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传播学研究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一些希望能提高世界贫困人口生活质量的精英知识分子致力从传播的角度来改变现状。发展传播学主要的研究范式分为:主导范式、参与传播范式、帝国主义范式、全球化范式。这几种主要范式是逐渐演化的,时间上有承接性。主导范式尽管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淡出主流学术圈,但是在实践层面上至今仍保留了极大的影响力,因为它对社会实践项目有积极的影响。本章主要从发展传播学主导范式的研究视角来探析眼下中国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报道”应该做好哪些传播工作去为当地的城镇化建设助力。
发展传播学主导范式的主旨在于依托国家的支持,自上而下地推行一系列的传播计划去帮助世界上贫困地区或国家的人们改善困境,提高生活水平(这类似于中国的“新闻扶贫”),而这一系列传播计划是由外来专家根据当地人的情况而制定——专家们针对当地被扶助的贫困人群的特点而设计适合他们的传播策略与内容,由媒体去传播这些信息。这种自上而下的传播计划寄托期望于“两极传播过程”——期待传播的特定发展信息首先影响到当地的社会精英,待这些精英由于接收了先进的、现代化的信息而做出相应的改变时(由态度改变转化为行为改变),一般群众也会因为受到当地社会精英的影响而接受这些发展传播信息。尽管发展传播学的主导范式在理论研究上不断受到质疑,但是由于主导范式的研究者们致力将研究付诸实践从而去推动世界贫困人群的发展,并且为此设计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具体操作策略,因而主导范式发展至今在各种社会实践项目中依然拥有很强的生命力。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中国经济跃升世界第二(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为世界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提供了独立于西方之外的发展经验。中国的发展经验为世界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贫穷和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在中国的各学科研究中都成为热词。而已经淡出西方主流学术圈的发展传播学在当今中国也焕发了勃勃生机,因为它对于研究发展中的中国传媒业实践有着积极意义。笔者认为发展传播学中的主导范式尤其适合研究当今中国的城镇化新闻报道实践。
自2013年年底开始,中国着力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致力破解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难题,这是中国全社会迈入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是自上而下的,这中间势必涉及国家乃至各省区的政策由上而下推行时是否能得到基层最大范围内群众的理解、响应与支持。而在这过程中,当地主流媒体作为连接国家、政府与民众的桥梁,能否起到积极作用其实就是发展传播学中主导范式所涉及的内容。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各省区市的主流媒体推出的“城镇化报道”实践实际上就是在将当地城镇发展所涉及的各种政策、专家建议和国内外可资借鉴的城镇化经验进行二级甚至是多级传播的新闻报道实践。(www.xing528.com)
但是,中国幅员辽阔,各区域情势差别很大,东部地区工业化程度较高,经济较发达,相应地,新型城镇化进程较快;中部地区工业化程度与经济水平居中;而西部地区各方面发展相应滞后,因此西部城镇化进程慢于东中部地区,因而西部地区城镇化任务最为艰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有力推动了东部地区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但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城市发育明显不足。目前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2%,而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只有48.5%、44.8%。[1]不过,这种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态势正在改变——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将各种产业转移到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加快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在当地培育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极,也拓展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发展的市场空间。这些布局带动人口重新向中西部地区回流,集中在产业集中区域,为当地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必要条件。[2] 由此可见,西部城镇化发展的滞后正意味着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增长点,只要解决好西部城镇化建设中“人”的问题,那么在各种政策的落实和历史机遇面前,西部的城镇化发展一定能取得可喜的进展。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只要能在西部地区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就能减少不必要的阻力,进而还能形成助力。
本书聚焦于探析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其省级主流媒体(以下简称省级媒体)“城镇化报道”是如何凝聚社会共识去为当地城镇化建设助力的,因而本章就是在发展传播学视角下解读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报道”的实践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