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是“凝神聚力”的社会交流方式。我们都知道,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关系,需要的是社会实践和文化进程相适应,相适合的有效有力的平台建设。新闻传播所构建的传播方式和信息生态,就是为了体现这一交流过程的完整性和透明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交往观与巴赫金乐观的具有乌托邦性质的“对话主义”,以及布尔迪厄的交往理论都看到了交往、交流、交融本身是需要主客观条件的。文化交流是目的性的,这种目的就是在文化互动中达成文化共识,形成文化认同。
当然,社会实践本身并不自然而然形成文化共识,文化共识的形成有非常严格的条件。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很多人而言,似乎是城建的领域,是物质建设的一部分,实际上,新型城镇化建设影响的不仅仅是水泥和砖瓦的生命,也不仅仅是道路和场景的生命,它推进的每一步都会影响到这个空间里的人。
交流也好,交往也好,都是人的交流交往,都是在一定空间里实现的交流和交往,都是具有一定物质条件和精神需要的交流和交往,所以,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势必是人的城市化,重新塑形,重新命名,重新定位,重新选择的文化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对于因城镇化转型的人们而言,首先面临的不是别的,而是角色的定位。当我们审视“定位”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是在时间关照下的空间概念。“位”,是人在空间中立足之地,是在一个平台中角色扮演的权力禀赋。“位”,具有经纬性,具有方向性,具有相对性和参照性,关键是,“位”是一个人、一个群体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体现。在城市化的空间形塑中,人的定位与自己具有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本、文化能力、文化选择息息相关。
而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是,社会共识与文化定位、文化角色、文化身份有密切的关联。社会共识的表现既宏观又微观,既具有表征性又具有深层性,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个性。而这些都与一个人、一个群体的文化定位、文化角色、文化身份产生着复杂的关系。(www.xing528.com)
也可以这样说,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流变不居的空间塑形。在这里,人通过定位,养成或积累角色的功能,展开具有个性和共性的角色行动,从而在交往和交流中形成社会共识和文化认同。这一理论假设,看似是线性的推演过程,而在现实这个复杂系统中,这一过程会产生各种状态、各种可能性。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世界城镇化建设的一部分,新疆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更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机部分。这就说明,在现代空间建设历史中,以城镇化为标杆的空间生产和生产空间,相对于古典的城堡、城郭、乡村而言,是文化上的超越和颠覆。城市的现代性,具有现代城建的工作机制,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定位,城市功能,城市风格,乃至城市文化。
新疆新型城镇化报道和全国新型城镇化报道统一步调,《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都市消费晨报》和《乌鲁木齐晚报》作为边疆地区的主流媒体,承担着新型城镇化报道的重要任务。2013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新疆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聚焦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总目标;2016年以来,新疆的新型城镇化与脱贫攻坚、振兴乡村、旅游兴疆发展目标相互促进,合力制动,可以说,在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体多能,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
基于这样的情况,通过主流媒体的视野,我们首先发现,在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形成了全新内容的“文化场域”:三种全新特征的文化角色,三种全新指向的文化共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