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时间:2017年7月6日8:40
采访对象:方一方,男,64岁,老文化局局长;龚德俊,男,61岁,文化馆馆长;覃远歆,五峰县文化馆副馆长。
采访地点:渔洋关文化馆
采访纪要:
【宫家】方:宫家是当时渔关镇最大的骡马栈,20世纪70年代初才拆掉的。
【运输】龚:因为渔关有很多骡马客来住,以前对宜红茶还有一个说法,红茶主要是产于五峰,鹤峰、走马那边的茶叶就通过茶马古道运到渔洋关。渔关以前那个河可以歇船,水小的时候就把水中间砌上好多石头,这样通过船运到宜都,再通过那里口岸再往别处,如武汉。
【茶文化】方:有一本书《茶文化寻踪》,里面有一些茶歌的收录,从茶歌里面可以看到五峰古茶道的一些线条。
【土家族】方:说到“万里茶道”必须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五峰是万里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这里生长着一个民族——土家族。我们这边叫“古骡马茶道”,这茶道多半在崇山峻岭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全世界有两千多个民族,两百多个国家,但是中国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土家族聚居在祖国腹地。为什么土家族在祖国腹地不被同化,而且土家族灿烂的文化在世界上都是说得上的?它有几大宝、几个事件在全世界都是有印记的。第一,龙船调;第二,土家族跳丧,被称为“东方的迪斯科”;第三,土家族女儿会,七月初七到七月十二,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这是有著作定论的;还有土家族“打溜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纽约打得美国人眼花缭乱。土家族是个善于创造文化的民族,而且给世界留下了经典。在这个民族聚居区内产生的“茶马古道”,三四百年以前英商“宝顺合茶庄”挂牌子的时候,我们茶叶就漂洋过海到欧洲,当时小仲马著名的戏剧《茶花女》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不喝中国红茶,算不得贵族。”这个“中国红茶”就是指的我们的宜红茶。
【民族民俗】方:确定一个民族有四个基本条件:第一,共同地域;第二,共同语言;第三,共同习俗;第四,共同心理素质。我们这里对茶有特殊的情感,比如我们祭茶神。“苡禾娘娘”是土家族的茶神,每年的清明前后把一个满十八岁的姑娘派上山祭茶神。而且还有一个特别的口叼茶,不是用手采摘。祭茶神,据我所知在很多采茶的地方没有这一项。
【骡马道】方:我们渔关镇最鼎盛时期,千匹骡马、上百条船、数万赶工(赶茶的工人)。20世纪60年代渔关都还有大几十条船。三四十年代,粤、浙那些地方的都来这里做生意,我们五峰最早的引进外资就是那个时候。
【汉阳桥】方:我们的“茶马古道”,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确定为“湖北省考古新发现”“中国的考古新发现”。为什么这一百多公里,几百公里,放射性出现的茶道是考古新发现呢?这么一个古道几百年都存在,现在是考古新发现。(www.xing528.com)
龚:还是以前没有重视起来。
方:没有找到它的意义。古茶道早就存在,我们也早就习惯了。但现在说是新发现要找出依据来。有利的和不利的、主观的和客观的因素,一个是进我们视线的值得考古的太多,而这个一直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早就习惯。我们对于这个意义的认识不够,对于历史、民族也不太上心,不太了解。我们这里的值得说的事太多,所以就对这个没有太上心。我们参加文化工作的时候,(研究)民歌、民谣,打溜子,主要是艺术类的,对于文物没有多大了解。“育阳桥”旁边曾经有个做茶的师傅叫荀老四,做的茶非常好,叫“泗洋绿”。
龚:这一条河(汉阳河)是一个主要的通道,经常有山洪,一下暴雨就不能过,建一座桥就能躲一躲。
方:汉阳桥据说是当初来做五峰茶生意的汉阳人建的桥。
龚:有的说是看到碑文,是一个茶庄的老板出的钱修的桥。
方:俄罗斯因为我们这个万里茶道的茶叶交易在武汉有个银行,专门开个银行为资金流通。
方:那肯定是啊,当然也不光是这,还要走人。但是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申报物质文化遗产,汉阳桥是编得上号的,是第一个的。它为什么可以永远存在?它不仅是一个历史文物点,更是中俄蒙万里茶道上起了重要作用的一个地点。为什么要到这来才建这个桥呢?因为快到集散地了,接近鄂西的时候,当时山路、溪路,它必须有这么一条通道。据说当时是什么建筑材料都没有,它就是就地取材,为什么这么多年还保存这么好?建造工艺重要。发生在汉阳桥两岸及两头的故事(茶树王,苡禾娘娘,口叼茶),以口头的形式流传着,真正的史料没多少记载。
龚:七六年来,一下雨就涨水。
覃馆长:围绕汉阳桥它的历史,它的新建、维护,最后这个骡马客的故事,它的意义。来我们这儿做生意的除了广东的客商,还有很多是汉阳的客商,他们也是重要的出资人,但是民间的民工民力是我们这边的人。其实这就是一种文化,一种商业的交流、交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