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除了直接影响企业的用资成本的利率传导渠道外,还能通过影响信贷配给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靳庆鲁等,2012)[21]。信贷配给是指在管制利率时期,信贷市场上贷款供不应求,常表现为不是所有企业的贷款要求能实现,未贷款成功的企业即使愿意支付更高利率也无法获得贷款,或者不完全实现贷款要求。信贷配给现象不只是短期的不均衡调整所带来的暂时结果,几乎是长期存在于我国的贷款市场中。
债权人(银行等金融机构)与贷款人(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即银行无法正确评估企业需要贷款项目的实际情况。债权人虽然对贷款人(企业)所处行业、市场、财务、法律、人力资源等多方面进行尽职调查可直接或间接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采用信用评价体系来甄别客户,或银行对所有客户的贷款金额都加以限制来降低企业违约风险。银行无论是基于信用评价体系,还是给予部分客户利率调整的前提都是按客户的担保品、担保人和企业估值来决定,这就导致了信贷配给的普遍性。
若处于利率上升、信贷配额缩减、信贷配给问题加重时期,一方面,企业会通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增大信息披露程度来向市场、金融机构传递积极信息,也缓解了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已有研究表明,在利率上升时,公司会提高会计稳健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识别其经营状况(李青原,2009;饶品贵和姜国华,2011)[22] [23]。另一方面,企业经理在投资决策中的逆向选择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企业失去投资机会的风险增加,因此会激励企业经理及时抓住投资机会进行投资,降低投资不足的可能性,抑制非效率投资,从而提高投资效率(饶品贵和姜国华,2013)[24]。(www.xing528.com)
若处于利率下降、信贷配额扩大、信贷配给问题缓解时期,企业投资可能会增加。一方面在同等规模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面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倾向于给国有企业贷款,因此国有企业在资金充沛时,会出现过度投资的行为。而民营企业却因为信贷歧视而产生投资不足,整体体现的是信贷资源在不同产权属性的企业间出现错配。另一方面资源配置出现偏差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问题产生的。如企业以A投资项目进行了借贷,却因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追踪该笔贷款使用,企业于是将该笔贷款用于了B投资项目,或者采取短贷长投的方法,改变了贷款用途(陆正飞等,2009;叶康涛和祝继高,2009)[25] [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