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业企业盈利水平差异分析

行业企业盈利水平差异分析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王元芳证明了在当年制造业的10个具体分类中,行业盈利能力也有着较大的差别,其中医药生物制品行业的综合盈利能力水平始终最高,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综合盈利能力得分始终较低;在进一步的分析中,研究发现,行业的竞争力量、市场结构类型、行业生命周期和行业的经济效益是行业间盈利能力差异的影响因素。简而言之,两人的研究证明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利润率在行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行业企业盈利水平差异分析

广大学者都认为企业间绩效存在差异,但对企业间绩效差异产生的原因存在一定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是决定企业绩效的主要因素和首要因素,因此考虑企业绩效的差异必须在该企业所处的产业背景下进行。持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是施马兰奇(Schmalensee, 1985)。他开创性地将事业单元的绩效差异分解为“行业”、“企业”和“市场份额”三个要素,利用方差成分分析(VCA)技术加检验证明行业效应是企业绩效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没有证据显示企业效应和市场效应的显著性。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自身是造成企业间绩效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同企业自身的独特组织是差异来源,反而产业结构的重要性不及企业特质性和历史性因素如组织管理专利等。鲁梅尔特(Rumelt, 1991)在施马兰奇的模型中加入年份效应,并将“企业效应”进一步分解为“固定行业效应”和“暂时行业效应”,其研究结果表明,行业效应对企业盈利能力差异只有9%的解释能力,而企业效应的解释力高达44%。

国内相关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探索,张继袖(2004)的研究指出,我国上市企业行业门类对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显著的解释能力,其中1999年至2001年3年的平均解释能力达到15.53%,制造业所属行业门类对上市企业盈利能力的解释能力结果不显著, 1999年到2001年间我国上市企业中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盈利能力较弱,由于这两个行业囊括了我国企业的大多数,因此我国上市企业整体盈利水平不高。

李东、李建民、王翔(2007)利用方差分析技术研究了产业效应和企业效应对企业利润率差异的影响,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利润率差异的原因是行业背景造成的,企业自身能力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小。王元芳(2007)采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2003年至2005年3年间不同行业上市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了综合评分,综合得分最高的前两个行业是采掘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而综合能力得分最低的是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房地产行业的综合盈利能力逐年呈现上升趋势,而其他行业的盈利能力在这3年间变化不大。同时王元芳(2007)证明了在当年制造业的10个具体分类中,行业盈利能力也有着较大的差别,其中医药生物制品行业的综合盈利能力水平始终最高,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综合盈利能力得分始终较低;在进一步的分析中,研究发现,行业的竞争力量、市场结构类型、行业生命周期和行业的经济效益是行业间盈利能力差异的影响因素。

陈晓伟(2008)除了指出我国行业间的利润差异存在外,还对这一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其指出,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的效率所有制结构、创新能力和资本密度等会影响行业盈利水平,其中所有制结构的影响最为突出。曲玥(2008)的研究结果指出,2000—2004年,利润的行业间差异有了一定的缩小;我国工业企业利润差异的形成原因包括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等方面的企业自身特征,但由于当时我国正处于市场化转轨时期,政府的、人为的管制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

刘林青、陈晓霞、周璐(2010)采用方差分解法研究我国制造业企业利润率差异的来源,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效应大于行业效应,企业资源获取和利用能力差异是造成企业利润率差异的关键因素,行业背景因素的作用相对较弱。葛建军、韩龙(2010)的研究指出,企业利润率差异的影响因素除自身因素外,所处的行业效应对其也有重要的影响,行业的竞争水平、技术水平、资产总额等行业背景因素对企业利润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陈艳莹、鲍宗客(2013)将主要研究视角集中在中国生产性服务企业,其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生产性服务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高于同期的工业企业,但由于政府对不同生产性服务行业的行政垄断程度差异以及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需求的低端性,生产性服务企业间的利润率差异并非如资源基础论所认为的那样大部分由企业效应产生,而是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所处行业的不同,并且行业效应中市场结构和需求两类外生因素对利润率差异形成的贡献率明显高于行业内生的知识密集程度的贡献率。简而言之,两人的研究证明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利润率在行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黄愉(2014)对2009—2013年不同行业间的净资产收益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农林牧渔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均值最低,金融业上市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最高,但是从总资产收益率来看,医药制造业上市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最高。韩瑞栋(2016)利用《中国统计年鉴》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关数据研究得出,企业绩效存在行业上的差异,同时发现2000—2004年工业企业利润率差异呈下降的趋势,工业行业销售利润率不均等程度从2000年的0.54下降为2014年的0.254,虽然行业间利润率差异在缩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差异依然存在。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行业间盈利能力上存在的差异是多数学者的共同认知。

(一) 变量定义及数据处理

1. 行业划分

行业是一个由提供相似产品或服务、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企业所组成的集合体,相同行业意味着提供相类似的产品或服务、面临着相类似的经营风险等。但是,对于不同的行业,其所面对的经营风险、外部环境、提供的产品、经营模式等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比如对于不同的行业,国家制定的相关产业政策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一因素又是该行业中的企业必须考虑的。目前来说,有多种行业的分类标准,要研究行业间盈利能力上的差异,必须选择科学的行业分类标准,这一分类标准必然会影响实证结果的说服力和科学性。所谓科学的行业分类标准,是具有明确的行业定义、严格的行业界定原则以及完善的层次结构的多级类别系统。行业间界限明确,对于每一个分类对象都可以清楚地判定其唯一所属类别。分类效果还应具有类内同质性、类间差异性的特点。本研究选择的是中国证监会发布的2012年版《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这是较为科学的行业分类标准,也是目前中国上市企业行业分类的官方标准。

2. 数据来源及筛选

通过国泰安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我们将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7—2018年作为研究期间,剔除ST和PT类的上市企业,同时删除缺失数据并进行5%的缩尾处理,以排除极端值和异常值对最终结果的不利影响,同时出于各个行业样本量的考虑和社会所关注的重点行业考虑,本研究将主要研究视角集中在C(制造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E(建筑业)、F(批发零售业)、G(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I(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J(金融业)和K(房地产业)8个行业,最终得到20426个观测值的平衡面板数据。

(二) 差异检验

为考察样本中上市企业盈利能力上存在的行业差异,将采用盈利指标的均值进行配对t检验,同时采用中值检验进行稳健性检验,以求最大程度上保证结果的正确性。

1. 企业盈利能力行业差距

(1) 企业盈利能力的描述性统计

从描述性统计来看(见表4-5),总样本中C(制造业)占多数,占据了总样本的近66.37%,其次是I(信息技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F(批发零售业)。从ROA均值和中值来看,信息技术行业作为高科技行业,其总资产的盈利能力居于首位,这一情况符合现实情况。再者,快递服务所在的G(交通运输业)目前是我国近几年来迅速兴起的行业,其盈利能力在8个行业中居于第二。C(制造业)作为我国最大的行业,其总资产的盈利能力在行业排序中也表现不俗。在所关注的8个行业中,J(金融业)总资产的获利能力居于末位,这是由金融业的特殊性决定的,金融业是一个依靠财务杠杆来促进企业盈利的行业,因此其ROA居于末位也是符合理论和实际的。从ROA均值来看,其大小排序依次为I(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G(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C(制造业)、F(批发零售业)、K(房地产业)、E(建筑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J(金融业),ROA中值排序和其均值排序大体相同,只不过在E(建筑业)和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顺序上出现颠倒。(www.xing528.com)

表4-5不同行业企业ROA描述性统计

(2) ROA均值配对t检验和中值检验

从表4-5中的ROA均值和中值排序来看,其大小排序为I(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G(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C(制造业)>F(批发零售业)>K(房地产业)>E(建筑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J(金融业),对上述排序进行两两行业间大小排序检验(结果见表4-6),其均值配对t检验和中值检验结果大多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综合两者来看,可以得到的各行业间总资产获利能力排序为:I(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G(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C(制造业)>F(批发零售业)>K(房地产业)、E(建筑业)和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J(金融业),G(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C(制造业)行业之间的总资产获利能力大小比较结果不显著,K(房地产业)、E(建筑业)和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三个行业的比较结果也不显著。

表4-6不同行业企业ROA差别检验

注:P<0.05代表结果显著。

2. 企业盈利能力行业差距

(1) 企业盈利能力的描述性统计

根据表4-7的数据,从ROE均值和中值来看,在各行业盈利能力的排序中,J(金融业)位于首位,这和ROA均值和中值排序中居于末位并不相矛盾,反而是完全符合理论和实际的,金融业盈利模式和其他行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其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财务杠杆作用;再者,E(建筑业)和K(房地产业)的ROE位于第二和第三,这两个行业也属于利用财务杠杆作用较大的两个行业,其净资产盈利能力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较强;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属于传统行业,而且该行业所提供的产品由国家定价,在自身的议价能力方面存在一定限制,在8个行业中居于末位也符合实际。

表4-7不同行业企业ROE描述性统计

(2) ROE均值配对t检验和中值检验

根据表4-8的数据,从描述性统计中的ROE均值来看,各行业间大小顺序为:J(金融业)>K(房地产业)>E(建筑业)>G(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F(批发零售业)>I(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C(制造业)>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可以看出该排序结果和ROA均值的结果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不同行业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的程度不同,对于利用该杠杆作用的行业的净资产获利能力较强。从ROE均值的配对t检验结果来看,部分行业间的结果不显著,综合两者来看,最终可以得出的行业ROE结果为C(制造业)和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净资产获利能力在8个行业间居于末位,J(金融业)和K(房地产业)两个行业居于首位,C(制造业)和D(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属于我国的传统行业,整体上来说行业的负债率相对不高,J(金融业)和K(房地产业)行业的ROE居于首位这一情况符合理论和现实情况。通过ROE中值进行稳健性检验,其最终结果和ROE均值的检验结果变化不大。

表4-8不同行业企业ROE差别检验

注:P<0.05代表结果显著。

(三) 小结

通过选取2007年至2018年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研究企业间盈利能力在行业上差异,可以看出的是,各行业间盈利能力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各行业的总资产获利能力和净资产获利能力不同。从总资产获利能力来看,I(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G(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C(制造业)三个行业的盈利能力在行业间表现不俗,J(金融业)、K(房地产业)和E(建筑业)总资产获利能力不强,但是从净资产获利能力来看,C(制造业)明显低于其他行业,I(信息技术业)和G(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明显低于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