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汪应凯家中的陈文雅及其亲戚关系与创业细节:采访十三

汪应凯家中的陈文雅及其亲戚关系与创业细节:采访十三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采访时间:2017年7月采访地点:楠木桥村一组汪应凯家中。汪应凯老人的亲舅舅即陈文雅。所以,此次采访的目的之一,就是理清楚陈文雅等人的亲属关系及具体开店、开学校的情况等。

汪应凯家中的陈文雅及其亲戚关系与创业细节:采访十三

采访时间:2017年7月

采访地点:楠木桥村一组汪应凯家中。

采访人:朱华

采访对象:汪应凯(1937—),楠木桥村一组人,采花中学毕业。七世祖汪先叔迁徙至此,父亲名长青,号松山,于甲申年87岁高龄去世,另有二姐妹,二妹即书记马学才的母亲。(仍保留有父亲遗像)汪应凯老人的亲舅舅即陈文雅。

采访背景:据曹宗兴老人介绍,汪应凯老人以前在村里专门为各家宴席等排定座次,对村里的亲属关系等十分了解。这一点也得到了很多村民的印证。所以,此次采访的目的之一,就是理清楚陈文雅等人的亲属关系及具体开店、开学校的情况等。

采访纪要:

问:您父亲有名有号,您又是中学老师,您家文化水平很高啊,您是在哪上的学,读得私塾吗,学费多少?

答:没有。我七岁开蒙,就在楠木桥我舅舅开的学校里,我舅舅就是陈文雅,学校就在现在村委会旁边。那时候家里穷,我的学费是我舅舅解决的。学费那时候是很贵的,一般人家的孩子是上不起学的。

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您家里有多少地?什么成分?收多少茶?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我家里有10亩地,没分地,定的是下中农。每年能收干茶三四百斤。

问:您解放的时候已经是十二三岁了,您对解放前的背茶的有印象吗?他们都是哪里人?往哪背?(www.xing528.com)

答:有印象,有外地人背茶,宜都的、巴东的,背到宜都换布、换盐,到松滋刘家场换鞭炮,还有背到沙市、石门。我父亲自己也背过茶,一般是一年一趟,冬闲的时候,一次背120斤左右,背到宜都换布和盐。

问:您父亲自己背茶,都是一个人去回,还是有一起搭伙的?

答:都是搭伙,一般是十几个、二十几个一起。

问:是卖给大户、茶厂,还是散卖给个人?

答:都有。宜都有大老板,有时候就卖给他们,有时候也赶场散卖给个人。

问:本地不是有收茶的吗?怎么还要自己背呢,那么辛苦?

答:收茶的都是收红茶。下边乐德昌就开了一个商号,就叫乐德昌商号,乐婆婆姓刘,是渔关的,他们租的我舅舅陈文雅的房子,就是收红茶。白茶还是得自己背。

问:红茶也是自己做吗?做得多不多?

答:自己做。我父亲就会做红茶,红茶是出口苏联的。先是搞红茶多,后来不行了,47、48年最差,就做白茶。一般年月,是五斤茶换一斤盐,那时要七斤茶才能换一斤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