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身份转变:不同场域中的挑战与应对

身份转变:不同场域中的挑战与应对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参与新的场域之前,身份的获取、资格的获取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三个空间里,黄彩霞具有三种不同的身份:手工编织巧匠,职业培训的老师、创业的实业家。身份需要通过能力认证和命名,才能进入另一个空间和场域中。所以,一切认知和情感的发生都是在空间和场域中发生的,是具有一定身份和角色功能的。援疆干部、本地人、外来商人、外来打工者以及旅客等,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获得新的角色定位参与者。

身份转变:不同场域中的挑战与应对

我们知道,文化身份的确立只是这种身份进入和参与到特定空间或场域中的准入资格,是一种用于交往和互动的资格。在参与新的场域之前,身份的获取、资格的获取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全球化的时代里,身份认同就是资格准入在心理层面的发生和在社会实践中的强化。

而一旦进入新的空间或新的场域之中,人面临的难题其实就变成了身份与角色之间的矛盾。在传统的认知中,身份和角色往往混淆,好像身份和角色是同一个事物,实际上,身份和角色是不同的,它们的生成机制不同,存在方式不同,社会功能不同,文化表达也不尽相同。两者在一定条件下有一致的朝向,也有明显的差异,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转变。这是一个全新的文化选择机制。我们用一个个案来说明这个问题。

《都市消费晨报》2018年4月4日刊发的《女子儿时爱好做成事业 带动千余农村妇女就业》,讲述了家住阿勒泰市红墩镇阔克萨孜村的黄彩霞将儿时喜欢的手工编织做成她的事业,还因此带动了1000余人自主创业。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她组织的巧媳妇手工编织合作社的产品,走进了中国-亚欧博览会,以及乌鲁木齐市各大展示平台和销售大赛。手工编织产品不仅在阿勒泰地区销售,还接到了不少区外、国外的订单。

从这个新闻中,我们看到三种空间或场域的存在:① 阿勒泰市红墩镇阔克萨孜村;②“妇女创业基地”“红墩镇远程教育基地”;③ 亚博会以及乌鲁木齐市的各大展示平台。这三种场域分别是:① 地理性的乡村空间;② 具有新内容新特征的创业基地;③ 产品销终端和展示平台。

在这三个空间里,黄彩霞具有三种不同的身份:手工编织巧匠,职业培训的老师、创业的实业家。那么,使她获得这一系列身份的元素是:有手工编织的天赋和爱好(能力);敢闯敢干,从小做到大的意识;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条件)。

而在这一系列的参与实践和空间活动中,黄彩霞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打工妹到创业者;从绣娘变为培训老师;从小摊主变为实业家。这种变化让她的角色在生活和生产中不断提纯,升华为这样的角色定位:“奋斗者”加“合作者”加“事业闯将”。角色功能也非常明确:改变自我命运从而改变更多人的命运。

我们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身份和角色之间的联系和功能。首先,身份是准入的资格,但一旦进入一定场域,就会对身份进行修正和丰富、认定和否定。其次,身份不是行动本身,却是行动的准备和开始。身份与进入的场域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再次,角色只在场域中发生,没有场域,就没有角色。角色是行动元,是行动中人与人、人与空间关系的综合。最后,身份可以修改,角色功能不能修改。一个身份承担多个角色,一个角色可以分置到多个身份中。

我们分析身份和角色的原因,就是要探究社会共识是如何通过变化而形成的,在个基础上形成的。

首先,特定的空间或场域诞生共识。共识,不会诞生于非空间里,一定诞生于一定的空间里,即便诞生于不同的空间里,共识也一定处于空间里。(www.xing528.com)

其次,就因为如此,身份是过渡性的、变动性的,它是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准入的资格和能力。身份需要通过能力认证和命名,才能进入另一个空间和场域中。所以,在身份变换和切换中,“需要”进入是关键,也就是说,想进入另一个空间,或想进行身份改变,这一主观因素非常重要。即便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的身份转换也是客观因素造成的,是被动的,但仍然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有了这种需要,空间对身份的作用,身份对空间的反作用才能有价值和意义。

同时,一旦在一定空间里形成了角色定位,那么,角色本身行动功能就要对整个空间生产产生作用。从结构主义角度来看,一次行动一定会对结构产生影响。角色功能不会闲置,也不会删除。只有身份可变化,角色可转换,角色功能不可变。

所以,一切认知和情感的发生都是在空间和场域中发生的,是具有一定身份和角色功能的。归属感一定是在一定空间里实现的归属。归属是社会共识的前提,没有归属,身份频繁切换,角色不断变换,居无定所,无立锥之地,那么,既无身份认同,角色功能也不断被打断,这样就不太会产生归属感,也不要奢谈什么社会共识了。

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城市的美化与靓化建设、特色小镇建设都集中于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建设中,这对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多重身份认知也有很多帮助:新丝路人具有相遇的身份,在新丝路建设中相遇相知。援疆干部、本地人、外来商人、外来打工者以及旅客等,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获得新的角色定位参与者。

市民具有参与的身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参与城市空间改造和升级,参与靓化、绿化、美化的一系列工作,参与公共空间的维护和建设,参与构建以城市现代文明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辐射和文化传播工作,从而获得新的定位——建设者。

特色乡镇建设让农民牧民的身份发生变化,有的成为新市民。在广阔的农村,在广阔的城乡接合部,各民族团结在一起,游客和本地人、驻村工作队和本村人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合力在一起,交流、交往、交融,从而获得新的定位——交融者。

这就可以看到,互动者的共识、建设者的共识、交融者的共识都可以归结到一点——互动。

身份在互动中形成和变化,角色功能在互动中演绎故事,完成目标任务,一个改革的时代,一个不断前进的社会,互动是保证社会健全和完整的基础。网络时代强化的就是信息互动的可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顺应的就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必然。互动,就是对话,就是彼此了解。互动才能有资本和财富的流动,互动才能有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播的可能。所以,互动,作为一个共识,它改变着态度,视野,选择,思维。人与人的互动,被特定的空间生产出共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