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提出和成功实践,是20世纪下半叶一次重大的企业管理革命,涉及全球,影响深远。它改变着企业的信念、价值准则、管理模式、行为方式和个性特征,推动着企业向人本化和市场化和谐互动的方向发展。只有了解了企业文化产生的背景,才能正确理解企业文化的真谛。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却在短短30年左右的时间里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在汽车方面胜过了美国和德国,在摩托车方面令英国黯然失色,在手表、照相机和光学仪器方面超过了传统强国德国和瑞士,在钢铁生产、造船、电子产品方面结束了美国的统治地位。日本经济崛起的秘密何在?
从宏观的角度看,日本经济的成功无疑与日本政府强有力的工业政策、重视技术引进和产品出口、重视教育投入有直接关系。但从微观角度分析,日本经济增长源于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这种活力和竞争力依赖于独特的管理模式。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在深入考察后发现,在日本企业获得成功的多种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既不是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形式,更不是资金、设备和科学技术,而是独特的“组织风土”,即企业文化。
日本企业的成功表明,企业管理层应着眼于人的管理,着眼于人的情感的协调,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这种灵性主义的管理避免了理性主义管理带来的普遍划一的僵滞和情感的损伤,有着理性主义管理所无法产生的凝聚效应,为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展现了一个新的天地。可以说,日本经济的成功和企业管理的成功,为企业文化学说的诞生提供了最直接的实践依据。
(二)美国经验的总结和实践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的美国,虽然仍是世界三大经济中心之一,但相对实力下降。特别是在企业管理方面,不少美国企业过分拘泥于以理性主义为基石的科学管理思想,过分依赖解析的、定量的方法,只相信复杂的结构、明确的分工、周密的计划、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自上而下的控制手段,相信大规模生产和理性的、科学的手段能够带来生产率,忽视了人的因素,尤其是忽视了团队精神的培养等非理性手段的作用。这种管理压抑人性,抑制企业的活力,致使美国在与欧洲、日本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中,逐渐丧失了优势。
与日本经济奇迹相适应的是,美国受到来自日本成功的启示,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反省与经验总结。美国管理学家一方面反省管理思想的历史,反省美国企业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若干优秀公司的管理经验,发现人是最根本的力量,文化和价值观比管理组织制度、管理技术与方法更起作用。美国学者对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代表作是哈佛大学沃格尔教授的《日本名列第一》,影响很大。1980年7月,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播出电视节目《日本能,为什么我们不能》,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这一阶段起到了动员和准备作用。
第二阶段是两国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发表的论著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有1981年2月出版的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和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阿索斯的合著《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以及1981年4月出版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的著作《Z理论——美国企业界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一书提出了“7S”模式,即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人员(Staff)、风格(Style)、技能(Skills)、共同的价值观(Shared Values)。在7个“S”中,战略、结构、制度是硬性因素,其余4个是软性因素,7个“S”构成一个有骨骼、有血肉的有机系统,如图1.1所示。日本企业对一些软性因素,如人员、作风、崇高目标相当重视,这是日本组织文化的独到之处。作者强调,必须把硬性因素和软性因素结合起来,把硬性因素置于软性因素的控制之下。《Z理论——美国企业界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提出,必须把企业建设成一种“Z型组织”,同时造就一种“Z型文化”。作者认为“Z型文化”就是“信任、微妙性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这种组织文化的发展,可能部分地代替分布命令和对工人严密监督的官僚方法,从而既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发展工作中的支持关系。”(www.xing528.com)
图1.1 “7S”模式
第三阶段,可以说是深入改革的研究,主要目标是重建与美国文化相匹配的经营哲学和工作组织,以恢复美国的经济活力和对日本企业的竞争力。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作有1982年7月由哈佛大学教授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肯尼迪合著的《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以及1982年10月由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彼得斯和沃特曼合著的《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的公司的经验》。在《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中,作者把公司文化的构成归纳为五大要素,即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礼仪和庆典、文化网络,其中,价值观是核心要素。该书认为,正是这些非技术性、非经济的因素,对企业成功起主要作用。《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的公司的经验》的作者认为,纯粹以理性主义为指南,会使企业变得片面狭隘、僵化呆滞,无法适应市场竞争需要。该书通过对美国40多家公司的研究,概括了美国优秀公司的八大特点:①行动迅速,决策果断;②接近顾客,以优秀的产品和服务维持优势;③锐意革新,全力支持敢闯敢做的改革者;④珍视企业至为宝贵的资源——人,通过人潜能的发挥来提高生产率;⑤以价值准则为轴心,把公司每部的各种力量凝聚到企业目标上来;⑥扬长避短,展开多角化经营,增强应变能力;⑦组织结构简单,层次减少;⑧宽严相济,张弛有节,注重管理艺术。他们研究的美国许多家优秀创新型企业彻底实施了上述原则,因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上述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出版的四本畅销著作,被称为企业文化的“新潮四重奏”。这四本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
美国通过对日本管理经验的研究,得出了以下三条重要的结论。
第一,美国的生产率和经济发展缓慢,其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的管理不重视人的作用,企业文化没有搞好。
第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第三,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具有普遍意义,日本的管理方法虽然不能照搬照抄,但却可以移植于美国,值得美国学习。
由此,总结美国优秀公司经验的学者与推崇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学者,在研究上殊途同归,在相互争论中揭示了企业管理的共同规律:人是管理的主体,必须靠文化凝聚力量,实现管理软性要素与硬性要素的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