了外资对于国内金融机构的“鲶鱼效应”。金融抑制现象的存在,使得金融市场无法起到正确引导资金流向,改善资源禀赋结构,从而增加高附加值商品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作用,也难以在将外资潜在的溢出效应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金融体系的功能和效率低下也导致中国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受到冲击。国际经济风险通过外资、外贸、通货膨胀等多种经济渠道影响到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进而对环境就业、经济增长等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迫在眉睫。(www.xing528.com)

(三)发达国家出现制造业回流

20世纪80年代以后,欧美国家经历了本国劳动力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和占世界制造业比重持续降低,传统制造业向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国际产业转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虚拟经济在本国经济中的占比持续上升,直至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逐渐蔓延到部分欧美发达国家,由于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所产生的巨大泡沫终于破灭,实体经济地位逐渐上升。2009年以后,欧美国家陆续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制造业回流的政策措施,一些欧美跨国公司出于经济和政治的双重考虑,将部分生产能力从新兴发展中经济体撤回,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逆向流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