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命名问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命名问题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被誉为城市之中人的一次转型,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在这个总的框架中,新型城镇化涉及的内容,新的楼群、新的街区、新的景观、新的园区、新的城市雕塑和城市标识等等,都是需要命名和重新命名的。我们知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命名无非是四种情况:先名后实。这种情况昭示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成果。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对旧的空间结构和区划进行重新组织和重新调整,这势必要对旧有的空间进行去除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命名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被誉为城市之中人的一次转型,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这无疑是正确的。在这个总的框架中,新型城镇化涉及的内容,新的楼群、新的街区、新的景观、新的园区、新的城市雕塑和城市标识等等,都是需要命名和重新命名的。

我们知道,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命名无非是四种情况:

(1)先名后实。也就是先通过城市规划对某个区域、空间、场域进行名字,名字“先导”,从而确立一定空间的功能范围和角色定位。这种命名一般是未来式的、目标式的命名,还是一个名号的空壳,需要实际的内容填充。这就需要城市规划者在命名的过程中具有全局的意识。名字,成为“搭台子”和建构性文化因素的关键。比如“经济特区”,比如“产业园”“创新园”,这些命名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新的名字、新鲜事物。但这个事物在人的生活中,在社会整体架构中,都具有“预设性”的功能。预设性是通过空间的功能和职能赋予的,产生预支的势力范围,从而具有“愿景”或“远景”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

(2)先实后名。这种一般是既有空间的职能定向和文化定位发生变化出现的情况。比如一家有名的商场,因为经营不善,最终被兼并。它的名称也会改换。一个城市的进步,一面是城市物质建设的不断改观,一面是一批又一批的名字诞生和消失。这里会产生很奇特的效应:旧的空间获得新的名字,新的空间仍然沿用旧的名字。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总是会产生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是群众以习以为常的称呼来称谓新的空间,一方面是旧的空间在新的称谓中面目不清。先实后名,是对既有空间的再命名。这种命名是对“城市记忆”的挑战,是对“城市符号”的翻新,是对“城市文化习惯”的挣脱。

(3)名实并举。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一般存在的情况是,一个实物对应一个名字,名实共生,名实共举。这种情况昭示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成果。新的名字、新的空间之间有共时性对应,呈现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空间生产的符号化。

名实共举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现出现代文化中浓郁的共时性文化色彩。“快捷”和“效率”最能体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时间状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名与实的状态,不再要求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显名”的过程。在命名之后,马上产生扬名的效果,从而使新的空间和新的建筑融入社会整体之中去。如果一个新生产的空间,比如一个游乐园、商场、超市、建筑群、社区、产业园建成之后,长期处于蛰伏状态,那么在命名失效之后的无名,则会对这个新的空间和场域的生存和未来造成极大的威胁。(www.xing528.com)

及时地让名字获得公众的注意,获得社会的容纳和接受,成功进入社会发展和社会运转的流程中,这不但是新的空间生产的重要目标,也是对空间生产者的智慧和能力的考验。共时性的新型城镇化,把名字和实体之间的对应放到一个高速的同步的体系里,这是受城市发展战略逻辑制约的。同步,说明了命名者和空间生产者之间的合作是同步的,两者对名实合一的可能性是自信的。

(4)名实同去。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对旧的空间结构和区划进行重新组织和重新调整,这势必要对旧有的空间进行去除化。比如,各个城市的棚户区改造中,一个“拆”字就表明了一个空间、一个建筑物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而与这个空间和建筑物密切关联的“旧名”也会随之变为“新名”。一般情况下,旧空间的改造和去除,对于人的城市记忆和文化情怀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很多文学作品如《龙须沟》《万家灯火》《夕照街》等都涉及这样的主题。新闻作品,尤其是在重大工程上马,新的空间规划已经提上日程的时候,都会产生对旧的建筑物、旧的空间的文化留恋。比如乌鲁木齐“南门地下街”的退席、大西门天桥的退席、红山商场的退席、新疆大学红楼的退席等,在这20多年里不断唤起文化的记忆,实物已“瓦解”,名字还在时空中不断延宕。

空间的改造和去除,或者说空间的废墟化和瓦砾化,都是为新的空间生产和规划做出的铺垫。在新的建筑物和新的空间诞生之前,这段时间空当里,空间文化会处于极其复杂的结构组织和情感表达的状态。所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是一个终结的状态,它表达的正好是就这样复杂的状态,在新旧更替之间、在旧有空间的痕迹和新的空间建构之间交错、交互、交流。

所以,从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名与实之间的关系是有生命性的,是通过命名机制把名字、名号、称呼与新的空间、新的建筑、新的场域联系在一起的。无论两者之间是同步的还是非同步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折射到社会生活和城市文化中,都会产生极其丰富的对应。

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就是城市记忆。城市记忆,有私人性的,也有公共性的,有官方权威机构“归档的”,也有都市媒体“记录的”。在这一系列城市记忆中,媒体的介入是最多、最频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媒体视野来呈现步骤,城市记忆也通过媒体的记录一点点地拼装成一幅城市的图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