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时间:2017年7月8日上午11点
采访对象:王德银,60岁,小学文化,五峰精制茶厂老员工。
采访地点:五峰精制茶厂
采访者:崔芝璇、张娜
采访纪要:
问:老人家从精制茶厂刚开始建立您就在这工作了吗?您参加工作大概有多大岁数?
答:从这个厂子建立以前我就参加工作了,我十几岁就参加工作了,1974年在这工作,我是1966年就参加工作了。1974年我们开始在下面收茶(毛茶收购),我开始参加工作就是用背架子背茶(背脚夫),我在仓库里帮忙筛茶、背茶、抹茶之类的。之后五峰自己的茶全部都发展起来了,发展多了之后就施行收购,之后五峰县1974年自己办了精制茶厂。像英国、美国等其他国家他们都种不好茶的,都有历史记载,是我们(中国)给他们送茶去,他们国家种不好茶。全国这样的精制茶厂不多,到七八十年代才发展起来的。高峰期的时候全国有74家,那时候茶主要是边销和出口。之后国内的绿茶市场大了,就开始红茶转绿茶。
问:远销国外的是红茶,国内是售绿茶是吗?
答:是的,国外喝红茶,再一个就是边区,草原地带。尤其是边区流行一句话:“三天不吃粮食可以,但是一天不喝茶就不行。”所以说我们当时的茶叶主要销售边区,再就是出口。最后我们国内市场发展起来之后,茶厂开始“红转绿茶”销售。我们(地方)有个制茶的传承人办了这个厂,又把他请回来(帮忙)。
问:是黄足三吗?
答:对,是他。他自己在外地办厂工作之后,我们五峰这边又把他请了回来。把他请回来之后,才开始办的这个(精制茶厂),因为只有他才懂(制茶技术)。他制作的茶精致,很闻名。销往国外的茶叶,只要(黄足三)他在单子上签字,证明是他制作的,茶叶的价格就会高一半。他带了蛮多徒弟,但是徒弟现在都去世了。当时他(黄足三)跟我们说,让我们好好守护这个厂子。当时七八十年代厂子发展的比较大,销售量也蛮大,仅次于宜都,他们都是买我们的(茶叶)原料去配的。之后国营转成股份制是在1997年,改制了之后就搞不起来了。之后采花的毛尖茶带起来了,采花毛尖茶现在在全国也是无可替代的。它是真是的原材料,真正的毛尖茶,像(别的茶区)都喊着是毛尖茶,但不见得是真是好茶,真正王牌的还是采花的,没有哪个(地区)竞争的了。我们精制茶厂有(黄足三)这样的名师,也是无法竞争过的。我们(茶叶)的标准整个都是国家、省级颁布下来的,直属省级管辖。茶叶从生产到销售过程都是严格按国家标准的。(www.xing528.com)
问:建厂时候如何把茶叶从茶区运过来?
答:跟万里茶道一样的,都是用那个(展厅展示的)包装口袋,五湖四海的地方,湖南啊这些原材料都收了毛茶。
问:是精制茶厂自己派人出去采茶吗?
答:对,是的。厂里有购销科,用车子运回来的,有些不能开到的地方就用人背。我们厂子还派人去外地收接,我就去外地收过。那个(包装)口袋有两个用处,一是在精制环节当中,另一个就在茶叶收购当中。1958年就用那个包装口袋了。
问:采茶区车子到不了的地方,除了人背还用到骡子吗?
答:有的。骡子一般都背170、180公斤左右。
问:精制茶厂一直是这个原貌吗?
答:从1974年到1997年都是这个样子。开始就是这五栋房子,(现在保存的)原貌没变,一直这个样子。
问:从20世纪70—90年代中间没有倒闭过吧?
答:没有关过,一直运营到1997年,之后我说过到转股份制就搞不起了。因为资金问题、农残问题,主要是因为农残,检验不合格超标。再一个就是价格,红茶和绿茶的定价搞得不好,红茶生产不起了,农药打的又多,这样(工厂)就停下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