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食品炒出大品牌,恒康的成功之道

小食品炒出大品牌,恒康的成功之道

更新时间:2025-01-0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恒康最初也想走这条路,与上海食品研究所签了合同,授权“恒康”在产品包装袋上打“上海食品研究所监制”字样。1996年9月,恒康推出了第一代小包装炒货食品。“恒康”正是靠着让传统产品走向时尚这个特色,“炒”出了自己的品牌。“恒康”让炒货发生了4个改变:改变“卖相”。1996年,“恒康”改进传统生产工艺,增加筛选、清洗两道工序,推出小包装系列炒货食品。

■李国民

瓜子、松子、开心果、山核桃——这些不起眼的小食品,居然炒出了一个大品牌。2006年10月,“恒康”成为宁波第一个“农”字号中国驰名商标。打造这个商标,宁波恒康食品有限公司用了10年。

宁波炒货,不打上海牌

起初,“恒康”做炒货原料生意,从北方进货,卖到宁波、杭州等地。

1994年,“恒康”总经理宋佰春到安徽一客户单位做客。当时,这家企业的品牌在国内相当响。但宋佰春发现他们的生产设备、销售理念都不怎么先进,甚至还有点落后,便和几个同小议论:这样的企业也能在全国打响品牌,我们为什么不试一下呢?

回来后,创牌的念头变成了行动,“恒康”商标当年注册。第二年,恒康投资600万元建生产车间,购置了在那时还很先进的不锈钢生产设备。

不少人担心:做炒货,这个投入太大,可能收不回成本。连外地的一些同行也说,恒康走的是一着险棋,不出两年就会撑不下去。可宋佰春不以为然:“要做就要做好、做大,要自己逼自己。”

这个决定给了“恒康”高起点。险棋变好棋。仅仅两年,恒康就收回了全部投资。

那年代,消费者都迷信上海货,各地炒货企业也都爱打上海的牌子。恒康最初也想走这条路,与上海食品研究所签了合同,授权“恒康”在产品包装袋上打“上海食品研究所监制”字样。

但就在宾馆住着等包装袋印刷的日子里,宋佰春犹豫了:宁波的杉杉、雅戈尔没“傍”上海,照样畅销,我们为什么非打上海的牌子?再说,这样也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结果,宋佰春决定支付上海食品研究所2万元违约金,走自己的路。

1996年9月,恒康推出了第一代小包装炒货食品。

4个改变引领时尚

一个产品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继而打响品牌,特色不可少。“恒康”正是靠着让传统产品走向时尚这个特色,“炒”出了自己的品牌。

炒货没多少科技含量,但作为休闲食品,必须迎合消费潮流。“恒康”让炒货发生了4个改变:

改变“卖相”。1996年,“恒康”改进传统生产工艺,增加筛选、清洗两道工序,推出小包装系列炒货食品。就像一个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沐浴、更衣、化妆后,有了一副好的“卖相“。这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浙江,是开创先河的举动。从此,一口锅、一把铲的街头炒货形象,被精美的袋装食品取代,成了商场超市的“座上客”。

改变“吃相”。炒货常摆在酒吧、茶馆等社交场合,如果吃起来觥牙咧嘴,有失体面。“恒康”看到了这一点,及时推出开心果、开口松子、手剥核桃、手剥西瓜子等产品,使坚果类炒货吃起来既简便又优雅。

改变功能。除了居家旅游、休闲消遣,炒货还能派什么用?“恒康”给了它一个新的功能:礼品。他们率先开发出不同组合、不同价位的炒货礼品装,作为亲朋好友礼尚往来的载体。逢年过节,数以十万计的恒康礼品箱插上翅膀,飞往全国各地。

改变口味。打入国际市场,就要对老外的胃口。美国人、德国人崇尚营养健康,“恒康”给他们准备了无添加剂的佐酒青豆;日本人、韩国人爱吃补脑食品,“恒康”为他们提供了核桃仁。“恒康”开发的浓香加甜香瓜子,则是马来西亚人的抢手货。

有品质,才有品牌

在“恒康”,有15位品尝员,对每个批次的产品,他们都要按技术部门制定的感观指标,从口味、开口、色泽、松脆度等方面加以品评。

感观指标如何,既取决于生产过程,也取决于所用原料。“恒康”的原料选择很讲究。在西北地区,他们建成了8万亩的瓜子基地;在浙江、云南等地,他们建立了近2万亩的核桃、桃仁基地。部分原料还从美国、巴西等地直接采购。榛子、泰国红花生米等虽然利润高,但他们主动放弃不做,原因就是这些东西质量控制有难度。

谈到质量管理,有两件事让“恒康”员工和供应商印象深刻。

2001年末,正值炒货销售旺季,很多经销商排队等着要货。一批总量为7吨的甘草瓜子在入库时,被检出表面光泽度不够。这对食用没有丝毫影响,而且已有两个经销商等若想要拉走。但宋佰春态度坚决:有瑕疵就不能打“恒康”品牌销售。结果,这批每吨14000元的甘草瓜子被折价1OOO0元处理给了当地一个小炒货厂。(www.xing528.com)

产品有瑕疵不行,包装袋有瑕疵也不行。2003年10月,500箱珍品山核桃在出厂时被卡了下来,只因为包装袋上的撕裂口没达到标准长度。很多人不以为然,可质检员认为,撕裂口短会给消费者拆包带来不便,同样影响“恒康”品睥,必须全部返工。

拆包返工,“恒康”损失了8200元。这还不算完,根据进货记录和生产流向,检验部门追查发现,不合格包装袋尚有库存12万。“恒康”处罚了包装袋供货商,并当着他们的面,把没些库存全部销毁。

营销的诀窍:“诚”和“义”

1997年,“恒康”打入北京市场,两年后,又盯上了上海。他们知道,任何一个产品想在全国叫响,首先要在上海叫响。

当时,“阿明”、“正林”、“台丰”三个品牌占据着上海绝大部分市场,其他品牌份额很少。在上海嘉得利超市,“恒康”的销售员希望超市能把他们的产品摆上货架。没想到超市主管不屑一顾,让“恒康”销售员下不了台。

不过,他们没有放弃,而是灵机一动,买下了放在嘉得利超市货架上的所有7个炒货品牌样品,一一拆开请现场人员比较、评估。凭借饱满的颗粒、醇香的口味、相对低的价格,“恒康”炒货在综合评估中排在了第二位。那位主管口服心服。就这样,“恒康”打入了上海市场。

开拓市场,和品质同样重要的是“诚”和“义”。“恒康”素来以诚待人、讲究信誉,无论是书面合同还是口头约定,都认真对待,言出必行。“恒康”在与经销商相处中,有个原则:利益共享,风险独担。

让谁独担呢?当然是“恒康”自己。受气候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很大,炒货生产成本变幻不定。但“恒康”始终坚持,原料上涨时经销商库存的“恒康”炒货不涨价;原料下跌时,给经销商补贴,不让他们吃亏。这一招,使全国各地的经销商都爱跟“恒康”做生意。

在宋柏春看来,交情和义气也是经商生财的资本。在商业上,如果缺了交情和义气,就犹如满盘的围棋子缺了一口气,摆得再多也是死的。

1996年,跟恒康长期有业务往来的内蒙否一家公司资金周转困难,经营步履维艰。

“恒康”主动借给他们50万元,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这家公司的老总一直对“恒康”心怀感激,现在已成了“恒康”在内蒙古最大的生意伙伴。

“诚”和“义”还为“恒康”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多年来,恒康的原料供应方基本都是老面孔,每年,他们把成百上千吨原料从西北托运过来,自己只在家里坐等汇款。而“恒康”要货,也只需一个电话,要多少给多少,啥时要啥时给。

在转移中寻求突破

从最初的四五个炒货品种,到现在的近40个品种;从年销售额3000万元,到现在的2亿多元。10年间,“恒康”的扩张一直伴随着营销的突破。

2001年,“恒康”推出第二代新包装,成功开发手剥小核桃,热销市场;外销班子搭建,出口贸易站上新起点,销售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2002年,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升级换版,“恒康”产品进入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零售巨头在中国内地的连锁店。

2004年,“恒康”第三代新包装面世,产品品种增加到37个,规格近200种,年销售额突破0亿元大关,其中礼品箱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

市场营销的一次次突破,背后是“恒康”的三次战略转变。

第一次是“营销渠道由流通向终端”转移。早期,“恒康”把目光投向资金周转快的专业批发市场,借助经销商的力量,重点发展江苏、浙江、湖南等炒货消费成熟地区。

1999年,“恒康”开始以北京、上海、广东、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为制高点,逐步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直接掌握的终端近8000个。

第二次是“区域市场向战略市场”的转移。2002年起,针对区域间隔大、战线长、资源分散、营销效益低的情况,“恒康”主动撤出没有起色的市场,集中资源培育重点市场。省内的宁波、杭州、温州、台州,省外的北京、上海、江苏等市场有了明显的上升势头。

第三次是“由量的销售向有质量的销售”转移。2004年,由于终端营销费用急剧膨胀,“恒康”开始强化单品单店的费用核算,对市场精耕细作,既要求销量,更要求销售质量,有效地控制了营销成本,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

如今的“恒康”可谓左右逢源:内销,产品覆盖22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个专业批发市场,主要城市的大型超市、卖场都有恒康产品。每年,有数千万元的“恒康”系列食品进入“家乐福”、“沃尔玛”、“欧尚”、“好又多”等9家零售巨头旗下的连锁店。外销,“恒康”商标在美国、瑞士、日本、韩国等68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产品已打入美国、俄罗斯、欧盟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A类大卖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