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就是如何“看”的问题。在视觉文化盛行的当下,“看”本身已经上升到哲学层面,牵扯到文化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如何看?戴着有色眼镜看,还是管窥一豹;是远观,还是近观;是仰视,还是俯视;是一叶障目,还是满眼春色;是望洋兴叹,还是坐井观天……这都是看的学问,也是看的课题。
视角,也是叙事学中常用的一个关键词。兹维坦·托多罗夫说:“构成故事环境的各种事实从来不是‘以它们自身’出现,而总是根据某种眼光、某个观察点呈现在我们面前。”
叙事视角把叙述者对故事的感知经验局限于某一个局部主体意识,从而把整个叙述置于这个局部主体意识的能力范围之内。其重要性由此体现:从两个不同的视角观察同一个事实,就会写出两种不同的事实。
也可以说,它的重点不仅仅是讲看到了什么,还要说,一个观察者、叙述者无论以什么样的视角,都会有所遮蔽,也就是最终有所看不到、看不全,即便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也是有局限的。
我们明白了视角的有限性,就会明白,视角,其实是一种选择、一种观看之道,是文化智慧和思维能力。
这样的道理,运用到对新疆的旅游,最恰当不过。(www.xing528.com)
我们知道,旅游发展在中国,呈现井喷式发展,无论是国内游还是境外游,旅游可谓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的典范。在旅游经济推动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繁荣起来的旅游经济,是一枚金币的两面。
所以,在新疆主流媒体的视域中,旅游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如何互动、相互建构的,这一直是聚焦的关键。
旅游,从文化学角度来看,是人们从日常生活的循环往复中暂时跳脱出来,寻找远方的诗意和心灵的秘境。这个过程既是审美实践,也是社会文化体验。最重要的是在旅游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具有仪式性,而非日常性。因此,旅游活动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隆重”的,是难得的相识和机遇。因此,旅游所到之处,是有明确的文化选择的。同时,旅游的过程所见所遇,都会有明确的视域。有限的旅游时间程序,有限的旅游景点安排,有限的旅游文化体验,有限的旅游视角聚焦,总之,有限性的旅游要求“过目不忘”“惊艳不已”“流连忘返”“心驰神往”。
新型城镇化建设里面绝大部分的建设都是对空间美化的工作,大城市建设的规划和靓化,对城乡接合部的规划,对特色小镇的景观化,对景区的经典化,等等。用通俗的话说,新型城镇化建设包括“是景更是景,非景也是景”的内容和过程。据《都市消费晨报》2018年8月28日刊发《新疆国家4A级景区增至97家》一文介绍,“截至目前,全疆共有A级以上景区399家。其中,5A级景区12家,4A级景区97家。”这些景区都在不断美化升级的过程中,扩大知名度,强化吸引力。
我们知道,一旦景观化,吸引游客的机制和可能就立时开启。没有会被游客忽视的美景,只有忽视游客的景区。景点、景观、景区的配套服务依照市场的需要不断升级,不断完善。这就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旅游经济的“强筋健体式和脱胎换骨式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