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么检查公司盈余管理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

怎么检查公司盈余管理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外认为盈余管理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持正相关关系的研究一般是基于对审计报告保守性的理论。另有部分文献考虑了审计任期对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类型关系的影响,但结论比较一致。

怎么检查公司盈余管理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

4.1.1.1 国外已有的研究

国外对于盈余管理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关系的研究结论是不一致的,存在正相关和不相关两种不同的结论。

1.盈余管理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正相关性

持正相关态度的研究一般是把会计应计(Accounting Accruals)作为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之间联系的桥梁,非常会计应计(Abnormal Accruals)通常被认为是存在盈余管理的证据,认为审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的类型是由会计应计决定的,因为会计应计对应着盈余管理空间,而盈余管理意味着高风险,意味着更有可能被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国外认为盈余管理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持正相关关系的研究一般是基于对审计报告保守性的理论。Francis(1999)将审计报告保守性定义为由于包含高应计额和未检测到的资产变现问题或者持续经营问题,审计师弥补这一风险的做法就是降低他们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标准,这样就导致增加了非标准审计报告数量,因此就减小了给应该出具非标意见的公司出具标准意见错误的可能性。

Francis(1999)证实了审计师水平越高,就会认为高应计额公司内含高风险,那么从审计报告保守性的角度,审计师就会降低对高应计额公司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判断标准,从而有更大的可能性给高应计额公司出具非标审计意见,而且正向应计额比负向应计额更可能导致审计报告保守性。Bartov(2001)在比较各种操纵性应计模型计算的盈余管理的有效性的过程中发现,收到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比收到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操纵性应计更大。Janes(2003)还证明正向盈余操纵平均在公司表现出财务危机迹象的前两年达到峰值。因为经理人可能会采取措施延迟或避免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例如通过操纵盈余或转换审计师。经理人员可能操纵好几年的应计来掩盖不断恶化的财务状况,这样一来到财务危机浮出水面时,公司已经没有应计可供操纵了,因此,这种正向应计操纵在公司财务困境迹象浮出水面的前两年达到峰值。对此Bryan(2010)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首先证明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和破产恢复的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是财务危机的一个有效警讯。但随后又发现在破产申请期间使用正向盈余管理方法或者在破产申请前短暂的时间内变更审计师的方法相比未使用这些方法的公司,更难从破产中恢复,但这一点只在SAS NO.59时期适用,这说明在SAS NO.59时期,管理层延迟或避免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能力更强。这些结论和Francis(1999)的结论相辅相成。

2.盈余管理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不相关

对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和高应计额所代表的盈余管理之间的因果关系还存在不一样的声音。Bradshaw(2001)发现审计师并不会在审计意见中警示公众有关公司的高额应计以及未来因此可能发生的盈余问题,并对这种现象给出了三种可能解释:第一,审计师缺乏必要知识去解释高应计项目后果;第二,审计师可能与管理层串通,掩盖高应计项目;第三,审计人员并没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向公众传达这一信息。因此审计师并不会运用审计意见来警示财务报告使用者过量盈余管理的问题或者高应计的后果。Butler(2004)通过检验审计意见类型和应计项目之间的关系也验证了这一点,但是Butler(2004)还进一步证明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和负向应计额之间本身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表现出的相关性仅仅是因为导致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和负向应计额的条件是相同且是同时发生的。总之,上述研究表明会计应计并没有影响审计师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并且审计师在审计意见中也不会特别给出警示高应计额预示的盈余管理及其后果的信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可能并不包含公司会计应计的相关信息,更无法体现盈余管理的相关信息。

4.1.1.2 国内已有的研究

我国目前很少有学者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作为独立研究对象专门研究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的关系,大部分研究是用会计应计作为盈余管理的度量,研究审计意见类型和应计盈余管理的关系。

最早的有李东平等(2001)证明了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类型并不相关,原因是由于当时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僧多粥少,为了生存部分事务所首先不会筛选高风险审计项目,又为了避免被雇主解聘,并不会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即审计师根本不关注公司盈余管理导致的潜在诉讼风险。但在此之后的研究对盈余管理以及审计相关属性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并不同程度地证明了审计意见类型和盈余管理相关。一部分文献对盈余管理属性进行了细分,徐浩萍(2004)首先从多个维度检验了盈余管理和独立审计质量的关系,发现国内审计师能够鉴别非经营性操纵应计和负向盈余管理,但不能鉴别经营性操纵应计和正向盈余管理。李维安等(2004)也专门研究了非经营性操纵应计和非标审计意见的关系,证明了非经营性操纵应计所代表的盈余管理程度越大,越可能收到“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但与其他类型的非标审计意见出具并不存在关系。刘运国等(2006)同样证明了在我国特有的监管制度下,审计师对负向盈余管理给予了更多关注。刘继红(2009)也发现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审计师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即审计师能够鉴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并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这与李东平等(2001)的研究结论相悖,但可以证明我国的市场环境法律环境都在发生着变化,审计师的独立性在不断提高。陈小林和林昕(2011)则区别以往文献对盈余管理的划分,认为以往文献将所有盈余管理作为同质风险考察其与审计意见的关系存在不妥,因此将盈余管理分为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和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两种[1],实证结果表明审计师能够区分不同属性的盈余管理,并且更可能对高风险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出具非标审计意见。

另有部分文献考虑了审计任期对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类型关系的影响,但结论比较一致。刘启亮(2006)以五年为限将事务所任期分为长短两种,并将盈余管理也分为正向盈余管理和负向盈余管理两种。结果发现正向盈余管理和事务所任期呈U型关系,负向盈余管理和事务所任期呈倒U型关系,即对于正向盈余管理而言,在短任期内,事务所任期和正向操纵性应计呈负相关,这一阶段体现出了审计师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而长任期内,即任期超过5年后,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审计师已经没有抑制作用,可能存在管理层勾结的可能性。陈信元和夏立军(2006)并没有区分正负盈余管理,而是对盈余管理的度量取绝对值,结果同样证明了审计任期与盈余管理之间的U型关系。

从上述对国内研究现状的阐述可以得出:(1)随着我国制度环境的改善,审计独立性在提高,审计师越来越能够鉴别并在审计意见中披露盈余管理问题;(2)国内的研究很少将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作为独立研究对象来研究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4.1.1.3 盈余管理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影响机制

从上述对盈余管理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关系研究的相关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盈余管理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影响机制可以描述如下:(www.xing528.com)

1.当企业发生了盈余管理行为,如果审计师不但能够识别这种行为,而且认为盈余管理行为严重以至会带来高审计风险,出于审计保守性,审计师更有可能会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此时盈余管理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关系是正向的;

2.当企业发生盈余管理行为,如果审计师不能识别这种行为,或不愿意识别这种行为,或者即使能识别但认为盈余管理行为不足以带来高审计风险,则审计师可能不会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此时盈余管理对审计师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是没有影响的。

4.1.1.4 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的评价

1.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对应计盈余管理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于盈余管理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关系的研究结论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研究者之所以得出不一致的结论,可能是因为没有综合考虑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是一个从轻微到严重的动态发展过程,在不同的财务困境中,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可能会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审计师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是否意味着高审计风险以及是否要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判断。

(2)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和会计应计(应计盈余管理)的因果关系上,没有考虑隐蔽性更强的真实盈余管理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关系。

(3)国内专门针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关系研究的文章很少,主要集中于非标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

2.本书的改进思路

从1999年首次发布持续经营审计准则到现在,我国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发展已经经历了近15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较多的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样本,因此我们将把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研究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并考虑现有研究的上述缺陷,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将企业财务困境视为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将企业财务状况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来研究盈余管理和财务困境的关系。

(2)在研究中加入真实盈余管理的指标度量盈余管理程度,并比较两种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对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影响的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