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共识的凝聚方式:分析与探讨

社会共识的凝聚方式:分析与探讨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众多的社会个体都认可了主流媒体“城镇化报道”所展现的社会图景后,主流媒体自然会凝聚起社会共识,从而更有利于城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在城镇化建设中,新闻报道若能帮助农牧民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就会赢得他们的信任和信息路径依赖,而长期的信任和依赖正是媒体凝聚社会共识的必要条件。

社会共识的凝聚方式:分析与探讨

何谓社会共识?顾名思义,即社会公众对一个公共事件形成的统一认识和共同认可的态度。中国城镇化战略的推行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的社会公共事件,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过程,势必牵涉到各个区域、各个省市、各个县镇与村庄中群众的利益。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法凝聚社会共识,那么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空谈,必须要在最大层面凝聚社会共识才能保证我国的城镇化建设顺利推进下去。而只有全国各省区城镇化顺利推进,才能保证工业化、信息化的推进有载体去承担,三化齐头并进,最终才能保证中国迈入现代化社会。

在全国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媒体的相关报道,即“城镇化报道”在凝聚社会共识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许多变化人们凭借以往的生活经验是根本无法理解和预料的。在这个变化多端的社会中,媒体在告知、解释、引导大众适应社会生活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同理,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空间格局与利益格局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许多人的生活会随之改变,客观条件的变动自然引发主观意识的波动,人们难免会感到困惑、迷茫,而周围的亲友、熟人也很难给予有效的信息支持,这正是大众媒体发挥答疑解惑、引导受众安度这段困惑不安时日的时候。人们期待从主流媒体那里得到权威的信息传播与解读,从而消除不确定感所带来的惶惑不安。人们也指望自己合理的利益诉求能有主流媒体去关注、去反映给相关的职能部门,最终能从媒体的报道中获益(利益诉求得到满足)。人们更希望当自身利益受损的时候,能有主流媒体去进行舆论监督,最后促成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当主流媒体在“城镇化报道”中紧密联系群众、贴近群众的时候,群众就会信任主流媒体,渐渐接受主流媒体在“城镇化报道”中传播的观点与信念,在接受之后再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与信念。在众多的社会个体都认可了主流媒体“城镇化报道”所展现的社会图景后,主流媒体自然会凝聚起社会共识,从而更有利于城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以下从发展传播学的理论分析视角出发,分析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在新的矛盾产生和原有的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省级媒体作为百姓心目中公信力较高的主流传媒,应该如何通过“城镇化报道”凝聚社会共识,亦即“城镇化报道”如何凝聚社会共识的途径分析。

第一,城镇化新闻报道应在尊重多元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设法构建和巩固国家认同意识。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媒体要在尊重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以及民俗禁忌并克服跨文化传播障碍(充分考虑到跨文化传播的“文化折扣”并设法消除传播过程中的误解)的基础上,不断捕捉能改善、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新闻事实,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可信可亲的方式报道出来,在长期的播报中逐渐构建和巩固国家认同意识(此时改革所需要的社会共识就会逐渐凝聚起来)。

第二,城镇化新闻报道应阐释“中国梦”,发挥社会动员作用。“中国梦”正是打破先赋条件,在社会公平的保证中逐渐实现各阶层民众的向上流动,让各民族群众及其子女都有实现梦想的上升通道。媒体要通过贴近当地群众的城镇化报道,阐释城镇化过程正是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将在这个过程中被打破,农牧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梦想将得以实现。“城镇化”是让离开农牧区而进城务工的农牧民在就业创业医疗养老保障、子女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被大为提升,而非被损害、被剥夺。

第三,城镇化新闻报道应充分发挥信息传播功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民希望主流媒体能为他们传递及时有效的科技经济致富信息,从而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在城镇化建设中,新闻报道若能帮助农牧民拓宽就业、创业渠道,就会赢得他们的信任和信息路径依赖,而长期的信任和依赖正是媒体凝聚社会共识的必要条件。

第四,城镇化新闻报道应守望、监测当地的社会变革环境,对城镇化过程中暴露的社会问题进行及时曝光,做好下情上达与上情下达的信息沟通工作,揭露利益相关者对失地农牧民、农民工和其他社会弱势群体利益的损害,监督城镇化进程中各级职能部门工作欠妥当之处,通过引发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多种社会力量的介入来促成社会问题的妥善解决。城镇化新闻报道的积极作为会使各民族各阶层群众相信媒体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代言人,相信政府会大力保障公众权益并严厉惩治贪腐行为与害群之马。只要城镇化新闻报道不失实拔高、不回避问题,报道紧紧围绕“想各族群众所想、急各族群众所急”,就会凝聚社会改革信心,令各族群众相信困难和问题都将得到有效解决。

第五,城镇化新闻报道应提供社会公众的决策参与平台。媒体应及时对国家、政府新出台的城镇化政策进行通俗化解读并广泛传播给农牧区各族群众,让他们及时了解政策信息中对自身权益的保障,同时为各民族群众提供利益诉求的通道,让各级决策层及时了解基层存在的问题、呼声、舆论动态,进而在制定决策时将各族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充分考虑进去,这样可防止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矛盾激化。

第六,城镇化新闻报道应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省级媒体一是给进城后积极进取的各族农民工予以聚焦,采写报道他们的奋斗故事,为这些城镇化中的普通身影增强“社会能见度”,鼓舞更多的人前行;二是增强示范效应,媒体可以给某一局域好的城镇化思路或作法进行集中报道,从而达到示范推广借鉴的作用;三是协调当地社会中各方利益,媒体在采访报道过程中不是单纯的“有闻必录”,而应站在客观中立的第三方立场上,起到让矛盾对立方沟通对话、互相妥协让步进而化解矛盾的作用。通过这三种做法,媒体便能发挥社会整合功能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七,城镇化新闻报道应发挥创新扩散功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与科技文化较为发达的东中部、沿海地区存在差距,其他地区城镇化先进经验(甚至国外先进经验)的引用推广需要通过各民族精英和社会各界精英(这两者有重合)来推动两级乃至多级传播——媒体把这些先进经验以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播报出来,通过打动精英层来影响普通群众。(www.xing528.com)

第八,城镇化新闻报道应发挥科学教育功能,逐渐培养各族群众的“现代化性格”,提高公众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的认知、理解、辨别、利用能力。

第九,城镇化新闻报道应发挥文化娱乐功能,用新闻小故事、趣闻实录、人物专访、体验式报道、新闻图片集纳等来发挥文化娱乐作用,改变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娱乐生活较为落后的局面,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娱氛围,寓教于乐,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创造条件。同时,城镇化新闻报道中也应该注意推介各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资源,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努力挖掘与现代化建设互补的民族文化精华,并予以广泛传播,从而帮助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项目(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简而言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省级媒体“城镇化报道”凝聚社会共识的途径如图1所示:

图1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西部)“城镇化报道”的实践可以理解为在中国当代语境中实践着几十年前发展传播学主导范式的理论,或者说当前的中国(西部)“城镇化报道”实践赋予了发展传播学主导范式新的生机与活力。

【注释】

[1]《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