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富:经济学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富:经济学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经济学视域中,财富概念无疑构成这一学科的主题。古希腊流传下来较早研究经济问题的著作是色诺芬的《经济论》,在其中“财富”与“经济”是同一词。他对财富的理解接近于古典经济学的“商品”概念。事实上,除了萨伊、李嘉图和西尼尔认为效用即主观的价值评价是财富的构成条件以外,古典经济学派基本上都认同将客观的使用价值作为财富的内涵。主流经济学的这种研究范式限制了它对财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

财富:经济学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学视域中,财富概念无疑构成这一学科的主题。海尔布伦纳说:“财富无疑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甚或是这一学科概念的起点。尽管它的中心地位如此,然而对财富概念却从无一致看法。”〔1〕这是因为经济学正是在对财富性质、财富表现形式、财富生成机制的建构中,确立起自身的范畴体系、一般原理、研究领域和逻辑分析框架,从而作为一门学科从伦理学和政治学的怀抱中逐渐独立出来。纵观各经济学派的观点,人们对财富的追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财富概念的内涵,什么是财富的本质;二是财富概念的外延,哪些具体事物是财富。西方经济学家对财富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从物质财富观到效用财富观的转变。

古希腊流传下来较早研究经济问题的著作是色诺芬的《经济论》,在其中“财富”与“经济”是同一词。色诺芬认为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他举例说:“一支笛子对于会吹它的人来说是财富,而对于不会吹它的人,则无异于毫无用处的石头,”但是,“对于不会使用笛子的人们来说,一支笛子只有在他们卖掉它时是财富,而在保存着不卖时就不是财富”。〔2〕在他看来,可用于使用和交换的物品就是财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经济”是家庭或国家财产经营活动,“财富”就是“货殖”,真正的财富就是生活上的必需品,是对家庭和国家有用的东西。他对财富的理解接近于古典经济学的“商品”概念。事实上,除了萨伊、李嘉图和西尼尔认为效用即主观的价值评价是财富的构成条件以外,古典经济学派基本上都认同将客观的使用价值作为财富的内涵。以客观的使用价值为内涵的物质财富观既符合从古至今的常识,也在经济学说中得到体现:从重商主义重视贸易货物和金银到重农主义的“纯产品”,最后,经济学集大成者约翰·穆勒总结道:“所谓财富,就是一切有用的或合意的物品,只是要刨除那些不付劳动或作出牺牲便可随意得到的物品。”〔3〕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效用价值论的提出引发了经济学的一系列变革,将财富内涵定格在人类欲望及其满足的坐标系中。效用财富观,将人类满足欲望的手段,或对于一物效用的判断定义为财货。如门格尔所言:“价值既不是附属于财货之物,也不是财货所应有的属性,更不是它自身可以独立存在的。经济人所支配的财货,对其生命与福利,必具有一定的意义。价值就是经济人对于财货所具有的意义所下的判断,因而它绝不存在于经济人的意识之外。”〔4〕也就是说,一切物品是不是财富、有没有价值完全取决于人的主观心理评价。马歇尔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一切财富是由人们要得到的东西构成的,那就是能直接或者间接满足人类欲望的东西。〔5〕后来,以边际效用学派为主体的新古典经济学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取决于物品的效用和稀缺性,取决于消费者主观心理上感觉到的边际效用。这样就推导出财富的新内涵,正如罗宾斯所说:“某物之为财富,并不是因为它具有财富的性质,而是因为它是稀缺的。……财富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相对的概念。”〔6〕

财富概念的动态演化的过程,呈现出人类的经济成长过程。经济学在对财富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等人类经济行为的规律性的心智探索和深度耕犁中,出现了流派纷呈的繁荣局面,形成了经济学庞大的“家族帝国”。经济学视域中的财富范畴实质上是指围绕人们的经济活动所展开的物质生活,其动态呈现就是人类的经济从早期物质产品的稀缺到大工业生产物质产品丰富之后的效用稀缺的变化过程。毋庸置疑,人类在由生存体系步入现代市场经济意义上的以资本为内核的财富扩张体系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赋予人自身以更多的尊严和价值,促进和提升了人的主体性。财富可以说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杠杆。人类之所以能够成长、发展和进步到今天这种君临世界的地位,都与人类自身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关联在一起彼得·杰伊指出,“人类能在进化的豪赌中成功,这绝对和他们是经济动物有关”〔7〕。人类也正是在自身的财富创造实践中形成并完善对于财富的理解,构建关于财富的一些思想理论体系。(www.xing528.com)

不可否认,经济学对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从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等各个角度对财富的表现形式、财富的构成要素以及财富的增长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对人们的经济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但是经济学的财富视角,是就经济而讨论财富,把财富视为一切具有经济价值的东西,把经由人类社会活动和交往过程而形成的经济现象看作是涂尔干和西美尔所说的那种“自成一类的存在”,把财富问题仅仅看作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领域的事情,看作是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忽视了财富内涵的丰富性和影响财富生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整体性的共同作用。

经济学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来研究财富,注重财富的物的属性对个人的物欲的满足,注重以个人为中心的福利目标和福利选择,注重财富的消费意义,而忽视了财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价值和意义。主流经济学的这种研究范式限制了它对财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经济学由于其学科视野和研究方法的限制,导致了它在财富理解和把握上的狭隘性和静态性。正是对财富理解和把握的这种狭隘性和静态性,才容易导致人们在财富理解和把握上的种种幻象产生乃至深深地充斥在人们的观念意识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