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第一,兰州大学积极联合国内外高校,成立了“一带一路”高校联盟。
2015年10月,在甘肃省人民政府的倡议下,由兰州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发起,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47所高校联合发布了《敦煌共识》,成立了“一带一路”高校联盟。2016年9月18日,首届“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主题论坛在敦煌举行,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印度苏里尼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等在内的79所高校作为新成员加入联盟,至此,联盟高校由最初的47所增加至126所。与会联盟院校签署了“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合作备忘录,就合作领域、合作方式等问题达成广泛共识。2017年9月20日,“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大学校长论坛在敦煌举行,共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7所国内外高校的60多名校长、专家出席论坛并围绕“开放、交流、发展——强化‘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助推一流大学建设”展开对话交流。此次论坛共有22所高校作为新成员加入联盟,联盟成员总数达到148个,涵盖了亚、欧、非、北美、南美等6大洲的27个国家。
为积极响应和有效落实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将发挥积极作用和整体效应,在高层磋商、项目实施、留学生培养、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交流合作等方面,搭建更多平台,开辟更多渠道,适时吸纳新成员、注入新活力,努力打造多主体、全方位、跨领域的全面开放的高端联盟。今后,各高校应不断加强在人才培养机制、联合培养体系、学科建设平台、学术交流对话、文化推广认知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把“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建成深度交流的高端联盟,实现联盟成员之间的互知互信、互帮互助、互学互鉴。
第二,凸显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
长期以来,兰州大学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以及兰州大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舆情与对策研究中心、兰州大学社区发展与反贫困智库、兰州大学社会舆论调查与舆情研判中心、兰州大学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评估中心等省级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兰州大学积极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出谋划策,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由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发起举办的兰州大学“金城峰会”高端论坛,是专注并探讨甘肃发展和企业成长的高端交流平台,旨在促进大学、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合作,汇集各方智慧,探讨甘肃发展的重大问题。峰会主题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和新时代背景下的甘肃发展战略和路径,积极服务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自2014年开始,“金城峰会”成功举办四届(2014—2017),四届的主题分别为“甘肃如何转型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甘肃:向西开放的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路径”“新时代甘肃改革与创新发展”。当前,“金城峰会”已经成为甘肃省集政府、企业、大学、社会于一体的“高端平台、高端智慧、高端成果、引领潮流、把握未来”的年度盛会和服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品牌项目。峰会期间发布的、由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专家学者撰写的《甘肃产业发展与管理研究系列报告》已成为政府部门和企业了解甘肃省整体经济及企业发展状况的重要资料。
此外,经济学院对“一带一路”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的产业合作与发展,以及同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方面的研究;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地区和国家的产业结构与特色经济发展的研究;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协同发展方面的研究;四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路径及绩效方面的研究。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形成大量有建设性的学术观点,部分结论已直接转化为地方政府的行动方案,一些观点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考。
作为甘肃省首批的五家“高校精准扶贫智库”之一,兰州大学社区发展与反贫困智库长期立足中国西部发展问题,紧扣“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三种类型的贫困地区特点,积极开展学术研究。自成立以来,智库依托自身的学科、人才等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国家的精准扶贫战略以及我省的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成果。智库主持或参与了“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2016、2017年度“甘肃省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开展第三方评估”,“甘肃省贫困人口退出第三方评估”,以及“2016年度宁县精准扶贫工作成效开展第三方评估”等多项评估调查。通过整合兰州大学现有优质资源,采用项目合作和集体攻关的方式,智库瞄准甘肃省乃至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政策咨询和社会服务,为甘肃乃至西部地区的脱贫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上述机构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相关问题研究,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如何参与“一带一路”提供了重要参考。(www.xing528.com)
第三,充分发挥相关学科的特色优势,形成了“一带一路”研究的独特领域。
除前面所说的中亚研究所、经济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等相关机构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做了大量研究外,兰州大学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药学院、敦煌研究所等学院和机构也围绕“一带一路”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研究特色。
丝绸之路既是经济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多年来,兰州大学文学院在丝绸之路文化、西部文化发展、西部文化产业、甘肃文化产业等诸多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其中,“丝绸之路中外艺术交流图志”课题以图像、图解和图示的方式,特别是历史信息的重新发现和学理的重新阐释,对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艺术交流与相互影响的重要现象进行整理,按艺术门类进行分卷呈现和跨时空比较研究。研究对象包括陶瓷艺术、宗教艺术(含建筑、雕塑、绘画)、纺织服装艺术,乐舞艺术、书籍手稿艺术及南方丝绸之路艺术共六个子课题,最终成果为《丝绸之路中外艺术交流图志》(六卷)。“图志”主要涉及中国与中亚、西亚、非洲和欧洲沿丝绸之路主要国家和艺术节点的艺术交流和相互影响。在研究理念上,该研究强调用新的艺术史观和研究范式重新阐释丝绸之路中外艺术交流。不重复以往分类型的图册集成,不同于艺术领域的单独展示,重在新的发现,以图证史。在研究体例和方法上,利用图像学、符号学等理论和方法,阐释丝绸之路艺术的价值意蕴;引入“知识考古学”“阐释学”“东方学”等新的理论和方法,重新解读丝绸之路艺术相互交流与影响的现象。
此外,文学院还对“丝路审美文化”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提出了“丝路审美文化整体观”,并将其作为“多元系统”来把握和阐发;提出了“审美文化生产力”观念,并将丝路审美文化及其中外互通作为生产力要素来把握;提出了“物质、活态审美文化”等新范畴,并将其作为丝路审美文化中外互通的基础来把握。该研究为“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文化相通、民心相通、人文化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具体的佐证和发展思路,对于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服务决策的借鉴意义。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结合自身的研究特色,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边疆治理理论进行了探讨,如提出了“通道地带理论”。该研究从中国四大生态文化区域(高纬度生态文化区、高海拔生态文化区、低海拔生态文化区、沙漠戈壁绿洲生态文化区)出发,对长城地带、丝绸之路、藏彝走廊三个通道子地带进行了研究。三个通道子地带连成一体,构成内连中国的四大生态文化区域、外接中国周边国家的通道地带。该理论指出,中国边疆治理的中心,不仅在中国现在的中心地带,也不仅在中国现在的边疆地带,而是在中国经过时空发展的通道地带。从横向角度来说,通道地带连接中国四大生态文化区;从纵向视野来说,中国祖先在通道地带起源、发展并向四周拓展并形成中国边疆;从中国中心与边疆的相互关系来说,通道地带是中国边疆同中心聚合与离心力量相互博弈的纽带。当今天中国边疆面临诸多问题时,通道地带对内的吸引和凝聚作用、对外的桥梁作用、对边疆具体问题的源头和症结作用不容忽视。
兰州大学药学院聚焦中药与天然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以期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中医药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最佳载体,有利于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药学院以研究西北丰富的中药和民族药资源为特色,以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研究型、国际化药学院为目标。药学院始终围绕我国西北中医药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优化学科科技资源的配置,针对中药产业链关键环节中的科学问题,利用地域特色中药和药用植物资源,以中药和药用植物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为切入点,发挥学科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方面的优势,实现学科建设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近年来,药学院在中药和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中药与天然药物质量控制及产品开发,天然药物先导发现、多样性合成及活性评价,西北区域医药产业经济发展政策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17年10月,药学院成立了“一带一路”天然药物与医药产业研究中心。该中心依据药学学科特色,发挥区位和地缘优势,瞄准国际药学领域的发展前沿,以研发防治西北高发疾病的创新药物为主要目标,聚焦西北中药和民族药、“一带一路”天然药用植物这一区域特色资源,“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建设集“药用植物资源普查、中药开发、药用植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成药性评价”为一体化的特色鲜明的药物发现和筛选平台。同时,中心将按照开放合作、服务产业、传播文化的思路,立足甘肃,面向西北,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以中医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抓手,开展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标准化;探索中药材产业在西北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措施,探索“一带一路”医药科技文化合作交流和人才培养机制、模式;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药事管理政策法规体系为主线,开展医药产业国际合作战略研究,探索医药产业国际合作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和新内容。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分别从石窟艺术专题研究、石窟艺术与社会历史研究、佛教洞窟与寺院仪轨的综合研究、洞窟个案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区域图像的普查与研究五个方面,对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启动了“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项目。在研究内容方面,该研究把石窟研究置于整个古代丝绸之路艺术发展史乃至人类艺术发展的链条中进行考察,使丝绸之路石窟艺术研究趋向完整;在研究理论方面,该研究是对最新敦煌石窟艺术研究方法的一次集中阐释和运用,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了丝绸之路佛教艺术。该研究汇集了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近年最新的研究成果,抛弃了原来孤立的石窟寺个案研究,力图以开放的广阔的全球研究视野,以丝绸之路为线索,重新审视西到敦煌,东到天水的石窟寺遗址,探索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的千年变迁,重塑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再次呈现丝绸之路对多元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贡献,得到了学界的一致好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