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量迪 叶初江 龚宁
2006年9月5日,“国泰”牌榨菜成为万众嘱目的焦点:这天,余姚国泰实业有限公司童事长陈国泰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台上,高高举起“中国名牌”的金字招牌……
这位被誉为“榨菜王”的余姚汉子开心地笑了:10年努力,终成正果。
对防腐剂说不
“长期困扰榨菜业质量:问题的就是防腐剂,创品牌,就不能用这个东西。”1996年,余姚国泰实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陈国泰终于拥有了一家生产榨菜等酱腌菜的公司。创业伊始,他就立志用心做事、诚心办厂。
当时,酱腌菜行业大多采用高盐工艺,并使用防腐剂。这虽然迎合了大部分消费者的传统口味,也有助于产品的保鲜,但对人们身体健康不利。为此,“国泰”开始苦苦地寻求起突围之策。
有一天,陈国泰在与朋友聊天时说起,广泛应用于啤酒、火腿肠等食品行业的巴氏杀菌技术,在一定温度下既能杀灭微生物,又能保持食品原有的风味。“把这个技术移植到榨菜行业,防腐剂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朋友的一句话点醒了陈国泰。国泰公司在业内率先采用低盐工艺和巴氏杀菌工艺,开创了榨菜加工不用防腐剂的先例。
1999年8月,国泰公司第一批采用巴氏杀菌技术生产的小包装榨菜“出炉”。然而,这批榨菜没让国泰员工高兴起来:虽然新产的榨菜咸淡适中,口感不错,但巴氏杀菌设备却把鲜亮挺括的外包装弄得皱巴巴。
更让他们揪心的是,勉强购买了这批榨菜的广东客商,不久就要求退货:拆箱后,一半以上的榨菜因变质而出现包装袋爆裂现象。紧接着,发往其他地方的货也出现类似情况。
“一个接一个的坏消息,让大伙儿感觉天要塌下来一样。”国泰公司一位老员工回忆说,那段时间,陈国泰与职工们一起,天天茶饭不思地蹲在生产车间查找问题的原因:为什么同批次生产的小包装榨菜,有的合格,有的不合格?
无数次试验之后,一个土办法揭开了谜底。那次,陈国泰让员工在榨菜投入封闭的巴氏杀菌设备前,标出每包的号码,结果发现,投入的100包榨菜,出来时只有三分之二,其中一些两包或几包粘在一块,杀菌不足,而没有出来的那些则由于在设备里待的时间过长“煮烂”了。
据此,专家诊断说,国泰公司用的是生产火腿肠的巴氏杀菌设备,火腿肠是圆棒,进出设备顺畅,而榨菜是扇平袋,所以出了问题。
症结找到了,问题迎刃而解。1999年底,改进后的巴氏杀菌设备“吐出”第一批完全符合要求的小包装榨菜。
是“金子”总会发光
看若“国泰”的低盐小包装榨菜走俏,同行纷纷效仿,各种品牌的低盐小包装榨菜很快涌入市场,每箱(100包)批发价要比国泰产品便宜1.5元,“国泰”的经销商开始流失。
“为打开销路,我们开出的价格已接近成本。”陈国泰说,腌制后的榨菜加工成小包装榨菜,必须经过“抽淡”工序,才能降低盐分,而“抽淡”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微生物。当时,除了“国泰”采用巴氏杀菌技术外,几乎所有厂家仍在低盐榨菜中加防腐剂。
刚有点缓过劲来的“国泰”,再一次被防腐剂的阴影笼罩。有人算了一笔账,采用巴氏杀菌技术的两年内,“国泰”直接亏损200多万元,间接亏损500万元。亲朋好友觉得陈国泰太傻,连一些同行也劝他不妨适量使用防腐剂。
但陈国泰没有心动,他清楚,防腐剂放少了,榨菜会很快变质;放多了,又会超出国家标准。在现有条件下,只有巴氏杀菌技术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自己走的路没错。
陈国泰的判断不久就得到了验证。
2003年4月,一条消息震惊整个余姚榨菜业:因防腐剂超标,当地一些企业的榨菜被国家监管部门列入“黑名单”,并责令下柜禁销。这次曝光,让爱吃榨菜的人改吃其他酱菜,余姚榨菜业步入艰难岁月。
但这场“防腐剂风波”却成就了“国泰”。经国家权威部门多次检测,国泰公司生产的“国泰”牌榨菜,不仅没有测出任何防腐剂,各项指标也完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消息传开,外表皱巴巴的“国泰”榨菜,立即成了抢手货,全国各地的订单雪片般飞来。
那年,国泰公司扭亏为盈,开始高速成长。余姚榨菜协会会长章苗康说:“这场风波不仅让人们发现了‘国泰’这粒闪光的‘金子’,也在榨菜行业竖起了一面拒绝使用防腐剂的‘旗帜‘。”
酱腌菜也要技术创新
在人们印象中,茜腌菜行业生产工艺简单,没什么新东西。但陈国泰认为,想做好酱腌菜,也要不断创新。2003年,“国泰”设立研发中心和实验室,成立榨菜研究所,并开始与浙江万里学院技术合作。(www.xing528.com)
依靠技术创新,“国泰”已开发出三大系列20余个品种,在外观包装、辅料配方、材料选用、工艺流程等方面进步显著。针对各地口味喜好不同,“国泰”还专门成立攻关小组,研制出适合国内外地方风味的配方10余个。
“经营企业需要两面镜子,一面是望远镜,放眼长远做品牌;另一面是显微镜,从点点滴滴抓产品质量。”这是陈国泰常说的一句话。
在“国泰”1500平方米的新建标准化车间,有3条大型高温杀菌流水线,69台国内先进的真空包装机,并配置了全套系列产品检测和监控设施,实行跟班化检测监控。不仅设备是国内同行中最齐全的,“国泰”还专门聘请一位教授亲把品质关,不让次品溜出厂。
同时,“国泰“严格按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结合老厂区全面改造,把生产区和生活区完全分开,原料车间、半成品加工车间、拌料区和成品区独立运作,对人员、材料出入严格执行清洗、消毒程序。
为确保从原材料选用到成品验收出厂,完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国泰”从2002年起,在杭州湾滨海带建立科技示范园1000多亩,按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和绿色食品的条件要求管理。基地作物从种植到收割全过程监控,以无害化处理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和无机矿质肥料为主,生物菌肥、氨基酸叶面肥作必要补充,采用防护杀虫设备,让农产品百分之百安全。在辅料采购中,“国泰”也有规范的采购程序,要求供应商提供企业“三证”及产品检验报告,并签订责任书。
结合榨菜加工企业实际,“国泰”在生产中强化“5S”现场管理,对各车间、班组实行质量、卫生、产值定期或不定期量化考核和抽检制度,对抽检不合格项目加以整顿,将考核结果与经济收入挂钩。考虑到农产品加工行业季节性较强,年底年初职工流动性大,新老职工更换频繁等因素,“国泰”从新工人一进厂,就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厂纪厂规、操作规程等岗前培训。
“康师傅”最满意的供货商
1999年11月。有着方便面代名词的“康师傅”,向国泰公司伸出了“橄榄枝”。
“康师傅”为什么看上了“国泰”?这背后还有段小故事:1999年初,深圳航空公司负责人正为航空食品花样少而犯愁时,看到了“国泰”网站的主页,随即力邀“国泰”,让小小榨菜包进了深航的空中餐盒。接着,东方航空、南方航空等20余条民航专线也闻风而动,更多的“国泰”榨菜飞上了“蓝天”。
一次,“康师傅”集团的负责人在飞机上吃了“国泰”榨菜后,萌发了把小包装榨菜装进碗面的想法。那以后,人们打开“康师傅”牛肉碗面,便会看到一小包国泰牌榨菜。
如果说,这次合作尚属尝试,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两家变成了“铁杆伙伴”。
当年年三十前两天,陈国泰突然接到“康师傅”驻杭州办事处的求援电话:过年之前急需提供20万包小包装榨菜。放下电话后,陈国泰来到空荡荡的车间,一下子愣住了:真是忙糊涂了,现在离过年已不到两天,工人们早就放假回家。他一边责怪自己不该接下这笔生意,一边决定出3倍的工资,召集所有能返回的员工回来加班。
第二天下午,当20万包小包装榨菜终于装上了车时,大伙才发现忘了通知司机回厂,再找,来不及了。已多年未开货车的陈国泰亲自披挂上阵,将这批“急货”准时送抵杭城。当晚返回时,全村的男女老少早已吃完了年夜饭,开始燃响辞旧的鞭炮……
“国泰”的诚信“征服”了“康师傅”。此后,“康师傅”在全国的十几个生产基地都成了“国泰”的客户,第二年,采购量就由2000万包迅速上升至1亿包。“康师傅”的行动带来连锁反应,“统一”、“华龙”、“日清”、“中旺”、“白象”等国内有名气的方便面企业紧随其后,如今都成了“国泰”的“座上客”。
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造就了“国泰”在国内的卖方市场,甚至有客户带着大量止现金到公司排队等货。但陈国泰有更宽的视野,那就是国际市场。
2003年至今,“国泰”的产品销往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600万美元,在卫生壁垒森严的欧美市场闯出了一条新路。
保菜农就是保自己“品牌”
余姚有“中国榨菜之乡”的美称。在这里,榨菜年栽培面积10万亩以上,菜农超过15万人,年产量近5亿公斤,占了全国产量的一半。
2006年,余姚榨菜大丰收。收割前,菜农们脸带喜色,掰着手指算计各自的收成;收割时,菜农们却满面愁容:江西、四川等地榨菜大量积压,价格大跌,每500克卖不到0.2元。“照这个菜价,怕是连收割榨菜的工钱都不够。”谈起当时的情景,一位余姚菜农说。
“菜农的担忧不是空穴来风。”章苗康说,以前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在外地榨菜的冲击下,余姚榨菜价格集体“跳水”,菜农损失惨重,种植积极性也严重挫伤。
不能伤了菜农的心。“国泰”第一个站出来宣布:在确保公司科技示范园1000多亩榨菜的基础上,以高于全国平均收购价1倍的“高价”向当地菜农收购5000万吨。
有人当场算了笔账,这个举动将给“国泰”增加120多万元生产成本。
“余姚成为国内最大的榨菜生产基地,靠的是‘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这个模式要求一环紧扣一环,菜农与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必须相互依存。没有菜农作后盾,也就没有包括,国泰’在内的余姚榨菜业的辉煌。”事后,陈国泰这样解释,“保护菜农利益,就是保护了企业自己的品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