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到2014年5月28日、29日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举行,这个阶段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从提出到被公众知晓,再至新疆主流纸媒给予探索式报道和解读、宣传和学习消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疆日报》表现出一个权威党报的高度政治敏锐性,准确体察到“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构想对新疆本身的深刻影响。这种成熟的政治敏锐性还包括三方面:
首先,直接报道“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新疆本土社会的结合度。这一结合度,首先依靠的是新疆主政者的执政智慧。2013年9月15日《新疆日报》A01要闻版刊发《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添力 中兴200亿元云计算绿色数据中心落户呼图壁》,这是新疆本土主流媒体率先报道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结合的新闻。这则新闻并未过多阐释“云计算”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之间的密切关系,而是强调“添力增色”。但从这一视角我们能够看到,这标志着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在新疆落实和结合的开始。
其次,以拾柴堆火的方式预热“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新疆日报》先后刊发新华社通稿《传承丝路精神 共创美好明天——记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并于2013年9月26日A01时事要闻版刊发社评《抢抓历史机遇 加快新疆发展》。在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闭幕之际,提出“抢抓历史机遇,加快新疆发展,必须发挥新疆主体作用,主动争取更有利的发展空间。新疆要发展,自身是主体”,“当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主力军、排头兵”。这也是党报率先以拾柴堆火的方式,强化社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认知。
最后,以权威解读的方式正面认知“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9月30日《新疆日报》A01要闻版刊发姚彤《“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新疆提供新机遇》,该文以饱满的情绪,从历史与今天的时间结合纬度、中国与世界的空间纬度、新思路机遇与新疆建设当下的契机纬度三个方面,阐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新疆提供新机遇的必然性,即天时、地利、人和形成的“共鸣场”,并指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新疆的重大历史机遇,新疆作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高地、桥头堡,在“古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互辉映下,必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最重要的受益区之一。
在这篇文章刊发不久,2013年10月1日,《新疆日报》在A02要闻版刊发钟秀玲撰写的《当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排头兵——访自治区发改委主任张春林》。专访较早阐释了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具体定位,“张春林如此描述:国际能源资源大通道和我国能源资源战略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加工制造基地和文化交流融合中心”。
在《新疆日报》敏捷、准确、权威地即时报道“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以及与新疆本土政治经济文化深刻结合的同时,作为新疆发行量最大、广告收入最高、综合社会影响力最广泛的都市类报纸,《都市消费晨报》也以市民报特有的政治敏锐性聚焦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新闻上。
在这个阶段,《都市消费晨报》报道也有两大特点:
第一,关注点切口小而具体,话题实在而有效。
第四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于2013年9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都市消费晨报》利用自身优势,第一时间对会议的热词进行了解读,于2013年9月29日刊发刘书成撰写的《新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抓手 走好能源之路 本报专访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这也是新疆都市类媒体最早就“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展开的解读。因为专访对象不是主管官员,而是业界专家,所以本篇专访通俗易懂,提出了很多生动而新颖的概念,对首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意义和价值,新疆社会经济的潜力和内驱力,以及跨境合作的远景等都有涉及。专访以经济为切入口,涉及多个层面。该文刊发后,引起了广泛好评和重视。(www.xing528.com)
第二,早策划,早布局,强化解读形成规模效应。
《都市消费晨报》虽然在报道“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方面不如《新疆日报》那样跟得紧、频次快,但也利用都市类报纸灵活的特点,从9月29日至10月21日,推出7期访谈类“聚焦丝绸之路经济带”系列报道。这期报道反应快,体现其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9月份国内热词后最先启动的报道。在开栏语中问:“从历史沿革与现实选择的角度怎样看待这一构想?实现这一构想的脉络有哪些?”为了解答这一问题,该系列从多个层面请专家给予了专业解读,如《华东师范大学专家王海燕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效应 一旦打通将联动30亿人大市场》《向西开放要有路可走 融入国际需无缝对接 新疆需携手经济带各国建大交通》《路能源唱大戏 新疆从幕后到台前》《上合开发银行促进经济带财金合作》《民心相通助推经济带新疆战略地位》等。
这是新疆本土最早、最全面地从多方位阐释“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一组系列访谈,这组访谈有4个特点:
第一,立足当下,立足实际,立足具体。比如在《向西开放要有路可走 融入国际需无缝对接》访谈中,以2013年8月22日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新疆境内最大跨度连续桥梁——达坂城湿地特大桥竣工为切入口,延伸到近年国家加大新疆交通网主干线的建设,以兰新二线为代表的主干线建设极大提升了新疆的物流运输能力,完善了交通网,话题铺开,着重要求释疑的是“目前新疆和中亚各国的交通是怎样的水平”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如何看待交通建设”这两个母题,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第二,专访体现出都市类纸媒的智库水准和智库储备。《都市消费晨报》和社会各个行业专家都有很好的合作,尤其是社会经济学方面的专家。此次新闻访谈策划正好发挥了专家智库学有所专、学有所精的特点,把“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样宏大的话题细分为各个子问题,让不同领域的专家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内作答,回答得相当精彩,涉足的方向也丰富。
第三,话题设置的能力体现了《都市消费晨报》文化积淀。《都市消费晨报》作为一个市民报,以往是以社会新闻和新闻调查见长的。自2010年以来,《都市消费晨报》的解释性新闻不断成熟和成长,尤其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的抽象概念和复杂现象的解读,不断摸索出自己的方向和特长。话题设置要求以受众心理期许和日常需要为基础,答疑解惑,既不当万能药丸,也不做甩手掌柜,在介入话题和参与意见的适度性和合理性方面,保证导向与倾向的契合和相容。
第四,专访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兴趣。这一系列专访获得了新疆好新闻奖,究其原因就是它的原创性和首发性。系列访谈给公众提供了思考的空间,用生动的解读让人主动想理解“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丰富内涵。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访谈解读提供了钥匙,打开了认知的空间。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新疆日报》以动态报道及时跟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闻,强化了权威信息的发布。在解读上,强调宏大叙事所构建的“意义言说”和“权威话语”的特点。从传播脉络上可以看到,《新疆日报》的报道运用党报的话语体系,夯实了宣传的尺度和范畴,确立了报道的准心和口径。而《都市消费晨报》在解读宏大话题时,确立了自己的报道策略,以接地气和受众容易接受的文本,分层次具象解读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价值,以“总—分—总”的报道逻辑,细化了话题设置,在解读中提供了新的内容、新的关注点、新的文本模式、新的解释态度,从而保持了都市类纸媒的自身优势和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