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新特征下文化角色的变革

全新特征下文化角色的变革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疆这片广阔疆域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生成了三种具有新内容的场域,同时也定位了三种重要的文化角色:丝路人、城市人、一家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使生活在沿线的人民,尤其是生活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国公民获得了新的文化角色。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指向。

全新特征下文化角色的变革

空间生产着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也反作用于空间生产。这也许是空间文化重要的支点新疆这片广阔疆域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生成了三种具有新内容的场域,同时也定位了三种重要的文化角色:丝路人、城市人、一家人。

(1)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使生活在沿线的人民,尤其是生活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国公民获得了新的文化角色。我们知道,丝绸之路的历史存在让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那些在丝绸之路上跋涉、推动商贸和文化往来、推动文明汇聚的人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丝路人。丝路人是文化开放的探索者,是世界性交往和交流的先锋。在丝路上,相遇和相识、相助和相交,成就了丝绸之路的往日辉煌。这些成果已经内化到中华文明之中。

进入新时代,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了更多的国家和贸易实体参与、更多的人参与、更多的财富和文化产品参与,这些参与对于生活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人民而言,不但是全新的历史机遇,更是全新的角色塑形。

中国新疆的各族人民,开始或正在从地域性的生产建设角色转向全域性和全球性的建设参与者角色。这种角色的转变,需要很多因素作为支撑,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因素。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引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这个过程中,“世界和我们的关系”是重要的课题。从城市发展史上看,城堡、城郭、城市都是各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基点,城市开始并完成交流和交往的重大仪式和重大成就。所以,城市文化中包含了很多本然的开放和兼容。世界,对于信息时代和全球化时代的我们而言,也就不是陌生的“他者”,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与世界其他部分连接在一起,城市就是这些连接的“结”。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生活和生产的人们,首先要使个体与这个历史连接上,所以,参与,是角色转型的关键。变化的空间让人转变,必须以人的参与为条件。角色转化也是如此。由一个村的村民、一个合作社的牧民、一个平凡的市民转型为参与到世界性的“连接”中,需要的就是全球视野、现代化意识。

(2)城市人内部也要转型。新型城镇化是一种“势”,也是一种“式”。势,代表着潮流性、不可逆转性,而新型城镇化对于市民的影响和重塑也是极其深刻的。式,表明一种样式,范式。是对城市风格和模样的定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就总是“借势”而“形式”,总要以一种或多种样态呈现于人前。

所以,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向城市的“宜居”“乐居”方面进行,城市的功能不断升级和区隔,城市的风貌也不断改造和改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人与城的融入度。乌鲁木齐市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需要新的升级,需要更丰富的扩容、城市机能更有效的提升,这也是最近几年乌鲁木齐市城建提速的关键。《乌鲁木齐重点建设项目遍地开花 奠定“十三五”良好开局》(2016-04-14《乌鲁木齐晚报》勾勒了乌鲁木齐市各个区域的功能展望和定位。《乌鲁木齐交通枢纽路网建设 编织城市畅行蓝图》(2015年12-15《乌鲁木齐晚报》详尽盘点了乌鲁木齐市交通建设的飞跃和愿景:“城北:道路延伸、空间扩大。BRT:线路成网、智能运营。地铁:全面推进 完善功能。”

此外,乌鲁木齐市近些年不断展开美化城市的工作,加大绿化和靓化,树上山,水进城。因此,《乌鲁木齐市2014年新增百个小游园、小绿地》(2014-10-17《乌鲁木齐晚报》,据此事,《都市消费晨报》刊发《每年新增100个小游园让城市走向宜居》(都市消费晨报2016-03-24)介绍:“从2011年乌鲁木齐改善民生100件实事实施以来,每年城市新增100个小游园及公共绿地都赫然在列。据了解,从2011年到2015年底,乌鲁木齐市已累计建设小游园654个,小水面83处。”(www.xing528.com)

从主流媒体的聚焦中我们看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城市市民而言,市民要在快速发展、快节奏生活中进行发现和判断,在快餐文化中决定自己成长的快慢,在快阅读和快抉择中寻找自己的坐标。城市是一个快熟的果子,是一个快速旋转的摩天轮,所以,市民的角色定位需要时时上心,处处用心,最重要的是,角色在不同空间的切换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的重要文化仪式和表象。从主流媒体的视野来看,城市的变化更需要人守住自己,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本职,不要在角色转化中迷失自己,寻求一种归属感

多数主流媒体同时明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角色转换是必然的,这种转换不是农民变市民,而是小市民变大市民,是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社会角色,是公共意识和文明意识兼具的社会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人与我,人与城,城与大自然,我与我之间的关系,都需要重新调整和塑造。在不断美化、靓化、人性化和现代化的大都市中,人更要重视自我在公共场域的表现和表达。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指向。

(3)特色城镇的场域中,农民牧民的角色转换似乎更有价值。以往,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似乎有很明显的区别,而城镇化让农民牧民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角色的行动功能不断丰富起来。

我们知道,角色是具有行动功能的,尤其是叙事学在分析角色的时候强调一个角色多个功能、多个角色一个功能的可能性。无论是哪种方式,角色在叙事文本如小说戏剧、新闻中等都具有行动功能,没有没功能的角色,也没有无角色的功能,前者是道具和布景,后者是角色缺失和结构不完整。

同样,一个人、一个团体,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这种定位,既有天然的,也有后天的,角色基本是被赋予的,由关系生成的,也是可变动的。新型城镇化让丝路人转型为新丝路人,市民转变为大市民,也可以让“这里的人”变为“一家人”。

我们知道,新一轮援疆在推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最重要的是,从“输血式援疆”转型为“造血式援疆”。这就要求,援疆工作的立足点在智慧援疆、文化援疆,确保受援地在发展生产力、脱贫致富方面,有心劲,有闯劲,有后劲。援疆工作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度,提升了建设的规格,保证了建设的质量。援疆工作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请来的“高参”,把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新疆本地实际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新的“人间奇迹”。比如《江西省投入3000万元援疆资金 阿克陶边境牧区贫困户住进城里楼房》(2011-01-19 A04:民生·民声)新一轮“援疆”试点工作展开后,江西省援疆指挥部把援建民生工程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深圳全力打造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 国开行新疆分行和新疆新华水电签署合作协议》(2011-04-12《新疆日报》A02)消息报道,深圳在创造立体援疆新格局中,将全力打造喀什特殊经济开发区。《一批“浙”字号企业相继落户阿克苏》(2012-08-15《新疆日报》A03:时事要闻)文章介绍,2010年以来,浙江天达、浙江塑业、浙江永翔、浙江舒奇蒙等一批“浙”字号企业相继落户阿克苏市,为当地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形成了良好的集聚效应。

援疆的人们和当地人一样,成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推动新疆旅游事业的家里人。他们的角色从援疆人员转变成“一家人”。

《经济日报》2012年8月9日刊发《新型城镇化要有新思路》一文中指出,随着技术进步和物质文化水平提高,需要加强精细化的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应对未来城镇化进程衍生出来的更多人性化需求。《新疆日报》刊发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也强调了人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访自治区党委农办经济发展处处长金长湖》(2014-01-07《新疆日报》)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能忽视人的核心利益,在人的身份转型中维护人的基本权益和需要。从生活方式来看,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改变(《吉木萨尔农民像城里人一样过日子》,2015-01-15《新疆日报》A03:天山南北)。从生产方式来看,人也在改变(《伽师2万农民成了“蓝领”工人》,2011-01-06《新疆日报》A07:天山南北;《哈萨克牧民成了铁厂沟镇企业主力军》,2011-01-07《新疆日报》A06:天山南北)。人的改变的目的,还是为了在一个宜居安适的家园里建设和生活。《新疆库车: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共同创建宜居家园》(2013-08-30《新疆日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生活的一切改变和建设,都是为了建设美好家园。新农村是美好家园,新城镇也是美好家园,家园里需要有人,空间生产关系就是这个道理。一个村的变化,一个村的升级,一个特色小镇的诞生,一批土特产在网上热销,家门口的厂子开工,都带动人的角色的转换。人的角色转变,人的价值和人的能量也会发生变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要推动这种角色的转变,使一个人具有多个行动功能的角色,在生活和建设中协作和合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家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