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主义茶叶统一市场的形成
第一节 国营茶叶贸易制的建立
1949年5月,武汉和湖北全省相继解放。9月,在接管湖北省政府办的“民生茶叶公司”基础上,在武汉成立了第一个国营茶叶贸易机构——华中茶叶公司。以后又改名为中国茶叶公司汉口分公司。在我省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全民所有制的茶叶贸易企业,揭开了我省茶叶贸易的历史序幕。
根据过渡时期的任务要求,在汉口茶叶分公司成立不久,相继在我省建立了一系列分支机构。1949年10月,在接管官僚资本企业的基础上,在蒲圻羊楼洞成立“中国茶叶公司羊楼洞茶厂”。加工青砖、米砖,并担负蒲圻、崇阳、咸宁、通城等县的茶叶收购任务。1950年上半年先后在我省建立汉口茶厂(加工拼配湖南、湖北红茶)、宜红收购处(地址:五峰渔洋关)、宜都转运站、恩施收购处(地址:恩施城关狮子岩)、大冶收购处(地址:通山县城关),收购鄂西和鄂南两地茶叶,并负责扶持茶叶生产的任务。这些机构都直属汉口茶叶分公司领导。1950年4月,因配合大行政区对专业部门的统一建制和领导,汉口分公司改名为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业务范围由原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扩大到中南区六省。为了有利于促进我省茶叶生产的发展和适应茶叶业务日益扩大的形势要求,1950年8月,中南区第一届茶叶经理厂长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国茶叶公司湖北省公司,领导全省茶叶经营和管理工作。经过中南贸易部同意后,即通知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始筹建,同时报请中国茶叶总公司核示。1950年11月,中国茶叶总公司召开的第二届经理会议上,批准了成立湖北省公司的申请,中国茶叶公司湖北省公司于1951年1月1日在汉口正式成立。省公司成立后,原属中南区茶叶公司领导的我省机构羊楼洞茶厂、宜红,恩施两收购处,划归省公司领导。大冶收购处撤销,收购业务交羊楼洞茶厂统一安排。考虑到恩施收购处业务单纯,为便于统一领导,区省公司决定从1951年起将恩施收购处划归宜红收购处领导。由宜红收购处就地派人接管。1951年,省公司在鄂西鄂南两大主要茶区进一步增加国营茶叶收购网点。鄂西方面,分别在五峰、鹤峰、长阳、石门、宜昌、恩施、宜恩、利川、建始等产茶县,设立29个收购站(包括转运站),并在五峰、鹤峰、长阳、石门、宜昌等集中产茶县设立中心收购站,领导周围各站工作。……为了适应红茶生产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南区公司的建议和总公司的决定,1951年3月将原宜红收购处改建为宜都茶厂,负责鄂西茶区的全部收购和宜红茶的精制加工工作。3月开始筹建,5月1日宜都茶厂正式成立,9月建成投产。宜都茶厂建立后,鄂西茶区的恩施收购处、渔洋关转运站及下设的28个收购站,一个初制厂,由宜都茶厂统一管理,与宜都茶厂统一核算。邻近鹤峰的湖南石门、慈利、桑植、大庸四县也产宜红,历史上与“宜红”属一个生产经济区。解放后,中国茶叶总公司及中南区公司决定,这四县的红茶由湖北收购。考虑到宜都茶厂初创,加工能力有限,1951年4月经请准中南区公司、总公司同意,在湖南石门县泥沙市成立泥沙手工厂作为宜都茶厂的一个分厂,由宜都茶厂领导。泥沙茶厂除负责宜红茶精制加工外,还负责上述四县的茶叶收购工作,设立了五个收购站和一个工作站。向泥沙茶厂提供原料的鹤峰关外五里坪、百顺桥、江口、走马坪收购站,按经济区划也划归泥沙分厂领导。
在加强收购网点的同时,在鄂西、鄂北两个主要内销市场,设置了销售机构。经省商业厅批准,1952年3月在宜昌市成立了“中国茶叶公司宜昌营业处”。担负供应宜昌、沙市及鄂中部分县的茶叶内销批发业务,属宜都茶厂领导。……
1953年根据形势的发展,经主管领导部门批准,宜昌营业处、恩施收购处、泥沙茶厂,先后脱离宜都茶厂,改为直属省公司领导。1953年10月,省茶叶公司经请示商业厅同意,将宜昌县属乐天溪中心收购站、古城、邓村收购站,从原属宜都茶厂领导改属宜昌营业处领导。同年10月根据“国营对外贸易企业机构增撒变更程序暂行办法草案”的规定,经商业厅批准,将各县中心站改名为办事处。其他基层单位的头衔也有所变更(如原冠中国茶叶公司的,有的改为冠湖北省茶叶公司,有的改为冠中南区茶叶公司湖北省公司)。
1954年商业厅又对茶叶机构作了一些调整。将原恩施收购处、宜昌营业处、樊城办事处,改为恩施支公司、宜昌支公司、襄阳支公司。宜昌支公司除担负区内外茶叶批发业务和主管部分收购业务外,还兼管宜昌市茶叶销售业务,设立了一个门市部。恩施支公司下设建始、芭蕉两办事处和巴东转运站。建始办事处下设长梁子收购站。芭蕉办事处下设沿渡河收购站。为便于行政部门统一领导。1954年5月,省公司决定将鹤峰关外原给湖南石门茶厂领导的五里坪、百顺桥、走马坪、江口等四站,仍划回给鹤峰办事处领导。
通过几年的调整扩充,到1954年上半年,初步形成了以省茶叶公司为首的国营茶叶贸易体系。这个体系的基本结构是:省公司下设支公司和茶厂,支公司和茶厂下设县茶叶办事处,办事处下设茶叶收购站。全系统专业茶叶职工共达700余人。各单位行政上属地方领导,业务上实行条条领导、条条核算。
第二节 过渡时期市场经济的斗争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几年工作,全省国营茶叶贸易虽有相当发展,但私人资本主义茶叶企业的经济实力还相当雄厚。特别是几大城市的内销市场,基本还是以私营经济为主。当时党对资本主义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既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也限制其消极作用。一部分资本家出于其唯利是图的本质,经常采用各种手法抗拒接受社会主义经济的领导和改造。1952年通过“五反运动”,对其中部分人的行贿、偷工减料、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资财、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问题集中地进行了一次打击,使其不法行为有所收敛。但在经营活动中,有意抬级抬价、压级压价,采用各种不正当手法与国营经济争夺市场、牟取暴利的行为仍不时发生。
……
在鄂西茶区,私商抢购活动也很激烈。仅恩施芭蕉地,买茶私商即达百余人,约有12亿元资金流通周转。宜恩庆阳坝,有时也有茶商一百零几人。宜昌、利川、建始等县也有大量私商收购。他们抢购的手法主要有三条:一是抬级抬价与国营商业唱对台戏。如宜昌县的青茶梗子多,国营收购站对照标准样收购时往往要降等,茶农不愿卖的就动员拿回去拣了梗子再卖。私商等在站外,茶农一出门,他们就添钱加价买过去了。二是针对鄂西山区山大人稀,交通不便、物资供应困难的特点,采取以物换物的办法。他们携带棉絮、布匹、百货走门串户。一床五斤重的半新半旧的棉絮,私商只花二万几千元,顶多三万元,就可换三级茶15斤(每斤4800元共值72000元),一床棉絮就可赚回4万至5万元。有时为了把茶抢到手也搞高进高出,按高于国营牌价收购。如以青士林布二尺五寸(每尺3500元)换三级三毛青一斤多(每斤4800元),以学生蓝2尺(每尺4800元)换毛青茶1斤多。这些茶运到松滋一带每斤可卖18000至19000元,也可获得厚利。三是在交通要道,沿途拦路收购。
……
恩施芭蕉的私商甚至到国营收购站内把茶农拉出来抢购其茶叶。
由于私商拼命争夺市场,国营商业又犹豫徘徊不敢大胆收购,省内许多地方的青绿茶市场被私商占领。如恩施芭蕉,春茶期间(3月31日—5月15日)私商收购比重占总上市量69.6%,整个恩施地区国营茶叶收购总量只占总上市量的37.4%。宜昌县的乐天溪、邓村、古城三个主要国营收购站,四月份茶叶收购量只占私商收购量的60%。由于大量茶叶被私商收购,国营单位掌握的货源减少。加上又盲目推销,闹得很多地方国营单位的茶叶销光。中茶湖北省公司宜昌营业处从五月一日起即全部脱销,关门半个月。以后从外地调进了一部分茶叶,但到六月中旬止,仍处于半脱销状态。而这时的私营茶店则购销两旺。这年上半年宜昌市私营茶叶营业额占全市茶叶营业总额的73.9%。针对这一情况,从五月下旬起,国营企业开始加强收购工作。除开展宣传动员外,并增设了流动收购小组,还与供销社及农民服务部建立代购关系,放手大力收购。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加强了市场管理,限制私商进入产区自由收购。通过一系列工作,到六月下旬国营企业基本控制了市场。七月份国营收购比重达到85.25%。在争夺茶叶市场的斗争中,国营茶叶公司仍取得了胜利。
第三章 茶叶出口
第三节 扩大出口红茶货源的工作部署和成效(www.xing528.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省出口红茶主要分布在鹤峰、五峰、长阳、恩施等县,年产一万余担。建国以后,虽然经过几年的恢复和发展,原有产区的红茶产量有所提高,但远不能适应出口业务日益扩大的形势要求。1955年我公司接手武汉口岸的出口工作以后,为了立足本省开发本省出口货源基地,立即与农业部门协商配合,决定在鄂西部分青茶产区改制红茶,扩大出口红茶货源。改制工作从1955年春开始,当年改制的有宜昌、建始、宜都、兴山等县,重点是宜昌、建始。1955年三月,各改制县先后从农商两家抽调干部并雇请了一部分技术比较熟悉的茶农成立改制工作队。宜都茶厂和宜昌、恩施专区农商茶叶主管部门也派出技术干部和工人到各县协助。省公司派出了以冯绍裘技师为首的工作组到宜昌进行技术指导。
青茶和红茶不仅初制方法不一般,而且对采摘的要求也不一样。青茶适应内销市场的历史习惯,一般采摘比较粗放。特别是宜昌县是有名的“棒棒茶”区,初制工艺要求也不高。红茶系出口茶,品质要求高。因此在改制之前,群众有不少思想顾虑。一是怕技术上没有把握。如建始县竹乡主席邱泽书说:“红茶做得好就好,如果做得不好,真比狗屎不如。”二是要改变老的采摘方法,怕麻烦,怕减产。如茶园乡张正材说:“分批多次留叶采摘过场多,真是麻烦。这样摘一担,以前要摘两担。”另外有的还认为做了红茶不能自由出售,就像粮食一样,只能由国家统购。针对这些情况,工作队向广大群众作了广泛宣传。用事例说明改制红茶,支援出口不仅有重大政治意义,而且收入也比做青茶高。在消除思想顾虑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技术辅导。宜昌县月底在沙坪召开了茶农代表会,由省茶叶公司冯绍裘总技师讲解红茶初制方法。春茶采制期间,中茶公司、专县建设科又抽调了60多名干部、工人,深入茶区实地传授红茶初制技术。一村一组的进行了多次初制示范,共训练了茶农1484名,其中50%的茶农学会了初制红茶。建始县也在农、商两家联合主持下,在长梁区召开了茶叶短期训练班,训练了技术骨干69人。并组织27人的改制队,深入茶区以互助合作为中心,进行多点示范,再由点推广到面。宜都县由宜都茶厂派技术干部9人、技工3人,农业科临时雇请了茶农3人,从3月20日分别下到一、五、六区宣传辅导,在一区召集100人,五区召集56人,六区召集39人,参观学习做红茶方法。先做给茶农看,后讲,再由农民自己做。各地在传授技术的同时,大力推广了茶叶初制工具。建始县共推广了铁质手摇揉茶机13部、木质揉茶机25部、烘焙165套、晒席424床、白炭26700斤。宜昌县推广了揉茶机110部、红茶发酵箱9个、萎凋帘144床、烘笼263个和大批晒席,为做好红茶创造了物质条件。通过以上措施,收到了显著效果。1955年全省红毛茶收购量由1954年的20691担上升到31507担,增加了52%。
1956年进一步扩大了红茶改制规模。当年2月下旬,湖北省农业厅、农产品采购厅,以联合指示的形式,向各地下达了1956年红茶改制工作安排。根据工作安排要求,在省人民委员会领导下,由省农业厅、采购厅、茶叶采购公司联合组成茶叶改制办公室。改制范围扩大到13个县。其中宜昌、建始、通山为改制重点。改制任务比较大的八个县也都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由农商部门联合组成茶叶改制办公室。改制办公室之下,成立改制大队和改制组。全省共组织了改制队65个,改制队员400余人。改制队的任务除在新区改制红茶外,还要做好1955年已改制红茶地区的品质改进工作。各地对1956年的红茶改作都很重视。恩施专区在春茶前由专署召开了茶叶生产会议,对全区红茶改制的工作,专门作了安排。各县根据会议精神,在春茶前分头召开了茶农代表会,总结了1955年改制红茶的经验教训,对1956年的改制工作作了安排。春茶开采时,各地都举办了短期茶农训练班。据不完全统计,参加训练的约有千人左右。雇请的改制人员,也和茶农代表一起,参加学习。学习结束后,即分别到农村作技术传授和具体辅导工作。宜昌地区采取典型示范的办法,改制队在茶叶多的重点社现场操作,通知附近各社的社员来参观,并帮助各队培养一批社队技术员作为该队生产红茶的骨干。
为适应大规模改制红茶的需要,1956年进一步推广了制茶工具。鹤峰县推广了水力揉茶机点35处,恩施全区各县茶农在专机修厂订购了铁木结构揉茶机192部,向供销社和手工业生产社订购了烘笼1553套,晒席1004床,萎凋帘3260床,木炭80多万斤,簸箕1530个。宜昌地区也推广了大量的制茶机具。据宜昌县统计,1956年推广了大型水力揉茶机9部,畜力机6部,手摇机91部。五峰县前坪和长茂司两乡,1955年已有揉茶机40部,1956年又新添了59部。联进、采花、采峰三社1956年兴建了三栋三层楼共有53间的制茶厂房,都安装了水力揉茶机。据五峰、宜都、长阳、宜昌、兴山等县初步统计,1956年70%以上红茶,都是用机子揉捻、炭火烘焙、室内萎凋、新办法发酵。与江西宁红产区毗邻的通山县,在县改制办公室的领导下,组织了40人的改制队,先后集训了茶农173名,推广了铁质揉茶机33部,木质揉茶机39部,烘笼450套,改制工作也由点到面逐步得到开展。经过各地艰苦努力,1956年红茶改制又取得了重大成果。全省红茶收购量上升到43224担,比1955年又增加37%。除通山宁红品质不理想外,宜红茶品质也有提高。
通过1955年、1956年两年大规模的红茶改制,红茶产区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4个县扩大到13个县,红茶产量翻了一番多。
第五章 内销贸易
第一节 建国初期内销贸易概况
我省既是茶叶重点产区,也是一个销区。茶叶在人民生活中有着重要要地位,内销茶贸易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根据党的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除建立了国营茶叶公司(没有茶叶公司的地方由百货公司或合作社经营茶叶),对市场和价格起一定的领导和影响作用以外,内销市场和内销贸易,仍以私营茶商为主,基本维持建国前的传统方式,没有什么变化。当时省内有武汉、襄樊、宜昌、沙市四大茶叶市场,联系着广大产区和销区。各地的茶叶内销贸易,都是以这四大茶市为中心进行。在错综复杂的流通活动中,根据传统的流通路线,又自然形成了鄂西北区、鄂中南区两大经济区划。鄂西北区以襄樊、宜昌、沙市三大茶市为中心,联结鄂西各产茶县和鄂北豫南及鄂中部分销茶县。鄂中南区以武汉为中心,联结湘北、鄂南、鄂东各产茶县和鄂中及河南沿京汉线一带的销茶县。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四大茶市为中心的省内茶叶内销贸易情况分述于下:
……
宜昌市:地处鄂西门户,是一个重要的产区茶叶集散市场。全市有私营专业茶商18户(1953年统计),其中较大的天昌茶庄,拥有流动资金3800元。其次为德昌茶庄,拥有流动资金1186元。其余资本都较小,大都在500元以下,最少的只50多元。1952年建立了国营宜昌茶叶营业处。宜昌市接近产区,历史上一直习惯销售青毛茶。按地名分,主要有恩施茶、建始茶、长梁子茶、乐天溪(宜昌县)茶。销售范围包括宜昌、襄樊两市及宜昌专区、荆州专区、鄂北区(包括襄阳专区及豫南靠近襄阳的县)各县、镇。据1952年3—8月调查统计,在全市总销售量中,销往襄樊市约占7.4%;销往宜昌专区(包括宜昌市)的占52.6%;销往荆州专区的占25%;销往鄂北区的约占15%。私商销售的茶叶,主要由茶店向恩施、宜昌地区各县直接购买,或由行商茶贩从产区贩运来市。国营茶叶公司成立后,部分转向国营进货,但比重不大。1952年全市私商向国营公司进货仅占进货总量的29.87%。1953年市场管理加强后,大部分货源才从国营购进(约占进货总量的为65%)。向外县批发业务,也逐渐掌握在国营手中。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尚未制定统一的牌价,大城市的茶叶销售价格,一般由茶叶商业联合会根据各个时期市场商品供求情况和各地行情,共同议定。各茶叶商店按照议定的销售价格销售。由于当时国营专业公司尚无力左右市场,市场价格极不稳定。一旦某些品种国营公司缺货,私商就抬高市价。同时还利用拼配加工的机会,把次茶拼入好茶谋取暴利。私商同业之间,竞争也很激烈。虽然从表面看,一些主要品种价格由茶叶同业公会议定,但资本雄厚的大户,可以趁茶多时低价购进,茶少时高价卖出。还通过赊销方式,招揽生意扩大营业。另外大户加工设备比小户好,成本比小户低,小户常常被大户挤垮。
由于贯彻以出口为主、内销服从外销的方针,原有不少内销产区逐步改产出口红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范围内的内销茶叶货源一直比较紧张。为了保证重点,中国茶叶总公司在1954年召开的全国茶叶内销会议上,确定了一系列内销供应原则。如在货源安排上,确定了“地方保管、中央掌握、统筹分配、合理使用”的原则;在供应对象上,确定了在既定销售任务内,首先供应大城市、工矿区的需要,调剂中等城市供应,适当照顾产茶区及小城市集镇的需要的原则;在茶类掌握上,确定了“紧缩红茶供应,花绿茶除特殊品种外,一般不出售原料茶,逐步做到全部拼配销售,并简化花色等级”的原则。我省认真贯彻了这些原则,加上那时还有外省茶叶调入,省内尚未大量改制红茶,直到1955年以前,省内一些主要内销市场,尚能基本满足需要,花色品种也比较齐全。
——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湖北省茶麻公司编:《湖北茶叶贸易志》(内部资料),1985年,第49~53页,第130~133页,第169~173页
1979至1984年鄂绿(炒青)毛茶收购价格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