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叶复兴:解放后的鹤峰茶产业调查历程

茶叶复兴:解放后的鹤峰茶产业调查历程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放后第一位到鹤峰调查茶叶生产的即恩施专署建设科副科长徐伯坚,同来的还有省农业厅的专家伍凤鸣、恩施专署建设科的技术人员曾庆楣、郝瑞阁。他们1953年6月23日从恩施经太山庙、中云坪、望乡台、天垭步行,于6月28日到达鹤峰县,在城关附近茶区作了一些调查。到走马坪后,我从茶叶收购站了解到,到7月10日止,头、二茶已收购16500公斤。茶树上叶子虽不茂密,但苔藓地衣较少。9月26日拟订了办走马坪示范茶场的计划。

茶叶复兴:解放后的鹤峰茶产业调查历程

解放后第一位到鹤峰调查茶叶生产的即恩施专署建设科副科长徐伯坚,同来的还有省农业厅的专家伍凤鸣、恩施专署建设科的技术人员曾庆楣、郝瑞阁。他们1953年6月23日从恩施经太山庙、中云坪、望乡台、天垭步行,于6月28日到达鹤峰县,在城关附近茶区作了一些调查。7月8日从鹤峰出发,经南渡江、五里坪,7月10日到达走马坪。曾庆楣回忆道:

7月10日早晨我们从五里坪出发,当我先来到茅虎坡的垭口上等着他们时,望着千金坪的坪坝和它周围的小山垉,觉得风景实在太好了。馒头似的小山垉实在太可爱了,与我看到过的恩施、建始及鹤峰的七泉、麻旺、梅子、共和等地的陆坡花园比,如果能把这些小山垉建成茶园该多好。徐科长年长行走慢,等他们一行走到,我把我的想法对他说了。他反问道:“这垉适合栽茶吗?我说下去看看再说。”

到走马坪后,我从茶叶收购站了解到,到7月10日止,头、二茶已收购16500公斤。当年任务是22000斤,包括外流全年可产30000至35000公斤。接着我们调查了红罗一组(现在的茶场五组)茶树生长情况,当地熊茂林家有一株茶树,树高506厘米,树幅600厘米,新叶长12.5厘米,宽6厘米,老叶长7厘米,宽3厘米。当地的老树高一般是280厘米,叶形椭圆,大小适中。茶树上叶子虽不茂密,但苔藓地衣较少。这一切都说明这个地方产茶历史悠久,适合茶树生长,茶树长势旺而且品质好,是鹤峰县有名的“红罗茶”。徐科长看到这一些后说:“可以在这里办一个国营示范茶场。”

7月18日回到恩施,徐科长对办走马示范茶场进行了几次研究。并于7月25日决定派吉宗元再去走马踏勘一次,以后又进行了多次研究。9月20日,秦丙煌、陈行玉两同志先去鹤峰。9月26日拟订了办走马坪示范茶场的计划。

9月28日,曾庆楣、赵世选、白恭仰、滕振波4人又来到了鹤峰。这时,秦丙煌、陈行玉、唐生熙已从县城先去了走马坪,我们到走马坪后一共7人,住在一家姓闵的农民家里。当时带去的开办费是350万元(合现在人民币350元),是从茶叶改进费中挤出来的。

11月22日接建设科电报,电文是:走马示范茶场曾庆楣转各同志,恩施茶籽出现霉烂,希留部分力量搞花园,大部分力量购种、守种,并注意五峰收种事宜(当时五峰有鹤峰县建设科派去的刘启泮、褚魁庭同志在五峰采花台收种达1500多公斤)。

11月26日对建走马示范茶场又进行了计划上报。(www.xing528.com)

1.1953年冬开荒250亩。

2.1954年第□季度开荒200亩。

11月28日只留下秦丙煌、唐生熙、陈行玉三同志负责茶场工作。1954年1月,曾庆楣返回恩施。

当时播种规格是行距175厘米,单条植株距33厘米。

从此国营走马示范茶场就诞生了,从那时起,鹤峰也就开始推广等高条植茶园栽培技术了。

——摘自《土家容美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