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货币的认识,Goodhart(1998)[135]总结了两种理论,即M 理论(Metallist)和C理论(cartallist)。
M 理论从私人部门和单纯市场角度理解货币起源,认为货币是由市场创造的,是私人部门在效率和效用的驱动下选择的结果;货币作为交易媒介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便利了交易。被选择作为货币的物品必须具有人们所期望的某种特征(如金属的可分割性和便携性)。对国家的作用,M 理论认为国家作为一个事后出现的实体,主要为交易金属的质量和数量提供担保,从而解决金属交易过程中的鉴别难题(Stephanie A.Bell and Edward J.Nell,2003[136])。在政策方面,M 理论认为:最优状况下的经济能够实现自我稳定,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政策干预,且政策应该集中于防止通货膨胀上。财政政策是无效的,因为理性的个体能够预先知道政策所要达到的结果从而使政策无效。产出和就业是决定供给的变量,只有价格是政策目标变量,因此唯一有效的政策工具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来保持价格的稳定。支持M 理论的经济学家包括Jevons(1875),Brunner(1971),Alchian(1977),Kiyotaki 和 Wright(1989,1993)等(Goodhart,1998[135])。
C理论认为:货币是由国家创造的,货币起源于国家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国家通过税收获得其所需的物品,并规定用其所开的借据支付,私人部门通过提供国家所需的物品以获得可以缴纳税收的借据,这种借据就是货币。一种物品能否成为货币是由其上所印的代表国家主权的标记所决定的,而不在于其材质是金银还是纸张;国家的信用和权威决定了货币的使用(Goodhart,1998[135])。政策的选择方面,C理论则认为政府的干预是必要的,且必须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因为在流动性威胁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时,只有政府才能提供所需的信用;货币政策只需要对利率加以控制,且利率作为稳定宏观经济的方式之一还不一定有效。(www.xing528.com)
C理论的代表人物有Knapp(1905),Mireaux(1930)以及大部分的后凯恩斯学派学者(Goodhart,1998[135])。作为C 理论早期的代表人物,Knapp(1924)[137]指出,尽管私人部门基于便利交易的需要可自由选择合适的一般等价物,但国家的出现往往会改变私人部门的选择。国家可以运用其权力规定用于支付税收的一般等价物即法定支付手段,同时还可以规定其他一般等价物与法定支付手段之间的价值比率。国家的征税活动使其事实上处于全国商业活动的结算中心,为了便于结算,那些与国家有直接或间接支付往来的个人和机构会选择法定的支付手段,这种偏好进而促使剩下的那些与国家没有支付往来的个人和机构间也使用法定支付手段。因此,国家权力的推动是某种一般等价物最终成为货币的决定性因素。Wray(1998)[138]认为国家货币是一种税收驱动的货币:国家向民众征税并要求用其所发行的货币缴税,从而使得人们产生了货币需求;与其说政府通过税款维持开支,不如说民众需要货币缴纳税款;此时国家的征税能力和税收机制就决定了货币的价值。
总之,在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中,M 理论强调市场和个人的作用,C理论强调国家和制度的作用;在货币的价值和职能方面,M 理论关注货币的内在价值,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C理论认为货币的价值由国家的权力和信用决定,且强调货币的计价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功能;在政策方面,M 理论主张减少政策干预,C 理论则注重政策尤其是财政政策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