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采访田东登:探访洞口村的历史足迹

采访田东登:探访洞口村的历史足迹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采访时间:2017年7月11日下午3点采访对象:田东登,70岁,三峡师专毕业,2016年做过地名普查工作。我们这个地方(洞口村)在解放前还有张家、田家、汤家三家骡马栈。

采访田东登:探访洞口村的历史足迹

采访时间:2017年7月11日下午3点

采访对象:田东登,70岁,三峡师专毕业,2016年做过地名普查工作。

采访地点:长乐坪镇洞口二组田东登家里

采访者:袁波澜、崔芝璇、张娜

采访主题:有关宜红古茶道的贸易路线、骡马客栈位置路线

采访纪要:

问:听说您当过校长,去年还被邀请做过地名普查,对于咱们这边古茶道方面的信息您肯定很明白,请您为我们讲一讲吧。

答:你们到了渔洋关,就要去汉阳河大桥。过了汉阳河大桥,爬上去就到了茶店子。从茶店子翻过来,就是过去两边的一些古骡马的驿站,就是骡马店。还有就是穿心店,但是现在没有了。穿心店再上去,通过山上的车道与长冲子之间的地方就是大粟坡。这样就上到了长冲子,长冲子过来一点就到了过去的百年关。到了百年关那个小集市上,朝西大约走三四百米,有个塘坡。过去百年关是明清时代的驿站,驿站隔30米称为一个“塘”,明清时期驿站称为“塘包”,塘坡就是从那时候得来的。百年关为什么叫百年关呢?因为在元朝时期,我们这个地方(指洞口村)在过去走四五里地,就有个地方叫“荒口”,古时候被叫作“菩提隘”,佛家的“菩提”。菩提隘就在干沟村、洞口村交界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汉土疆界的交界点。在改土归流之前,严格说应该是明朝万历三年起,就把这个废了。从菩提隘开始有20个叫作“巡检”的地方,也叫“塘上”,也叫作“洞口塘上”,是茶道上的一个很集中、很重要的集站。到解放前,那个地方(指洞口)有7家骡马栈。那个时候的长乐坪比现在要热闹得多,因为现在通车了就不到这里搭栈了。那个时候的骡马栈里面条件也是相当艰苦,赶骡子的骡客要求会稍微高一点,在这住(骡马栈)的大量还是背脚佬,就是背红茶的背脚佬。我们往西可以再讲一下,过去这个菩提隘,现在叫荒口,就是干沟河、洞口村分界点。古时候的茶道就是从河(干沟河)的南边,现在是修公路通车的这段路,是1840年以后繁荣起来的。那时候一座山垮了,把桥给压塌了,桥又被大水冲了。有一个县官,我记不清名字了,资料里都有记载过,去年搞过一次普查,关于茶歌和茶马古道的。以前他住过的地方就是关帝庙,就在渔洋关的老街,老城区。那个时候有个县官在这里上任了。清代道光时候的官也不像现在,当时都是很穷的,他就住在菩提隘口的前面。那里有个店子,住在那里。就把各地的绅士们都传到这来,传到长乐坪这个洞口这里来,要他们把这古茶道,把冲毁那段迅速复修。当时官员上任时间是三年,刚好在第三年的时候,在荒口那里修了一座桥,取名蟾蜍桥。(沿着现在公路)再上去就有个“多三塔”,从蟾蜍桥朝西走大约100米的距离(就到多三塔)。“多三塔”寓意“多福多寿多子嗣”。这两个地方基本保存了下来,以前原本还有个蟾蜍桥的纪念碑。据说从荒口下去有个姓李的,负责把这块碑抬过来的。去年我也下了很大功夫找了,但是这个李先生已经过世好多年了,他现在有个儿子叫李建国,我在他的房前屋后找了,没有找到。但是这个东西(碑)在县志上记载得还是比较清楚的。这个县官用三年时间刚好把条路修通了,从南边过来这边要通过这座大桥。以后,他的运气也蛮好。这个县官很感叹在这艰难困苦的地方上任三年,终于把桥建好了,真是阿弥陀佛!三年修成,所以他称这个地方为“阿弥陀佛湾”。这就是个地名,就在荒口以西、蟾蜍桥以东之间。再过去(往西),那里有个平原,按照顾彩在《容美纪游》中的记载,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的时候,当时因为容美土司最后一个土司王,叫田旻如,他当时喜欢有悖于朝廷的搞法,所以湖广总督派了夷陵中营中军守备韩岳,到五峰县城去剿灭他。但是由于田旻如当时也处于交困的绝境,他就在屏山万全洞吊死了。顾彩的记载我开始以为是姓谢的,后来在这里得到这个消息(指田旻如)的军队是在这里下马的,把盔甲脱下来了,就叫卸甲坪。这是一条传说中的古老的官道,没有史料记载的。安史之乱以后,李白曾经是永王(唐玄宗第十六个儿子)的幕僚,唐肃宗(李亨)继位之后就容不下他的兄弟们比他有名,用一个罪名就把他们都搞下去了。李白作为永王的幕僚,也受到牵连,被充发到夜郎。当时因为长江发大水,他不可能走原路,他(李白)后来转路,就从这条古老的官道走过去。李白在洞口村留下了一副对联,我们现在南边望得见的山就叫壶瓶山。李白看到壶瓶山那里风景比较好,就留下对联“壶瓶飞瀑布,洞口落桃花”。县志上也有这方面的记载,这是一种传说。这要顺到过去到现在修公路之后,就把主干线这个茶道,基本上从百年关到洞口村这条路厘清了。要到干沟村。刚才说到的从卸甲坪那儿开始,洞口村再过去就是干沟村。干沟村往上到干沟村委会那上面,有一个地方从右手顺着东就要上,这是专家考察比较薄弱的环节。从干沟村委会所在的那个组,那个上坡,爬这个坡是很艰苦的,完全是上坡。上来这个坡就到了干沟村和苏家河交界的地方,上坡大约一两公里就到了打虎淌。从打虎淌以西三公里,在打虎淌那里就有一家骡马栈,是姓杨的开的。再上去海拔越来越高,就到了苏家河,再到红岩垴,这一条路就保存得相当完好。

(洞口村)海拔900米,这里在民国时候才开始成为一个中心,这个地方也属于古驿道。这里过去有个季节性的洪水,洪水来了会涨很高的水。骡马队会从这里(洞口前的公路)走,再有背脚佬和跳八个戏的,还有国民党军队专门组织的运输队——铁肩队,所以这是个主干道。后山区(壶瓶山)有个国民党的一个师管区的弹药库。从大松树(洞口村东面)来的那个汽车,先前说的从百年关过来就有个塘坡,从平地上坡,上到百年关去,半路上还有家骡马栈。我们这个地方(洞口村)在解放前还有张家、田家、汤家三家骡马栈。汤文晓、田启云、张仓宣(不确定),再有田向福、田□□开的客栈,给背脚夫提供住宿。背脚夫自己都带着苞谷饭,正好他们就把口袋款起(用肩膀扛着),正好在歇的时候,搞一碗白开水,直接和着一块儿吃了,生活是相当的艰苦。因为负重,走得很慢很慢,走上坡台阶时候,有一句有俗语“上七、下八、平十一”,意思是上台阶七步就要休息,下台阶八步要休息,走平路十一步要歇。用背脚佬的话说:走上坡胯子(腿)软,走下坡胯子(腿)短,相当艰苦。我老父亲今年90岁,他曾经就当过背脚夫。1957年张体学(他当时是湖北省的省长)从恩施、鹤峰过来以后,他也感叹这个鄂西太艰苦了。我们当时的书记就下决心,骑马带着他们从恩施、鹤峰走过来。1958年修公路,当时宜都和我们不同,它没有那么多的坡,五峰集中了几千名修路工人跟我父亲从今天的渔关高速路出口这么修啊修,修到苏家河村。我们长乐坪镇东边下来,从渔关镇的长冲子过去虽然只是这么小的地方,但很重要,那是骡马栈和客栈集中的地方。从过来的汉阳河大桥、茶店子、穿心店、长冲子到百年关,到百年关就进入长乐坪了(百年关是长乐坪的一个村)。百年关下坡的地方,现在属于白岩坪村。过了大松树那个小集子到洞口的那段,之间有六公里路,两路口之间有个腰牌村。腰牌村也有个故事,《长阳县志》中也有记载,李白发配之后,走路也是很艰难。走到长乐坪后,他就很高兴了。信马这样走,任马到处走。他把当时唐玄宗赐给他的金腰牌,掉在了大松树与洞口之间(今腰牌)的地方。当时他急坏了,又回去找。村民完全不知道腰牌是什么东西,就把东西捡了挂在官道旁边的树上。村民问他这是什么东西,他只说是“腰牌”,地名由此而来。腰牌村当时也是骡马栈、客栈集中的地方。这个地方最大的一家客栈(腰牌卫生室那里)是解放前的,是汤精伯家的。他这个骡马栈的历史渊源是这样说的,当时的贺龙带兵东下鹤峰的时候,在这里侦讯。

问:贺龙也经常走这条古茶道?

答:他经常走这茶道,他原来也赶过骡子(可能贩盐也有可能贩其他东西),所以一九三几年的时候(记不清时间了),他在腰牌这集中军队,要去鹤峰和周逸群会师。那时正是五月份种苞谷的时间,他在这里侦巡了14天,他就住在腰牌村。贺龙当时司令部就设在大松树。大松树山路或山谷的地方有一座过桥,小地名叫作“三步两道桥”。现在位置就在大松树的集子快到西头,快要出集子的地方,就在那里设的司令部。他的伤兵也是在那里(休养),(腰牌)那边有家大诊所,那里有医生,不光伤兵住,战士们还要住,反正给这个医生一块银圆,当时来说已经很不便宜了。那个地方(指诊所)过去也相当于现在说的骡马栈。据他们现在的不完全统计,在大松树村委会那边,还有五家(骡马店)。洞口四组有7家,我刚说的“洞口落桃花”就是四组那里。洞口二组有3家。

问:那这边骡马栈有这么多,那这边的人流量还是蛮大嘞。

答:当时旧社会老城区,有拉纤的把货物船从宜都拉到渔关噻,货物下去两天就到了宜都,上来都是人拉起的。

问:那时候渔关那边(运输)都是纤夫拉的?

答:对的。所以当时拉纤的(地方)就是渔关镇上的河街,街道靠着河的,因为(货物)要装船呐,特别是宜红茶,特别是大清起早以后(指大清早)。那真的是相当繁荣的,仅仅是宫家,渔关镇有个宫家,“宫福泰”是个大工商业者兼地主,他(货物)除了是用船运,再一个就是用骡马运,他跑鄂西,跑现在的采花、鹤峰。他当时的骡马有多少呢?他自己家有三百匹。那(规模)够大的了,在当时五峰(有)骡马家族中是最大的,他有个儿子叫宫老八,后来被枪毙了。

问:他的形式是宫家把骡子放出来,然后雇人把货物收了再拉回去?

答:他这个骡马,他们家下头有人给他们跑腿,把骡马包出去,包给这个人,给他(宫家)代办的噻。那当时的骡马队,最前头的骡子高大得很,脖子上挂着(很粗的)铃铛叫作“开哨骡子”,脑袋上挂着红,那还是相当(壮观)的。有的大的(路宽的),赶骡客会带着七八匹骡子。有些地方太险的,带多了就过不去。我们这小娃去年看到从甘肃酒泉来的从我们这驾车到湖南去,有一些骡子驮着水泥、钢架啊到山上去的时候,我们感到很稀奇。(大笑)解放前后,(骡子)还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问:(宫家)他是自己买的三百多匹骡子吗?

答:是的,他(宫家)再租给他的骡客去驮茶。宫家自己主要做的就是茶庄,当时的五峰、鹤峰,特别是鹤峰,再就是湖南石门县(都有收购点),他主要要这个茶。当时有渔洋关这个水道,算是交通很方便的,所以(宫家)在这里(渔关)算个集散地。所以驮红茶主要是经汉口出去的,当时五峰的红茶是很出名的。

问:现在五峰红茶好像做得不多了?

答:我们当地人不适合喝红茶的,有病的人泡一道、二道的喝可以达到一定的养生效果。而蒙古人他们长期喝奶制品或者吃肉制品,就非喝茶叶不可。茶叶可以助消化,这方面我没有过细考证过。现在喝的大部分都是绿茶,就不扯这些了。刚刚讲的是宫福泰。还有这个骡客,过去一家能买匹骡子,那他家里还是发点小财的。宫福泰是渔关人,大财主。还有那个为什么叫作汉阳河桥?当时下去从北边一进去,过大桥,那边有棵大树叫崇阳树,就是在清代或者民初时,由于战乱、水荒,汉阳的生意人迁到渔关做生意的不少。我的同班同学现在退休了,他的父亲原来是县医院的院长,他们就是日本人来的时候,全家从汉口迁到渔关来做生意的。过去渔关这个地方被称为“小汉口”,崇阳树那个地方有许多汉阳人在那居住,所以叫崇阳树。

问:为什么那条河叫汉阳河呢?

答:当时也是汉阳人为了开发这个通往西边去的茶道,在那里修了一座桥,当时这条河就是柴埠溪大峡谷出来的出口。这座桥修了以后,这条河沿着这座桥到新城(两河口大桥那里)这一段,汉阳人就把它改为汉阳河。汉阳河与我们长乐坪的月山河,在两河口河汇成(一条河),从两河口到宜都那一段才叫渔洋河。(www.xing528.com)

问:汉阳河的名字形成时间也不太长吧?

答:汉阳河名字形成的时间还是长些,在改土归流的时候就已经叫汉阳河了,桥当时也已经修成了。从改土归流到现在,有三百多年将近四百年了,在顾彩写的《容美纪游》里,当时他(在书里)就说他过的就叫汉阳桥、汉阳河。顾彩是康熙年间的人,1735年以前,康熙年间,这座桥就已经存在了。

问:汉阳河的来历是否有文献记载?

答:《长乐县志》当中有明确的记载。

问:这座桥近四百年的历史还是挺久远啊,其他人也有说两三百年的历史的。

答:是有点历史啊,至少康熙年间到现在就近四百年了。我刚才说到的(茶马古道)到了干沟,再上个横坡就到了红岩垴。红岩垴现在属于苏家河村,它这个垴上呢有一片丹霞地貌。我先前说到的不是到了苏家河村吗?它左边就是横坡。从打虎淌过去就是横坡。朝西行三公里半就上垴了。到红岩垴,当时有两家骡马栈。一个叫茂记骡马栈,这个骡马栈的老板就叫覃章茂。还有一个叫松记骡马栈,这个老板就叫张林松。这两家在当时来说规模比较大。沿这(干沟)走大约一公里半多(不确定),还有一家梅家骡马栈。所以说当时红岩垴共有三家骡马栈。从红岩垴下去到我们现在长乐坪镇的白鹿庄村,白鹿庄村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刘德培的故乡。那个地方有一棵银杏树,叫白果树,在那里有一家骡马客栈。

问:这些骡马栈开到啥时候?

答:解放以后(骡马栈)渐渐少了,工商业合并的时候许多(骡马栈)就慢慢地消失了。1954年以后差不多就消失了,尤其是1957年骡马也没有了,1958年通了汽车以后骡马栈就消失了。所以在1958年以前的话,渔关的河道那边没修往宜都的那些大水库、幸福渠啊,运输茶还是要靠行走。这条古茶道是五峰唯一对外交通运输的通道啊。1958年通车的时候,宜都那边把一辆南京嘎斯车用船拖到渔关分水岭,现在在高速路的接头处那里,在分水岭下头让工人把它装起来,跑到我刚说的红岩垴下南边有个村,叫向家河村,才开始通车赶到县里。

问:那时候搞国营的茶厂有没有?

答:当时都叫茶号,像渔洋关就有很多茶号,长乐坪这边是比较少的。因为这里气候比较高寒一些,茶叶就比较少一些。当时只有我们(洞口)东边白岩坪村集镇那里,后来就叫“茶站”,现在(用现在话说)就是茶叶加工站。它当时在加工、购销方面都是国家拉起的,这是解放以后。当时50年代只能制红茶,当时做绿茶是犯法的,要坐牢的。因为当时国家政策是统购统销,私自卖茶就是犯法。当时中药材、茶叶、粮食供销都是严格的。当时百年关下面有个小乡叫百年关乡,有个乡长叫王昌怀,解放初期时候要送公粮、背点苞谷什么的到渔关去上交。他就搞了这么大一个(手比划)口袋,做豆腐的那种口袋,把一口袋苞谷藏在路边山缝里,当时被发现后受了处分。我们这里因为贩中药材(因为这)坐牢的人不少,所以私自贩茶叶、非红茶统统要负法律责任。

问:红茶主要运到国外去?

答:那是,主要运到苏联。我接着从白鹿庄说,在它的下坡处白果树呢,有一家骡马栈或者说客栈。再下去就到了白鹿庄村委会那里。旧社会那边就有了小街,就在白鹿庄街上。这条街上从出街口到上坡,到卡子那里,有的接歇客啊,有的有时也开商铺、小卖铺、饭馆之类的,共有5家骡马栈。待会我会解释这一带繁华一点的原因。白鹿庄小街最西边的一家,我记得的,有个梅家骡马栈。梅家旁边一条路大概4.5尺长,一米多宽。我当学生时都从那里走,初中在五峰县城上,那个时候十二三岁,每次都要走几十公里去上学。那个时候都是这样的,相当艰苦,五峰人对交通的感受是很深的。

问:当时外地的挑夫来这边的多不多?比方说鹤峰、石门那边的?

答:我快要说到了,梅家客栈旁边的上面有一家姓陈吧(不确定),我们读书时候有时在那边喝点茶,这样过去一点(指方向),在最西边的那个村,现在是千丈白毫的茶叶基地

问:您说陈家是过了梅家客栈?

答:过了梅家客栈,过了白鹿庄(长乐坪管辖领域)就过完了。(从梅家客栈那边)上了卡子以后,(卡子)现在保存的还比较好,上卡子大概两百零几步吧。我们当时走的时候累得要命,慢慢一步步数出来的,骡子如果走那段牵起来是相当危险的。这样就到了我们这最后一个村,也是比较富裕的村,叫石桥沟村。石桥沟村因为隔五峰老县城只有七八里了,我刚刚说过一家陈家了,陈家过了,到石桥沟那里有个李家骡马栈。再到石桥沟的最中心点那里,那里叫乡沟,(有个)顾家骡马栈。乡沟过去,有一段下坡路,下去以后现在就属于五峰镇的范畴了。那里有一家好像是谢家骡马栈(名字不确定)吧,这个我记不精确了,因为好多年没从那边走了。再过去四里路,过东门楼就进城了。在这中间好像还有几家,像杜家啊、刘家啊,我没有过细访谈了。我刚讲的是长乐坪镇的脉络,就是这样的。

再说茶道,到了五峰镇以后呢,它就要分了。朝西南到鹤峰,朝西北是到采花。到采花的也是很著名。从渔关新县城那地方延到北边的河,我刚说了是汉阳河,延到南边的河叫月山河。(月山河)是从壶瓶山南面发源的。从新县城顺着这条河(月山河)朝西走,有个现在很出名的渔关镇的汉马池村。走完了汉马池村,就是我们长乐坪的月山村。月山村跟汉马池村交界的地方,就有个叫“梯耳岩”。“梯耳岩”大概从(月山河)河下面迂回去的那段都是通过人工开凿的。从开凿的道路上来就是我们现在月山村三组。过去那个村有家纸厂就叫阮家纸厂,(阮家)解放后主要是一家茶厂。它的所在地海拔只有700米。比我们这(长乐坪)要低很多。我们长乐坪东北那一条河叫柴埠溪,东南那一条河就是月山河。(月山村)为什么要花这么大代价开这个工厂呢?就是为了拖红茶。因为这里过去是从我们这通往湖南石门县的泥沙镇,当时顾彩那时期(宜市)也叫宜沙。广东粤商卢次伦在宜沙街上开过一家红茶制作公司叫泰和合。(卢次伦的)茶叶必须要通过骡马运到渔关来,因为他到石门县城的河过去是一条险水。1958年在那里修了一座大桥用来通车,那个大桥有78米高,当时还是亚洲第一呢。当时为了通渔关,就修了这条茶道南线,所以在梯耳岩过去有功德碑,现在就没有了。从梯耳岩朝西上大概2里路,也就是从阮家茶厂上来曹家河村正中心地区,有一家叫关家骡马栈,这都是我去年地名普查的时候专门去的地方。再顺着月山河西行2公里,有个地方叫高桥。这个高桥是很重要的转折点,过去是人工爬到这个地方的,也是我们长乐坪大松树那里通往渔洋关道路中的通河地带很重要的一座木桥。(这座桥)当时两丈八尺高,宽有丈把宽。从高桥向南行就到湖南宜沙,去驮泰和合的红茶,这是南线。

我再讲讲北线。北线就是汉阳河大桥下边的一条公路,这个公路通到柴埠溪。这条通往柴埠溪的路也是一条古茶道,但是柴埠溪那边的茶叶不多,柴埠溪的海拔估计只有400米,比我们这要低500米。从汉阳河向西北行大概四公里,就到了柴埠溪旅游区售票门口,那边有个梯子岩。当时柴埠溪谷底公路没修的时候,我当教育组组长,我在那边有几个学生帮我借来个梯子,我把那边的摩崖石刻都看了、抄了,所有摩崖石刻最早的修建时间是明朝崇祯三年。古时候就修了这个栈道,到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又把它修正了一次,到道光时期又修了一次。现在旅游区大门的上面,梯子岩的下头有个叫潭子湾的小地方,上面有一个茶湾。我去了,看到茶湾没有多少茶。为什么叫茶湾呢?这是五峰南曲的一代宗师杜海清老人的家乡。我问当地人茶湾怎么没有多少茶啊,他们说(茶湾)这个地方下头太陡,我们这里主要是背红茶的人在这里落脚。尤其到抗日战争时期以后,渔关的人逃难到柴埠溪也在这里落脚。从茶湾过去就有一家比较大的骡马栈。

从茶湾再上去,到了柴埠溪村,过去那里有一家陆姓开的。它的整个地面都是岩板,叫岩板铺子,可歇客,也卖点小货。现在在柴埠溪村委会所在地那里。1974年我跟着工作队在柴埠溪待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我了解的多。

问:这些信息都是您从当地村民那里得到的吗?

答:是的,都亲自探访过。接着说,快说完了。从岩板铺子上去大约1公里,就是现在五峰最大的水库关门岩水库。过去那里有一家陆家客栈,对门有个朱家铺子,也能歇客。再往西行,那条路就很少有人走了。但是过去有条茶道,是从凤凰山翻过大坡涝、邓家包到柴埠溪坛子口景区分岔道的地方,有一家李家骡马栈,现在就在坛子口景区里面的新绿化树——迎春树那里。(李家)祖宗是渔关人,到这里来开发,既开了个铺子,还自己请工把从百年关那边北线这条公路修了,联系这里的南北道。他叫李元德,民国时期的人。这就叫横冲茶道。我刚说了这茶道联系百年关,所以我只说西走的了,朝西走到现在,还是属于百年关村吧。石门口的小地方也有一家骡马栈,这家骡马栈的老板姓程。背脚者在白鹿庄要上红岩垴的地方路很难走,背脚者就顺着白鹿庄朝北边的青岩冲的小路走,沿平和一点的路就走到凤凰山,下了大坡路(荒口)就到渔关,这是一条北线。过去赶骡子的少些,主要是背脚佬。花个角把钱啊就买个很长很长的长板凳,背脚佬把这个背架子往树上一靠,躺一夜。真正走骡马、背脚者的不是在柴埠溪这边,但是(柴埠溪)市政府那里立有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念碑,好像是二〇〇几年普查以后搞的。我个人觉得柴埠溪那边走背脚者不是很可能,那里凶山恶水(很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