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霸权货币的政治逻辑探析

霸权货币的政治逻辑探析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英镑的政治逻辑英国是第一个通过法令规定英镑的含金量,采用金本位制的国家。同时,对不支持的国家进行惩罚,也是国际货币发行国维护其本币国际地位的重要举措。[8](二)美元的政治逻辑美元崛起并最终战胜英镑成为霸权货币的政治影响因素主要体现为:美联储的积极推动、美国采取多种手段争取他国政府的支持以及制定相关制度框架维持美元的信誉。

霸权货币的政治逻辑探析

(一)英镑政治逻辑

英国是第一个通过法令规定英镑的含金量,采用金本位制的国家。之后,凭借英国18世纪中后期就已经形成的国际政治霸权地位和19世纪中叶形成的经济上的霸权地位,以英镑为媒介的国际贸易和支付网络遍布全球,英镑因此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国际结算手段以及一些国家的储备货币德国、美国、法国、荷兰、俄国、日本等国,或是出于自愿或是迫于形势,先后确立金本位机制。这时期,各国的金本位制是在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对比基础上才逐步国际化的。[7]

争取有外交往来或政治上有隶属关系国家的支持,是一国提升或维持其本币国际地位的首要选择。英国在丧失了世界经济主导地位之后,就是通过货币外交的形式,赢得了英镑区约35个国家和殖民地的支持,使得英镑区国家官方持有的英镑债券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一直较为稳定地保持在200亿英镑左右,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英镑国际地位的衰弱。同时,对不支持的国家进行惩罚,也是国际货币发行国维护其本币国际地位的重要举措。一战拉美地区的贸易信贷主要由德国银行控制,一战爆发后,英国限制德国在拉美的贸易,关闭和没收德国银行在拉美地区的分支机构,相应的业务则转给由英国支持的商人银行。不仅如此,在1916年巴黎经济会议上,英国还通过了惩罚敌对国和中立国(特指德国和美国)的决定,并授予参战国市场准入航运特权。这些政治手段,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强化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打压德国马克的同时,有利于遏制美元在其后院——拉美地区的挑战势头,从而维护了英镑的主导权。[8]

(二)美元的政治逻辑

美元崛起并最终战胜英镑成为霸权货币的政治影响因素主要体现为:美联储的积极推动、美国采取多种手段争取他国政府的支持以及制定相关制度框架维持美元的信誉。

1.美联储的推动

尽管美国在一战前夕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此时的美元离国际货币的角色还十分遥远,英镑在当时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中占了一半的份额,而法国法郎、德国马克和瑞士法郎甚至意大利里拉、比利时法郎和奥地利先令在世界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例也高于美元(Eichengreen,2011[42])。但是美元的国际地位在一战期间以及之后短短的十几年间却发生了重要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美元在贸易信贷的来源方面已经超越英镑。这除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动摇了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体系和伦敦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外,美联储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对商业融资票据市场的推动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美联储采取各种措施保持国内金融货币秩序的稳定,以增强投资者持有美元的信心;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措施吸引其他国家的政府或私人机构到美国投资,如降低英美商业票据利差、向商业银行收取的再贴现利率和市场利率的利差低于英格兰银行,联储分支机构充当商业票据商的主要交易对手以增加票据市场的流动性等。在美联储推动下,到1924年,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的以美元计价的各种商业融资票据已是英镑的两倍(Eichengreen,2011[42])。在当时美国的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等还没能力建立起这样一个市场的情况下,如果仅凭市场的力量,在较短的时间内是无法达到这个状态的。

2.采取多种手段争取他国政府的支持(www.xing528.com)

对外援助是美国推动美元国际化的重要举措。美元在一战后强势货币地位的形成就得益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在拉美地区的“金元外交”政策,该政策也为之后“美元区”的成立奠定了基础(Adams,2000[16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国对欧洲实施以必须购买美国商品并用美元支付为条件之一的马歇尔援助计划,确立了美元在欧洲的国际流通货币地位(张宇燕,2009[162])。

二战后,美国向英国提供以英镑自由兑换为条件、支持英国重建战后经济的贷款,也成为美元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战争期间停止英镑的自由兑换,是英国稳定英镑币值,维持其国际地位的重要举措。在英国政府按照贷款协议要求开放英镑自由兑换后,由于人们对英镑的信心仍未恢复,其他国家英镑持有者纷纷把英镑兑换成币值相对稳定的美元,使英镑地位受到严重打击。仅在英镑实现自由兑换的第一个月,各国兑换美元的数量就达10亿美元,占当时英国所有美元和黄金外汇储备的40%,英国不得不暂时放弃英镑的自由兑换,直到1959年英镑才重新实现自由兑换,而此时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已经增长了三倍,英镑的份额仍然停留在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Eichengreen,2011[42])。

此外,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维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通过各种手段争取到西欧国家尤其是前联邦德国的支持。20世纪60年代法国试图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的脆弱性,通过外交压力和货币攻击的形式削弱美元及美国的霸权(陈平和管清友,2011[163])。在美元与法郎的抗争中,美国最终获胜,其中前联邦德国的支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尽管美法两国都争取前联邦德国的支持,但法国的政治和军事实力不足以使前联邦德国摆脱对美国的军事依赖,在美国“安全—货币”策略下(也即如果前联邦德国也和法国一样抛售美元购买黄金,美国将从前联邦德国撤出驻军),前联邦德国不得不考虑安全问题而承诺储备管理政策不变,并在20世纪67年美国和法国的储备货币改革方案的争夺中,与其他欧盟国家一起支持美国。20世纪70年代之后,前联邦德国转向联合欧洲国家实施欧洲货币一体化计划,拒绝支持美国在“史密森协定”中要求其他国家将自己的货币与美元重新挂钩的决定。此后,美国只好改变政策,转向寻求当时贸易顺差国日本的支持。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取代前联邦德国成为美国的盟友,将外汇储备大量投资于美国,支持了美元,促进了美国经济的繁荣,从而帮助美国度过了可能失去美元霸权地位的危险期(江涌,2002[164])。

20世纪70年代与沙特阿拉伯之间的“石油—美元”协议,则是美国保证美元储备货币地位的又一重要举措。美国为石油美元回流美国获取投资回报提供特殊承诺,并提供安全保证为条件,说服沙特将其生产的石油以美元计价,由此促进了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使用。美国还成功阻止1975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将石油价格与特别提款权挂钩的计划,使得美元在石油这种国际大宗商品中的计价和结算地位得以维持并持续至今。[9]

3.建立制度框架,为货币的国际化提供信誉保证

建立制度框架,主动约束自己,既是国际货币发行国对其货币价值和货币政策稳定的一种承诺,也有利于增强本币的国际信誉,进而提高本币的国际地位。此外,制度的建立还可产生路径依赖性和自我强化效应,进一步影响个体、政府的预期及货币选择。二战结束后,美国作为一个新兴世界大国,各方面都处于信誉创造和积累阶段,所以需要也必须创建一些国际制度来进行自我约束(李巍,2012[14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制度”,就是美国通过主动约束自己,提升美元国际地位的重要体现。该制度使得美国的货币政策不能过分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一旦美元因美国货币超发而发生贬值或具有贬值的预期,其他国家就可以通过抛售美元购买黄金对美国进行惩罚。[10]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运行良好时期,正是该制度的“正式约束”,使美元取得了国际货币的主导地位,并为美元进一步国际化提供了机制保障(何帆和李婧,2005[165])。因为“路径依赖”和自我增强效应,美元的国际货币主导地位即使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也得以维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