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业师张雄先生的想法,关于财富问题的哲学研究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注意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先进成果,力图在如下方面有所创新:一是尝试从研究财富范畴及其幻象的角度解读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思想,尤其是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思想;二是尝试从财富生成机制入手解读财富幻象生成的社会历史原因和精神要素逻辑线索,凸显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今经济社会所具有的解释力和穿透力,具有回应后现代主义在财富幻象问题上的非历史唯物主义的挑战的理论意识;三是结合当下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对财富幻象的深层本体论解读,探讨财富是如何在人的主体性的提升和对人的主体性的奴役、全面发展人的能力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人的自由的获得与人的自由的失落、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等之间的辩证关系,尝试为现代性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维度。对于本书来说,要在不长的篇幅和有限的能力中对这个鲜活而充满挑战并且颇具现实复杂性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对其内在逻辑进行精准的把握,确实是一个非常艰巨的挑战。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本书所做的只是初步的探究,旨在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搭建一个思想平台,远远谈不上结论二字,仅限于将粗略观点总结归纳,以供进一步讨论。
此外,本书也存在一些缺憾和不足之处:一是由于侧重于从哲学向度解读财富范畴及其幻象,澄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财富观,置身于卷帙浩繁的经典文本考察,限于精力,没有就财富与法律、文化、历史等学科的关联作更深刻的进一步分析,理论穿透力尚显不足,书中虽然对马克思之前和之后思想家们关于财富的思想理论有所列举和分析,但由于个人视野的局限难免挂一漏万;二是试图针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阐释人们的财富理念变迁、表现及其利弊得失,尝试在新财富观的形成、合理合法性的财富实践的建构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一些有建设性意义的思考,但是对这些问题拓展得有限,还不够广泛和深入;三是博士求学期间,曾有幸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赴加拿大女王大学哲学系学习,克里斯汀·希普诺维奇(Christine Sypnowich)教授,一位坚定的左翼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作为我留学加拿大期间的导师,为我提供了大量文献资料。在本书中,笔者试图引入国外理论前沿,但很多内容还没有完全展开,期待在下一步研究中更好地深入下去。对此,笔者将以其为继续思考探索的方向,在今后的研究中给予进一步的阐述与发挥。
【注释】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9页。
〔2〕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页。(www.xing528.com)
〔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同上书,第373页。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5〕杨筱刚:《马克思主义:“硬核”及其剥取》,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7页。
〔6〕鲁品越:《社会主义对资本力量:驾驭与导控》,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10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