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书对盈利水平的定义,并将盈利水平的内涵解读为盈利能力与盈利质量,故盈利水平的衡量指标也应从盈利能力的衡量指标与盈利质量的衡量指标两个分项来进行阐述。
(一) 盈利能力的衡量指标
1. 盈利能力的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在企业的组织形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盈利能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19 世纪以前,原始的企业组织形式如手工作坊和货栈、客栈等业主制已逐渐被近代企业组织形式——合伙制所代替,并逐渐成为家族产业。这些企业规模很小,业务相对简单,对其进行盈利能力评价的意义也不大,评价以观察为主。
工业革命以后到20世纪初,1837年美国康涅狄克州颁布了第一部《一般公司法》、1844年英国颁布了《股份公司法》,对公司的建立和注册程序进行了规定。这两部法律标志着现代公司制企业的诞生。与之伴随而来的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为了加强资本所有权控制和公司内部控制,加强企业盈利能力评价的需求大大增加。但这一时期的评价指标与财务会计均无必然联系,只是统计性的,如产量、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单个统计指标。
进入20世纪后,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一步被投资人和债权人所关注,对企业盈利能力评价的内容进一步深化。20世纪初,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沃尔(Alexander Wole)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其中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值报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等5个指标用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杜邦和布朗(Pierre Du Pont、 Donaldson Brown, 1919)制定、提出了杜邦分析体系,该体系是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指标,通过对该指标进行分解,可以分解为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这3项指标还可以进一步向下分解,逐步覆盖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杜邦分析体系通过对财务指标进行自上而下的分解,可以清晰直观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各财务比率之间的联系,同时通过一定的专门财务分析方法对各项主要财务指标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存在的问题。Rose(1932)对杜邦分析体系也表示认同,他在研究企业的盈利能力时指出,用净资产收益率衡量企业经营绩效是合适的。
麦尔尼斯(Melnnes, 1971)分析了美国30家跨国公司,发现最常用的盈利能力指标是投资报酬率。波特(1979)重申了产业结构不同导致不同产业企业之间的利润差异。这种对企业间盈利能力差异的解释被称为产业能力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绩效评价的具体内容基本上包括了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并以此评价结果与经理人或雇员的报酬挂钩。进入80年代后,美国管理会计委员会从财务效益的角度发布了“计量企业绩效说明书”,提出了净收益、每股盈余、现金流量、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市场价值、经济收益、调整通货膨胀后的业绩等8项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其中,净收益、每股盈余、投资报酬率、市场价值、经济收益等都是用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的。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企业盈利评价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评价向更加注重有机结合与互动影响的评价方向发展。经济增加值(EVA,以下使用EVA指称经济增加值)指标开始用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尤其是未来盈利的潜力(Ross et al, 2002)。EVA是公司经过调整后的营业净利润减去该公司现有净资产的机会成本后的余额。这从资本价值增值角度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进入21世纪来,国外学者更多地关注企业经营及外部因素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Marc Deloof(2003)以1009家比利时公司为分析对象,使用了6年的财务数据分析企业运营能力同盈利能力的关系,结论表明,大部分降低流动资产的周转天数有利于改善经营成果。Sufian F.及Habibullah M.S.(2010)以37家外国银行为样本分析了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通货膨胀率对盈利能力具有不利影响。
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搜集、阅读与整理,可以发现国外学者在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过程中更倾向于使用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销售净利率、投资报酬率、资产净利率等指标。这些指标不仅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体现企业的经济结果,也成了学者们、投资者们分析公司经营状况、构建投资测算模型的有效工具。在使用财务成果作为主流衡量指标的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在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时候会关注企业的经营情况,这与当前财会学术界“业财融合”的观点也不谋而合。
2. 盈利能力的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在可查的文献中,国内学者对企业盈利能力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其研究成果对特定国情下我国企业的发展更有启示意义。整体而言,国内相关文献的切入点主要分为以杜邦分析法为核心的净资产收益率(ROE)等指标分析和以层次分析法为核心的多元因素衡量指标分析。
(1) 杜邦分析法——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衡量指标
国内一部分学者以杜邦和布朗(1919)制定提出的杜邦分析体系为分析框架,以净资产收益率为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衡量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在这些学者中,部分选取了杜邦分析体系的最终计算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且在分析盈利能力的同时也进行了有益的扩展研究。比如,吴世农和卢贤义(2001)使用净资产收益等作为衡量企业的盈利指标,研究了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他们发现,在我国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前1年和前2年,在单变量分析方法中净资产报酬率的判定效果较好。
胡荣才和王芳(2004)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通过研究沪市 1993—2002年 A 股上市公司盈利性的变化趋势后认为,随着上市公司数量和总股本的扩张,沪市 A 股上市公司中,总体、老股和新股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均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趋于下降;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市时间越长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越差。范从来和叶宗伟(2004)选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公司绩效,因为净资产收益率能反映一家公司的获利能力,从而能够代表一个公司的业绩。王萍和刘洪添(2006)利用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的配股资格要求是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6%)。
金碚和李钢(2007)以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企业盈利能力,认为近几年我国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我国工业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伴随了工业领域垄断程度的降低及进入壁垒的降低;除少数资源性垄断和行政性垄断产业(企业)外,总体上看,我国工业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确实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表现,而非由于垄断程度的提高。中国工业企业盈利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包括:一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的提高;三是投资收益增加;四是职工工资的一部分转化成了企业利润。
史焰青和李莉(2010)选取青岛海尔集团的年度财务报表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杜邦分析体系,对其盈利能力进行分析;通过对其主要盈利指标进行分解分析,找出了青岛海尔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所处行业现状及自身情况提出了一些提高青岛海尔公司盈利能力的具体建议。郭聪媛和张子康(2011)将杜邦分析体系用于对我国房地产行业中的标杆企业——万科进行盈利能力分析。在分析过程,他们主要以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核心综合指标为基础,把能概括公司销售收益能力、资产周转能力和财务杠杆使用程度的指标结合起来,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分解分析,找出影响万科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对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了综合评判,并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房地产行业的竞争环境提出了具体建议。何海宇(2015)以杜邦分析体系为理论基础进行实证研究,选取截止到 2015年1月14 日在沪深两市的所有归属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总体研究对象,将权益净利率拆分为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以及财务杠杆进行实证回归分析,再在这三个指标之下选取若干细化二级指标进行实证回归分析,通过对各个指标的分析找到影响权益净利率差异的真正因素。
有部分学者选取了总资产报酬率(ROA)等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盈利能力。张芳芳(2009)利用总资产收益率作为盈利能力的测度,使用2000—2005年沪深两市的平衡面板数据,分析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效率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其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治理结构的效率对资产收益率有显著的解释力,通过提高治理结构的效率能够显著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霍雨晴(2014)从商品经营盈利能力、资产经营盈利能力、资本经营盈利能力等方面着手,分析了我国旅游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选用毛利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衡量企业商品经营盈利能力,用总资产收益率指标衡量企业资产经营盈利能力,用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衡量企业资本经营盈利能力。陈小军(2017)指出,无论从企业价值判断还是审核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来看,毛利率都是极其重要的指标。
(2) 综合评价法——多元因素综合衡量(www.xing528.com)
国内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单纯以某一指标或某几个指标简单衡量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分析方法无法真实全面反映实际情况,因此应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比重,赋予各个因素不同的权重。其中,部分学者选用常见的主成分分析法来衡量企业盈利能力,并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也为企业经营提供了宝贵的建议。李宝仁和王振蓉(2003)选取主要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4个指标(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利用主成分法进行综合得分评价,侧重于从分析方法的角度研究了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关系。关勇军和梁莱歆(2010)利用主成分法构建了企业盈利能力评价模型,对 2008年浙江省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企业盈利能力进行了评价,然后对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提出了高新技术企业盈利能力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还有学者选取了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其他类似方法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了衡量。朱美燕和梁方楚(2001)利用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上市公司包括资产净利率在内的盈利能力系列指标进行了处理和评价。张继袖(2004)用因子分析法得出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综合指标,针对 1999—2001年我国 13 个行业门类和制造业的 10 个次类上市公司进行了盈利能力行业特征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行业门类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而制造业所属行业次类对盈利能力的解释能力不显著,意味着制造业内部的细分还是必要的。童媛媛(2012)基于层次分析法,从经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资本盈利能力和收益质量4个方面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选用营业毛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和营业净利率衡量企业产品经营盈利能力,其结果表明,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指标体系中,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毛利率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影响最明显。王吉恒、王天舒(2013)根据万科 2009—2011年的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从经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资本盈利能力和收益质量4个方面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营业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毛利率对万科的盈利能力影响最大。
通过对国内文献的归纳整理,可以发现国内学者的观点与国外学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国内外学者对净资产收益率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效用认可程度最高,也有部分学者使用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同的是,国内部分学者通过毛利率衡量企业盈利能力,而国外学者对此使用得较少。此外,也有部分国内学者较为认可企业盈利能力的衡量不应由单一指标来确认,故而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盈利能力衡量指标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企业盈利能力确实应由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毛利率等指标来综合衡量。
(二) 盈利质量的衡量指标
盈利质量与盈利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差别。企业盈利质量高,反映其未来盈利能力亦强。传统评价盈利能力的指标包括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占主营收入比率、每股收益、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等。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取利润的能力。在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时,往往不可忽视其盈利质量。盈利质量是在评价盈利能力的基础上,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结合现金流量表所列示的经营活动创造现金的能力,对企业盈利水平的进一步检验。
1. 盈利质量的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盈利质量”的概念最早是出现在 20 世纪 30年代美国证券行业分析报告中,之后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开始通过财务指标来分析企业的盈利质量。
(1) 对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相关指标进行衡量
Mclnnes(1971)研究发现,许多跨国公司都将投资报酬率作为分析盈利质量的常用指标。Thomas et al.(1991)将盈利分为持续性、暂时性和与价格无关的盈利,并提出主营业务带来的持续性盈利是企业盈利的核心。而在衡量企业盈利质量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企业现金流量,并将其作为衡量企业盈利质量的重要因素。Klein(1993)通过一定时间内企业现金流量占企业利润的比例来评价企业盈利质量,将现金流的概念引入盈利质量评估体系中。Peter R. Demerjian et al.(2013)以主营业务收现率、现金流量比率、净现金流增长率来衡量企业的盈利质量,进而考察了管理能力与盈利质量之间的相关性。Biddle et al.(2015)认为,盈利质量基于以下指标,即营业利润增长率、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增长率、资产增长率以及每股收益增长率等。另外他们认为,企业利润质量的状况也将反映在总资产回报率方面。
(2) 多元素综合衡量企业盈利质量
Bedard et al.(2012)选取了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期间费用周转率、营业利润增长率、销售收入收现率等财务指标,通过计算指标的综合得分来评估企业的盈利质量,结果表明,这些指标可以有效反映盈利的持续性和成长性,进而体现盈利质量。Rani Hoitash (2012)以财务报表为基础建立指标体系,包括存货周转率、期间费用周转率等,赋予相应权重进行计算,希望通过企业盈利状况来评价企业盈利质量。对于盈利质量衡量指标,国外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盈利质量的衡量不能由单一指标或某几个指标来简单衡量,而应对净利润现金含量、主营业务收现率等指标赋予相应权重综合计算得出。此外,国外学者在衡量企业盈利质量的过程中,对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大都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并且认为在衡量过程中也应密切关注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增长情况。
2.盈利质量的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盈利质量的衡量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盈利的持续性、稳定性来衡量企业盈利质量,另一派是以现金流量为核心来衡量盈利质量。
(1) 以盈利的持续性、稳定性为核心衡量标准
赵宇龙和王志台(1999)证实了我国证券市场存在“功能锁定”现象,他们研究发现,投资者只能对盈余数字大小做出反应,而不能判断盈余数字背后会计盈余的质量。在研究中,按照盈利的持续稳定性来区分会计盈余,以此衡量盈余质量。陈芸等人(2010)从稳定性、现金保障性、持续性三方面构建了一个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来分析和评价江苏地区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曾荭(2016)从海尔公司的财务数据入手,提出仅仅依靠财务指标来分析企业盈利质量还不够全面。她认为,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需要考虑成本效益和全面性,同时要多加关注企业盈利的持续稳定性。黄启新(2017)从会计稳健性角度出发,分析了会计稳健性与企业盈余管理及盈利质量的相互关系。高云(2017)在对锦江股份的盈利质量进行分析时,认为从收益的稳定性、成长性和利润的现金保障程度以及盈利性等方面评价盈利质量最有效。
(2) 以现金流量为核心衡量指标
储一昀和王安武(2000)指出,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而后者侧重企业现金流入的水平。如果企业只有较高的盈利性指标,而缺乏相应的现金流入,这样的盈利对企业而言是没有实质意义的。也就是说,高质量的企业盈利必须伴有相应的现金流入。牛文安(2011)将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EPS)、总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利润率这四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我国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表明,我国大多数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较差,且盈利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公司的盈利是否伴随着现金的流入密切相关,只有伴随着现金流入的盈利才是高质量的。王妮(2012)将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质量进行比对之后提出,盈利质量具有连续、收现的特点,即高质量盈利质量具有连续性和收现性。李正春(2013)和王哲(2015)两位学者均认为,从企业收入来源及结构、企业利润的现金保障性、盈利的持续性及成长性出发评价企业盈利质量是最为有效的。吴一丁和杨阳(2015)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使用营业利润增长率、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增长率、营业利润贡献率、主营业务收现率、现金流量充足率、现金流量比率、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等7项指标对公司的盈利质量进行了分析评价。姚慧雯(2018)从盈利的稳定性、含现量与成长性三方面对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质量进行了研究。其中,盈利的稳定性通过主营业务收入对公司总体收入的贡献率进行衡量,含现量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营业利润的比值进行衡量,成长性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进行衡量。
总的来看,我国国内学者在衡量盈利质量的过程中更多地侧重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在指标使用的过程中,以营业收入收现率、净利润含现量为主。此外,与国外学者研究思路相近,国内学者在定量衡量企业盈利质量的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尝试定性衡量以分析企业的盈利质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