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空间的命名的分析介绍

城市空间的命名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对不同空间进行新的生产,势必对这些空间或场域进行重新命名。而现代城市,对一切空间,首先要统一命名,对街道、院落、社区、商场、门牌号等,要运用一定规则给予命名。所以,在现代社会和现代城市,空间命名不仅是公共性的文化,更是满足公共性存在的文化产物。城市的文化命名离不开媒体,媒体成为城市文化空间命名重要的参与者、经手人、代理人。

城市空间的命名的分析介绍

在传统社会中,命名是极其神圣的事情,需要有严格或苛刻的命名机制来完成。命名方式也具有极强的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其余不赘述,对空间的命名,包括县乡州郡这些重要地理名称的命名,对重要建筑的命名,对名山大川的命名,都需要用非常复杂和严格的命名方式来完成。其中,对重要建筑的命名,比如摘星台、阿房宫、未央宫、太和殿等,以及岳阳楼黄鹤楼、醉翁亭等,名字不但是对建筑的指称,而且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含义。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对不同空间进行新的生产,势必对这些空间或场域进行重新命名。当前,命名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新型媒体参与命名,我们称之为网名。

现代式的文化命名,当然主要集中于社会的权威部门和机构中,尤其是对地名、街名、楼名的命名,不可能由个人来完成。在古代社会,很多建筑需要文人骚客来命名。自家建设的庭院,既可以自我命名,以明志趣,也可邀请名人给予命名,从而名达天下。而现代城市,对一切空间,首先要统一命名,对街道、院落、社区、商场、门牌号等,要运用一定规则给予命名。去私人性的文化命名,更多体现的不是个人志趣,而是公共性和权威控制力。

即便店铺和商场都是由商家自行命名,但这些命名仍必须由相关部门认定,作为城市标识性建筑,更要满足整个社会对命名的认可。所以,在现代社会和现代城市,空间命名不仅是公共性的文化,更是满足公共性存在的文化产物。

在城市文化中,命名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极其复杂的文化机制。但城市各个空间,或大多数空间(也有一些空间的命名是暧昧的、模糊的或人为遗忘的)都是由权威部门直接或间接给予命名,使之得以以“有名有姓”的存在在社会整体运行中得以合法化。而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媒体对城市的命名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新型城镇化建设加上新媒体时代,势必会使文化命名的形式产生新的变化。

首先,“借用”式命名。

城市的文化命名离不开媒体,媒体成为城市文化空间命名重要的参与者、经手人、代理人。媒体本来就具有为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现象“命名和重新命名”的文化功能。媒体乐于对这些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价值上、意义上、阶段性的认识和提炼,使之得到高度概括的“命名”。在这个命名机制中,我们发现,文化命名不是随意性的、偶然性的,而是媒体参与社会发展的主动行为和必然行为。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现象的命名,凸显了媒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推荐。

在新媒体时代,官方媒体和自媒体的命名机制开始发生分流,也就是说,命名的行为,扩大到自媒体的范围内。自媒体和官方媒体之间的价值标准和文化选择,有一致的一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命名的标准和方式也有很明显的区别。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新疆的主流媒体的命名有比较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

(1)口口相传式的命名。

对权威部门的命名,比如,特色小镇、特色产业园、特色街道、特色公园等,这些空间的命名,都不是由媒体自发命名的,而是由相关部门筛选、甄别、命名、推荐的。乌鲁木齐市的“田字路”工程、“新疆大巴扎步行街”“馕文化产业园”等命名,就是这个方面的实践。媒体借用这些命名,表示对这些空间命名的认同,从而形成口口相传之势,扩大了命名的知晓度和传播率。《新疆日报》刊发的《新疆天山北坡打造中国最西城市群》(2016年3月10日),就是运用权威部门的表述,对“中国最西城市群”这一概念进行全面阐释和命名的。文中指出:“天山北坡城市群的建设,与天山北坡经济带相辅相成。经过一段时期的建设,目前天山北坡经济带无论是城市数量、规模,还是经济总量、产业协同发展,都有了很好的基础。国家‘十三五’时期将天山北坡城市群作为重点来打造是很好的机遇,我们应该把握住机会趁势而上,有所作为。”

(2)“解释”式命名。

主流媒体具有对新闻事件和新闻现象命名的能力和权威地位,也有相关的命名机制和传统。而对应的命名,一般都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呈现的。空间命名是一个相对突出的命名方式,比如主流媒体为“旅游兴疆”开辟的专栏“新疆是个好地方”“云游新疆”,就是对整个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命名。栏目、版面、标题,一系列新闻报道的传统手段就是对新闻事实的命名和再命名。比如,《都市消费晨报》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报道,从2013年开始开设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新疆”“魅力小镇”,《新疆日报》“城镇建设新画卷”(2015年09月27日)专版。同时,主流媒体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关键词赋有解释诠释职责。什么是新型城镇化,和以往的城镇化有什么不同,新型城镇化包括哪些内容,这些新闻报道用事实、用社评、用专家解读强化了通过深入解释进行“命名”的机制。这也是新闻媒体特有的命名方式。

天山网《新型城镇化时代的楼宇经济开启房企转型升级新篇章》(2013-12-25)一文就阐释了新型城镇化与楼宇经济之间的关系,“新型城镇化时代的楼宇经济不再是简单的以数量复制、工业生产的建筑体,更多的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新疆日报》第2018年7月31日刊发《吐鲁番:建田园城市做生态文章》(A06版-今日看点)围绕“田园城市”这个关键词,全面介绍了吐鲁番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强化生态意识,搞好生态环境,使“田园城市”这一称谓名副其实的举措。

(3)数据式命名。

我们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和资本,数据更是一种身份和角色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大数据也是一种命名。“用数据说话”所透露出的趋向和特征,变化和流动,表征和本质,都是对事物的一种全新的命名。媒体是最爱用数据说话的,也是最爱用数据来命名的。比如,“最多,最大,最新”,都需要数据支持,而这些数据一般由统计局掌握,但在媒体手中,就会转变成“神奇的话题”,变成一种特殊的视窗。新型城镇化在媒体的话语体系中,不但有外观的描述,还有数据的累积,每个工程、每个建筑的建构,每个园区的经济量等,无不依靠大数据的支持。数据成为文化空间的一面墙、地基和天花板,数据对城市再一次塑形,再一次定型。

中新网2017年11月10日刊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大数据平台汇聚5.82亿条数据》一文指出,国家新型城镇化大数据平台已经初步搭建起来,该平台汇聚了约1370个指标、5.82亿条数据、625个专题,数据跨度从1950年到2016年,分析结果初步发挥了辅助决策的作用,并可为政学研产各界开展新型城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诚如《经济日报》2017年12月15日刊发的《大数据的价值在于应用》指出,大数据,就是存储在各种存储介质中的海量的各种形态数据,具有5V特点,即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大数据之“大”,不仅在于其“大容量”,更在于其“大价值”,并已成为除人力、土地、财务、技术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资源。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就要着力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让大数据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石。”

人民网推出的《大数据看十八大以来成就:“一带一路”篇》(2017-09-30)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中介绍,“一带一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不仅是基于全球舆论格局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谋求话语权的需求,也是“一带一路”倡议自身扩大在全球传播的需求。自2016年至今,中国媒体涉“一带一路”相关英文报道超1万篇。其中,2016年全年中国媒体涉“一带一路”议题英文报道总量约4535篇,月均报道量378篇左右。2017年上半年报道量达5363篇,月均报道量超890篇,报道量大幅提升。新华网、《中国日报》、人民网、环球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等英文频道在“一带一路”对外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数据直接呈现,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全面的认知。(www.xing528.com)

比如《新疆日报》《城镇化建设让生活更美好》(2014年12月23日)一文中说:“ 今年(2014年)7月,《新疆城镇体系规划(2014—2030)》经国务院同意,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批复同意实施。推进新疆城镇化建设从此有了“抓手”。《奎独乌区域城镇协调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已完成初步方案,并通过评审;石河子市、玛纳斯县总体规划对接协调会议加强了相邻区域规划的协调;完成了《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课题编写工作;编写了《关于加快推进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目前,全区12个地州城镇体系规划和24个城市、68个县城、785个镇(乡、场)总体规划和8839个村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部完成,农村规划发展蓝图已初步形成。”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一个由数据勾勒出来的“新疆新型城镇化的蓝图”,这是一次庄重的规划,也是一次由大数据支撑的文化命名。

主流媒体的“命名”机制保证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是一种物质性建设,也是一种话语建设,是一种文化建设。通过命名,让新的空间为人熟悉,为人知晓,为人接受。让空间和空间的名字在社会整体运行中流动无碍。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但生成一批新的建筑、新的空间、新的奇观、新的区域,也生成了一批新的名字、新的文化符号、新的审美、新的互动。

在这方面,自媒体的作用似乎更日常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最直接作用于每个市民的生活。在自媒体时代,一个平凡的市民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直观感受,对每一处奇观、每一次特色小镇的游历、每一次城市间的穿行,都会有自媒体的相伴。而自媒体对每一处空间生产的描绘,既是一次次记录和见证,又是一次次命名。这方面也体现出了自媒体和机构媒体命名方式的不同。

(1)碎片式命名。

和机构媒体对新型城镇化总结性、概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命名不一样,自媒体的命名往往针对的是新型城镇化的细节,是一个片段、一个视窗、一个兴趣点的命名。这样的命名是碎片化的,也是日常化的。不需要格外准备,话语修辞和传播仪式也不需要格外着重。

《都市消费晨报》2018年9月9日刊发《中山大学女生游新疆阿合奇写出热门文章,想留下不走了》介绍了2018年9月7日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大二学生高凤至的文章《阿合奇纪行》被新华网等国内门户网站转载,赢得众多网友点赞。这篇文章是从私人性的文化旅游角度,对阿合奇县城今日之美、今日之变进行直观感受和描述。在阿合奇县,她走了四个村子,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给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村民家里,女主人总是精致整洁,衣服颜色鲜亮,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画着淡妆,面对客人很热情大方,家务事做得井井有条。”文章最后,作者写道:“新疆是我向往的地方,更是我牵挂的地方。”这种抒情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进行了私人性的文化命名“向往的地方,牵挂的地方”。这是油然而生的感情,也是水到渠成的深情。

自媒体的碎片式命名虽然随机,看似无序,话语并不精巧极致,但往往是个人的真切感受、心灵的获得和感悟。所以,虽然是碎片,但也是吉光片羽,是珍贵的文化图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整个命名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图像式命名。

从文字中心转移到图像中心,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现象。自媒体往往对图像非常重视,或者说迷恋式的重视。以往的命名,多数以文字符号命名的方式呈现。进入新的时代,图像也成为文化命名的一部分。微博、微信、短视频都是新的传播方式,每个新媒体方式都有自身的传播特点,但其共性就是对图像的高度利用和开发。

图像是当前最复杂的文化产品,短视频是一种样态,动图又是一种样态,漫画图、手绘图、数据制图又是一种样态。每种图像,都代表自媒体持有者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趣味。比如短视频,它截取了现场一个很短时间段的影像素材,即便视角不准确,技术不娴熟,但对新闻现场而言,是重要的佐证和“窥视”。这样的观察和记录,介乎敞开和遮蔽之间,这样的视觉效果介乎放大和缩小事实的价值和影响之间。

所以,以图像形式对事物给予命名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一种新的解构。以往用文字来命名,如今用图像来命名。文字命名,主要为了称呼和指认,并在名与实之间建立一座交互的桥梁。图像命名,强化了对事实的记忆和价值判断,通过视觉认证名与实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2018年,《都市消费晨报》的亚心视频部门独立制作发布各类视频400余条,平均每月66条;主导及配合开展各类直播119场次。据不完全统计,直播总播放量超过1.1亿人次,其中单场直播最高播放量超过7800万人次;部门于6月18日开通的抖音账号到目前已发布微视频97条,总播放量超过6389万人次,总点赞量240万人次,拥有粉丝7.1万人。《航拍给你看:新疆鄯善沙山脚下种稻子》《端午佳节看龙舟竞速博斯腾湖》《我以为火星通了公路 原来这里是新疆独库南线风景》《牧民帕他尔的蓝天梦》《来认识一下新疆“色买提”大叔和他的色买提杏》《自驾独库到伊犁感觉一天太短 蹲守尼勒克拍到美丽星空》等一大批高质量的图片及短视频作品获得广泛点赞、转发。展现同时,重点工程施工现场的《横跨乌奎高速 看4300吨铁路桥55°“转体穿针”》《跨越100个天池!看新疆跨度最长的铁路桥合龙》直播,这些作品拍摄手法多样,充分利用了无人机、运动相机摄像机等多种表达手段,后期精细剪辑,内容生动丰富,知识性强,视觉效果突出。

记住一个名字很难,但记一个图像很容易。图像作为文化记忆,更容易支撑和丰富一个文化符号的内容和意义。图像反映出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都是直接的,是具有形象的。眼见为实,成为名与实对应和关联的重要途径。

(3)交互式命名。

主流媒体对新闻事件、新闻现场、新闻人物、新闻现象的命名,多数是单向的,具有权威发布的特点。而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对这些人与事的命名,是交互完成、协助完成的,是在相互刺激、相互追逐、相互接续、相互修正的状态下完成的。这种文化命名的现象,更多的是对人与事的集体性审视和认定。所以,在网民以网名为面具,用各种话语进行的表达中,最终对人与事完的成文化命名不是私人性的,也不是权威机构性的,是集体性的、群落性的、文化圈性的。

比如,《都市消费晨报》2018年8月21日刊发的《段奕宏回“家”拍纪录片,化身“导游”推荐新疆美景!》介绍了段奕宏回到家乡伊宁拍摄纪录片《归去来兮:段奕宏》。“这个纪录片目前在网上的播放量已近千万,网友们除了感慨他对梦想的坚持,也把更多的赞美送给大美新疆,而段奕宏此次的回乡之旅,也被他用一张张照片记录下来,发布在自己的微博,并且频频与网友互动,不遗余力地宣传家乡。”

“大美新疆”就是在交互式的活动中不断发酵和升华,在网民中获得认同。这一命名,不是灌输式完成的,而是在交互中得出的。

《都市消费晨报》2018年8月6日刊发了《在新疆这个隐匿在大山中的画家村 被画家称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是一种文化命名。当地干部说,近年来,为了让文化艺术与新地乡的自然资源进一步融合,新地乡着力打造“云中花海、画廊新地、生态之乡”及“全疆著名绘画写生基地”等品牌,将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作为重点,努力推进“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宽裕”的旅游文化之乡建设。

这是官方的文化定位和命名。位于新疆天山脚下的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吸引了不少疆内外画家慕名前来创作写生。近些年来,全村20多户村民开办农家乐、农家画院,每年接待超过5000名全国各地的画家和学生,“画家村”的称谓慢慢被叫开,名气也越来越大。画家由衷地说:“这里是激发灵感的富矿,更是让人放松身心抛开世俗烦恼的‘世外桃源’。”

这也是一种交互式的命名,相互补充、相互验证,最终获得一种新的定位和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