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时间:2017年7月5日15:00
采访对象:尹杰,男,58岁,五峰县图书馆馆长,14~15岁从事茶叶工作。
采访地点:五峰县图书馆
信息来源:自身经历,上辈叙述(www.xing528.com)
【关于渔洋关商贸、骡马队】渔洋关是“因茶而起”,但不完全是茶。听老一辈的说,过去渔洋关是一个繁华之地,是一个汉土结合地。从汉阳桥往西边走的话,到长冲就是土司领域了。容美土司最东边的一个关口是百年关,“四关四口”之一。汉族地区的商贸往来,茶过去是五峰一个较大(产量)的农产品,但也不仅仅是茶,还有“生漆”“北山羊”这些山地资源。山民就用这些物资换取其他的生活物资,买盐、布匹、生活用品,这是一个重要的商道,但主要交易对象还是茶叶。物资运输主要靠骡马和背脚。一般骡子从外面回来驮煤油、布匹,出去就是驮山货了,有茶叶、生漆、药材。骡马队规模大的,能有四五十匹。他们走的线路不止一条,还有很多条线路,我小时候走过很多。从柴埠溪进去往“蒿坪”的方向,过去大革命时期贺龙招兵买马就经常走这条大道,沿路还有明朝的碑。这些线路过去没这么繁华,山里人居住得比较散,到一处人家户主就在大路边搁上一罐茶,专门供过路的背夫、挑夫、赶骡子的人喝,这就叫“施茶”。如果这茶没有了,也可以到户主的厨房去取。这就反映土家族人一种向上的心态,现在说是非常正能量的,为他人做的事情。
【亲身经历】我祖父是蒿坪人,但是没时间管我们,然后就把我们放在蒿坪读书,每个月要下来(到渔洋关)买一次粮食,就会走那条很宽的路,赶骡子走的“S”形的路和土巷子。我们就跟着骡子走,把骡子尾巴抓住。买了粮食就用裤子扎成一个口袋,把米、盐、面粉装在里面,跟在骡子后面跑。那会儿我才八九岁。做茶叶这一行的还有几个老人,在五峰城关镇那边一个茶站(每个乡镇都有个茶站中心站)。我跟一个姓罗的老师学过收茶,也就是学评茶。我原来在渔洋关学做茶的时候,两个姓曾的,一个曾庆林,一个曾凡钦,那绝对是做茶的高手。那个锅烧着大气,茶叶下锅炒,做绿茶。边炒还要用手随时捏一下,怕炒得不均匀,翻过来还要把气吐掉。杀青要杀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一捏没有“啪啪”的响声,不脆断了,火候就到了,做通夜的茶,手都会肿胀。炒完之后还要上机器揉捻,一般的都要揉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