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节庆之美:审美与仪式的交织

节庆之美:审美与仪式的交织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节庆是万花筒似的仪式。在节庆和节日中,游客体验到的是游览和游戏融合的文化审美,是对边疆风韵、绿洲风采、雪域风情、戈壁风格的现代性阐释和解读。所以,他们的视角关注不是景区和节庆,而是游客的反馈和节庆仪式的程序完成。

节庆之美:审美与仪式的交织

对于新疆而言,“壮阔”是她美学上的描述。壮阔的疆域呈现“大美之美”的特征。这种美需要平视,需要远观,需要静观,在当前高科技不断完善的情况下,还可以仰视,可以俯视。也就是说,从各个角度来看新疆之美都不为过。百看不厌,不仅仅是指看的次数,还包括看的角度,这一切成为可能。

比如,《都市消费晨报》2018年7年24日刊发的《新视角赏美景 新疆低空旅游航线已达八条》介绍说:“相比于以往的观光、休闲、度假时代,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体验或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低空旅游可以满足游客求新求异的游览需求,让他们换个角度从空中看风景。目前,低空旅游正在经历一个从新鲜刺激到常态旅游的过程。”依据这种市场要求,新疆首条低空旅游航线富蕴至喀纳斯航线于2015年9月16日正式首航。2015年自治区旅游局向社会发布了100个重点旅游项目,低空旅游名列其中。

低空旅游作为拓展视角的新尝试,对于游客而言是一种新体验,对于审美实践上而言是一种新领域。“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以往从未能满足的审美需要得以满足。

视角的拓展,对于旅客而言是美的历程,对于景区而言是美的课题。新疆这片土地上,汇聚着沙漠文化绿洲文化、雪山文化、草原文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有西域文化的流韵、丝路文化的更新、兵团文化的魅力、现代文化的激昂。这些丰富的文化类型,让人目不暇接,“看什么,如何看”“游什么,如何游”成为重要的课题。

节庆是万花筒似的仪式。在现代社会,节庆不再局限于祈祷丰年的生存和文化诉求,更多的是通过仪式展示实现人的新奇体验,我们可以说节庆仪式是“文化体验的助产士”。巴赫金论及“狂欢节”,是一种个案,而多数节庆、节日都是对社会主流风俗的认同和相关观念的延伸,是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塑形,更是对社会传统的复习和重温。

新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时期多次提出旅游强疆战略,把“节庆和节日”旅游放到了主题旅游的重中之重。在节庆和节日中,游客体验到的是游览和游戏融合的文化审美,是对边疆风韵、绿洲风采、雪域风情、戈壁风格的现代性阐释和解读。

《都市消费晨报》2018年5月15日刊发的《近140项活动 150多条惠民措施 中国旅游日全疆合力打造“旅游盛宴”》一文中介绍,2018年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围绕“全域旅游,美好生活”的主题,据初步统计,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前后,新疆各地、州、市将组织开展90余类主题活动、近140个分项活动,推出150余条惠民措施。

在这样的框架中,四季有节,每地有节,每节有特色,每节有看点,成为新疆旅游的常态。比如《都市消费晨报》2018年11月17日刊发的《伊犁州第十三届“雪之恋”冰雪文化旅游节暨霍尔果斯冬季旅游购物季启动》,2018年11月18日刊发的《自行车赛挑战一把,全疆百余车手和静比耐力》,2018年11月27日刊发的《第十三届新疆冬季旅游产业交易博览会在阿勒泰开幕》,文中介绍,从2006年首次举办至今,新疆冬博会已举办12届,已经成长为新疆及整个西部地区最大规模的冬季冰雪旅游节庆品牌,也是旅行商和旅游企业参加数量最多的旅游盛会。

同时,2019年1月18日刊发的《相约福海冬捕节“踏雪寻鱼”》,2018年12月23日刊发的《天山天池冰雪风情节开幕,冰雪项目精彩纷呈》,2018年12月22日刊发的《第十六届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启动》中介绍,本届冰雪节以“骄阳看雪 乌鲁木齐”为主题,各区县、各单位、景区、旅行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冰雪特色活动。乌鲁木齐市旅游局局长朱新荣介绍说,本届冰雪风情节全市推出冰雪马拉松赛事、国际乐雪节、冰雪进校园、冰雪美食节、花灯社火节等六十余项冰雪特色主题活动。

节庆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形成了特色,形成了品牌。《都市消费晨报》2018年7月16日刊发的《2018中国新疆伊犁天马国际旅游节今日启动 万马奔腾开幕式 天马喜迎八方客》中介绍,据悉,天马节从1992年开始举办,到2013年升级为自治区级旅游文化节,目前,天马节已经成为新疆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之一。今年以来,昭苏县紧紧围绕打造“塞外江南”新伊犁的奋斗目标,以开创“康养昭苏、魅力昭苏、诗画昭苏、开放昭苏、和谐昭苏、美好昭苏”新境界为愿景,该届天马国际旅游节的主题是“马与新时代”。

其中,比较清晰说明这一现象的是新媒体时代网民参与的“经典节庆”互动。比较直观地看到网民的“注视”和游客、景区活动组织者、媒体在现场注视的巨大区别。四种不同的注视角度,也带来了对盛大节庆不同层面的理解。比如6月18日端午节当天《都市消费晨报携手央视新闻等20多家媒体开展端午联动直播 全国600多万网民通过移动直播看新疆赛龙舟粽子》。在这次活动中,《都市消费晨报》联合央视新闻移动网及全国党媒视听内容融合发展矩阵的20多家国内媒体,先后对当日在新疆和硕县金沙滩景区举办的端午节龙舟赛、乌鲁木齐市安宁渠镇北大路村丁家大院的村民包粽子活动进行了两场全国联动接力直播,首日收看人数就超过663.7万人次。

对这次直播,我们看到了四种不同的视角选择。(www.xing528.com)

第一,现场游客的视角。可以看到自己想看的活动,但由于视角有限,很多活动的精彩片段和项目不一定能看到,而游客能感受到现场的气氛,还能看到其他和节庆无关的景致,凸显出个人选择的自由度

第二,景区组织者的视角,他们也在现场,他们是活动的策划者,他们关注每个环节的衔接和安全性、艺术表达的完整性,以及整个景区的存在。所以,他们的视角关注不是景区和节庆,而是游客的反馈和节庆仪式的程序完成。

第三,媒体在现场关注的是活动的亮点,这种关注并非事无巨细的关注,即便是直播,也是有聚焦的直播,保证对仪式的精彩部分放大,体现出视觉效果

第四,网民通过网络来关注直播。网民看到的是媒体的视角选择,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对自己的兴趣点给予特殊关注,网民可以看到结亲仪式的全貌和景区的全景,这就是媒体提供的便利,没有被自己的目光所限,能看到现场游客看不到的场景。

这四种视角代表了四种生活态度:微观关注使个体获得释放,紧盯环节使景区获得口碑和业绩,宏观关注使媒体获得权威,围观关注使网民获得审美体验。张朝枝先生在《文化与旅游何以融合:基于身份认同的视角》一文中指出,“一些背包客群体乐于体验当地生活方式,尝试去寻求当地元素,休闲活动聚焦在文化、自然和探险,他们的根本目的是希望通过或文化或自然或探险旅行来建立一个新的临时身份,因为他们往往希望自己变得更加勇敢、放松和独立。因此,旅游提供了一种新的身份的可能性,使个人能够根据自己在世界上的个人经历,而不是通过在社会中与其年龄、国籍、背景和性别有关的范式来定义自己。”[1]

文化和旅游关系的起源于旅游者个体或民族与国家集体追求身份认同。文化具有吸引物属性,而这种属性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文化能够让旅游具备身份识别的意义,文化因此成为政府进行身份强化的工具和手段。

节庆是浓缩的日常文化和提纯的审美文化,它的重要结构都是外显的、外向的,所以节庆是特殊文化价值的开掘。新疆最近促进旅游大发展,借节庆搭台子,借节庆作为视窗和通道,让新疆更好地向世界展示。

从这一个角度看,节庆本身是一种视角,它主要是调动了当地社会的机能,我们可以看到,节庆本身的组织能力,是节庆文化和旅游文化最好结合的关键。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文化配置能力和调动能力,节庆不欢,旅游不乐,兼美之美,很难实现。所以,我们看一个节庆的文化表达和文化完整性,首先要看的是节庆的组织能力。这种组织能力,是当地政府和民众合力完成的,更是一种稳定的社会结构的外显。所以,节庆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视角,它不仅是对当地风俗文化的重新梳理,更多的还是对当地社会运行机制的一次对视,是和社会效率、社会容纳度、社会创新能力、社会传统文化和习惯的对视。是放大镜下的社会调查,也是显微镜中的社会体验。

另外,节庆文化是对域内的文化精华和文化魅力集中的释放,所以,节庆文化还放映出文化的表达能力。表达,是当今最习以为常的事情,但又是一件最难的课题。新疆四季有景,四季有节、山花节、杏花节、桃花节、郁金香节、葡萄节、天马节、冰雪节、捕鱼节、赛马节等,每一个节庆都与大自然的馈赠有关,每个节庆都是以自然之美作为内核。人与自然之间相互融合,大自然的生机与人的勤奋形成岁月的交响乐,成为自然之美与社会之美之间的契合。诗意中显示着朴素的浪漫,生命中激荡着原初的节奏。这就是新疆大美的关键,也是大美新疆的本色。所以,这种美的表达,不能纯以原始的话语来概括,这样太简陋、太草率。也不能以熟透的现代话语来讲述,这样又太粉饰、太矫饰。新疆的节庆文化中,“美”的成分中蕴含着奔放,像天马,像雪山,像沙海。“真”的成分中滚动着韵律,像草原,像盘山公路,像戈壁星空。

所以,新疆旅游和当地的节庆合力实现着仪式的审美和审美的仪式,通过仪式,通过节庆,我们看到的是放置在大自然怀抱中的话剧。有特殊的话语体系,有质朴而直指人心的剧情,有深邃而简洁的诗心,有豪壮而多情的演绎,是一种特殊视角下的特殊情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