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富幻象及其表现形式分析来看,货币幻象、资本幻象、信用幻象等等财富幻象的家族相似均源于“货币—资本—信用”不断积累、循环、扩张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逻辑。从深层本体论解读,其产生是伴随着现代性生成的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近代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传统,导致的自由主义经济理性和科学技术工具理性的非理性崇拜;主体性哲学的思想变迁,从主体性哲学到主体性资本的逻辑牵引;世俗主义、价值通约主义等经济制度和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转型后的现代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都构成了财富幻象生成的深层逻辑线索。当下财富幻象的生成与虚拟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的特定社会历史现实基础有关。在虚拟经济时代的金融风暴下,全世界范围的社会财富似乎都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划分着,危机的发生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警示和借鉴:只有正确认识虚拟财富的正负效应,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才能适应新的财富体系要求。
对财富幻象的哲学反思证实了关于马克思的财富哲学思想,尤其是财富的主体性存在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财富观,揭示了通过财富创造而实现的人的存在与发展及以其为目的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这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是一致的,邓小平提出的“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2〕,目的是以“先富”的示范效应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4〕。因此,社会主义作为逻辑上后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不仅体现为它有相比于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力,更重要的是它使财富生产本身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真正目的,开创了“以人为本”的财富生产观时代,使发展问题回归到人本身。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也都是以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类解放的目标为理论主线。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为应对和解决问题、树立科学财富观指明了方向。(www.xing528.com)
如果说当代最大的财富幻象莫过于对西方财富创造的资本制度过于迷信,把资本主义的财富形式看做财富的本质,把资本主义财富创造的制度看做永恒的制度,那么本书对财富本质及其幻象进行哲学反思的基本结论是:造成这种误解的根源就在于执迷于“以物为本”的财富观,而非坚持“以人为本”的财富观。“是为发展而发展;还是把它纳入‘以人为本’的轨道呢?是放任市场的‘马太效应’而任其两极分化;还是调控市场以达到‘共同富裕’呢?是放纵资本之‘恶’而任其破坏生态;还是以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呢?是单纯以经济增长和利润产出为目的;还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呢?是单纯刺激人们的物质消费欲望并以满足这种欲望为其发展动力;还是提高人的需要层次,恢复需要的精神性质,使人类不再单纯追求物质享受而在审美、求知和创造性劳动中实现自我呢?——这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5〕两种不同的发展观决定了两种不同的财富观,它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选择,答案已经很清楚了:“正确的途径只能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由政府引导与驾驭资本力量,将由政府代表的公共利益注入到资本意志中,内在地引导和控制资本的投资方向,发展可持续的生产力。”〔6〕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社会,这是摆在每一个当代中国人面前的历史责任,只有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才能走出资本主义的财富幻象,以科学的财富观走向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