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忆起张家垭客栈

回忆起张家垭客栈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快20岁的时候客栈还在,客栈是但恩厚开的,当时是喊的“张家垭客栈”,客栈最后因为太旧了,所以拆了,就没再开了。我们的家当时和客栈是面对面的,我们住的屋也是但恩厚的,我七八岁的时候,过难兵时,难兵把我们自己的老屋烧了,烧了没得地方待了,我们就搬过来。但恩厚的儿子现在在恩施,也有六七十岁了,他们家搬到我们对面那个弯弯里去了,他家里还有一个开客栈时用过的大石缸。

回忆起张家垭客栈

我是在水泉村出生的,我家现在的房子是原来的客栈。现在的屋车个向(转方向),原来旁边还个柏子树。我快20岁的时候客栈还在,客栈是但恩厚开的,当时是喊的“张家垭客栈”,客栈最后因为太旧了,所以拆了,就没再开了。拆了修到那边去了。我们的家当时和客栈是面对面的,我们住的屋也是但恩厚的,我七八岁的时候,过难兵时,难兵把我们自己的老屋烧了,烧了没得地方待了,我们就搬过来。我们弟兄多,有七弟兄,我们和但家是亲戚,他就把二屋(吊脚楼)让我们住。当时高头(上面)徐家也在开客栈,徐家没搞后,但家才搞,徐家住的屋是原来地主的屋,解放后地主被镇压,屋分给徐家住的,是五柱四的屋,五根柱子,四个骑桐(齐栋)。四单三间。但家开客栈时,住客栈的人有点多,挑脚的,背脚的,什么都背,有到巴东背盐的,都从这里过身。挑棉花的,那个时候“铜家包”的,一头大,一头小,翘起多高的那种,大头子搁到前头的小些的,小头就搁到后头的,隔得远点儿,搞的一个打叉,又不转肩的,挑不起了就往打叉上一搁,就这样歇的。大一头离人近些,小的离人远些,放在背后。住客栈的也有背茶的,背茶的也多,有一次五六个的,也有上十个的。刚解放的时候,也有甘家园的兵逃难从这里经过,在这个塔坝里煮饭吃,我们当时还小,朝他们望到起,他们还喊我们吃过饭。当时只有从这里才能通路。这条路是从南渡江—灌垭—凉风洞(修公路毁了)—张家垭(宋永军家所在地)—水泉垭—大木坪—南村—杀人坑—幺牌上—五里—瓦屋,到瓦屋可以分路。瓦屋—渡船沟—黄连坪—踏果坪—三路口—白果坪—南北。也可以从踏果坪—大垭—岩湾—走马。从张家垭—周家河(水泉9队)—仁家坡(燕子)—手爬岩—清湖—大垭—燕子。开过会,到燕子。我背过茶,也背过脚,20多岁的时候跟合作社的背过东西,从燕子那边背过来。那时候水泉垭有个集体搞的合作社,刚解放的时候。南北也都走过。从这条路过身的,有西骡子,军队走的骡子,短骡子都有,西骡子就是高高的,高腿。骡子驮的有东西,也驮人。客栈吃饭就在堂屋里,弄熟饭了就门(这样)吃。我们这里大面积种茶是搞集体的时候(20世纪七八十年代)。原来也有茶园,没有现在规模大,当时这边的茶都是老百姓自己做的,用的茶槽,都是用脚踩的。茶槽现在都拆了,用的是揉茶机。但恩厚在他四五十岁的时候做过茶生意,他把到处收的干茶用饭甑一蒸,用布袋子装起,两个人把袋子两头抓紧,送过来送过去,“溜”,把茶整乖。他就把茶挑到别处卖,也有别人来收。但恩厚是在当地到处收的,这时段是解放前后,没解放做过,刚解放也做过,这是我们自己亲眼见到的。但恩厚的儿子现在在恩施,也有六七十岁了,他们家搬到我们对面那个弯弯里去了,他家里还有一个开客栈时用过的大石缸。用一块整岩头凿的。现在还在他家街沿上放起的。

(鹤峰县五里乡水泉村2017年4月18日宋永军口述 王新燕、梁淑芳、徐淑琼记录整理)(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