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通农产品市场遨游国际市场

海通农产品市场遨游国际市场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交会”进不了,陈龙海另辟蹊径:在几个大城市设办事处,扩大“海通”农副产品的品牌影响,联络感情,借其他公司的渠道逐步做大。“海通”拿到自营出口权,等于在慈溪农民和国际市场间架起了一座桥。2004年,海通集团尝试推出“加盟农场”模式,给加盟的种植户发放工资补贴,帮他们安排种植计划,并收购所产全部农产品。但海通集团加盟农场种植的数千亩毛豆却不愁销路。

海通农产品市场遨游国际市场

■俞永均 张兴涛

“这箱橘子罐头是什么时候加工的?当时的空气湿度如何?”

“这些毛豆从种下到采摘一共施过几次肥?用了哪些农药?”

2006年7月,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刚实施不久,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迎来了一位日本客商。他考察厂房、生产车间,抽查冷库里的果蔬罐头和加工车间的脱水蔬菜,并不时抛出一个个棘手问题。

在旁的海通集团董事长陈龙海不仅——作答,而且微笑地告诉他:“我们已经建立起农药管理追溯系统(TBS),国外消费者只要在专门的网页上输入产品上的号码,就可查到这个产品的全部生长、生产过程。”

“挑剔”的日本客商竖起了大拇指,就冲这一点,他在离开前与海通集团签下了一笔大订单。

应对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海通集团为何底气十足?陈龙海自信的笑容背后,有一个传奇故事。

架起通向国际市场的桥

1985年,为解决当地农产品销售难题,慈溪市供销社与日本东京丸一株式会社合作,以补偿贸易的形式,创办了慈溪第一家农产品外贸加工企业——慈溪冷冻厂(海通食品集团前身)。

次年,时任慈溪冷冻厂副厂长的陈龙海,被任命为厂长兼党支部书记。当时全厂固定资产不足100万元,职工却有40多名,实际投资为零,几乎靠借款过日子。

产品出口是让企业摆脱困境的一条路。

1986年春,陈龙海带人去广交会。可到了会场外,人家不让进,因为小厂没有农副产品出口指标。

陈龙海赌气返回,心一横,去日本考察。在日本,他看到超市零卖的农副产品花式、品种多,保鲜质量也非常好,可价格昂贵,比国内高出好几倍。

“我当时就想,这里面有巨大的商机。日本超市里的农副产品价格这么高,是我们发展果蔬加工和出口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的东西好,在日本市场就能打开销路……”

从日本回来后,陈龙海理清经营发展思路:“探索农业产业化道路,延长农业产业链,以龙头企业引导组织基地生产和农户经营,最终实现自我超越,把企业做大做强。”

“广交会”进不了,陈龙海另辟蹊径:在几个大城市设办事处,扩大“海通”农副产品的品牌影响,联络感情,借其他公司的渠道逐步做大。

羽翼渐丰后,他想到了“草船借箭”:

按当时的规定,只有外资企业和专业外贸公司可从事自营出口,其他企业只能委托专业外贸公司代理出口。1989年,“海通”成立中外合资宁波大通食品有限公司,有了自营出口权。更重要的是,公司得以借此培养自己的外贸人才。

“海通”拿到自营出口权,等于在慈溪农民和国际市场间架起了一座桥。

陈龙海说:“农业产业链很长,从农民种植到下订单出口,中间有许多环节。由于信息反馈不畅,农民往往盲目种植,农产品销售困难问题也随之出现。有了自营出口权,我们直接面向国际市场,信息灵了,可以更好地服务和指导农民。”农民自己的公司2006年7月27日,余姚泅门镇相公潭村、夹塘村的十多位农民,乘坐海通食品集团专车,到慈溪胜山、观城等地参观草莓种植基地。在现场,“海通”的农技人员向他们详细介绍草莓种植知识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提高农民素质,让农民科学致富,是海通集团追求的目标。

陈龙海在农村待过很长时间,和农民兄弟有深厚的感情。1997年发生的一件事对他触动很大:那年柑橘大丰收,卖不掉,只好忍痛倒进山沟。

“把农民有计划地组织起来,让他们根据生产需要,合理地种植,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作为一个农产品加工企业负责人,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2004年,海通集团尝试推出“加盟农场”模式,给加盟的种植户发放工资补贴,帮他们安排种植计划,并收购所产全部农产品。收购价一次敲定,不管行情如何都不改变。

2007年夏天,福建、浙江萧山等地毛豆大丰收,集中上市后,价格最低时,从每500克1元跌到0.35元。但海通集团加盟农场种植的数千亩毛豆却不愁销路。

慈溪桥头镇涌森农场主郑涌森乐呵呵地说:“市场上每500克0.5元的毛豆,我们却能按1元的合同价被收购。海通‘加盟农场’,成了我们菜农的保护伞。”这个夏天,“海通“向种植户定价收购毛豆3000余吨,多花了近300万元。

海通集团每年还向周边地区收购大量丰香、宝交等草莓品利种,用来生产速冻、浓缩产品,让春季后期的大棚草莓有了销路。

过去,后期大棚草莓很难卖,种植户只能眼睁睁看着它们烂在地里。“海通”的定向收购,使农民每亩增收600元,促进了周边地区大棚草莓的种植。

现在,海通集团种植基地分为自有农场、加盟农场和订单基地,总面积8.5万余亩,每年收购各类农产品20多万吨,带动了5万多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海通’是农民自己的公司,和农民血肉相连,唇齿相依。”陈龙海自豪地说,“农民受益了,公司也受益;农民损失了,公司也损失。”

跨越绿色“门槛

2006年以来,“海通”基地巡查小组7个人每天穿行在8万余亩农场里,详细记录每种农作物所用农药、浓度比例和施放间隔时间。

组长王巍说,这是为应对日本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

“入世”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凭借科技、管理、环保优势,纷纷设置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

2006年5月29日起,日本政府实施《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对734种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设定1万多个最大允许残留标准,对尚不能确定具体“暂定标准”的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规定“一律标准”,即输日食品中残留物含量超过每公斤0.01毫克将被禁止进口或流通。

中国向日本出口农产品的技术“门槛”大大提高。

慈溪每年有价值4000多万美元的8万吨农产品输往日本,其中海通集团占“半壁江山“。

2005年底,“海通”成立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应对小组,提出应对措施,如编制农药推荐和使用手册、规定新农药使用申请程序等。

在种植管理上,“海通”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化”的管理模式,种子提供、农药采购统一管理,加工出口统一标准。(www.xing528.com)

为确保可溯源,每家每户都建立种植日历和管理日志,所有和种植有关的信息全都记录在案,包括播种日期、除草、打药品种、时间、施什么肥、怎么浇水等。

“海通”中心实验室配备多种世界上最先进的检测仪器,所有基地的农产品采收前必须经技术人员检测。违规使用农药或农残比例超标,将被取消加盟农场或订单基地资格。仅去年一年,就用掉300多万元检测费。

在绿色壁垒高筑的国际农产品贸易中,质量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含量的竞争。技术创新至关重要。

海通集团与江南大学合作成立食品制造新技术联合研究所,与杭州商学院建立技术依托关系,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使“产学研”有效结合。

2003年12月26日,“海通”经人事部批准,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06年6月,海通集团与江南大学联合研究的杨梅加工科技成果报告,发表于美国化学协会主办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AFC(农业与食品化学杂志)上。在这本全球应用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方面总引用数排名第一的杂志上亮相,标志着“海通”杨梅加工技术研究达到国际顶级水平。

现在,海通集团已通过ISO9002认证和速冻蔬菜HACCP认证。后者作为世界公认的食品企业安全生产预防性质量控制规程,将让“海通”的速冻蔬菜畅行无阻地进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

凭借过硬的质量和品牌优势,海通集团冲破层层贸易壁垒,在全球农产品领域杀出了一条“血路”。

2006年,海通集团实现出口额超过3700万美元,其中六成以上销往日本,继续保持平稳增长。

打造国际战车

2003年1月23日,万众瞩目下,陈龙海敲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开市钟,电子屏幕上闪出“600537海通集团”的字样。海通集团在国际化征程中又迈出关键一步。

2000年,海通集团股份制改造时,员工内部曾有过争议和疑虑。为此,公司设置改制意见箱,在员工中展开了体制创新的大讨论。

讨论带来了三个共识:

改制能促进企业迅速形成规模经济,与强大的竞争对手相抗衡;

市场竞争遵循“快鱼吃慢鱼”的规律,先一步则胜百步,改制宜快不宜慢;企业落后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发展需要,只有居安思危,企业才有出路。在股份制改革中,海通集团人性化操作,妥善解决了工龄等敏感问题。比如,对15年以上工龄的职工,如果没有合适岗位,就聘请他们为海通集团的荣誉职工;对营销等一些机动性较强的岗位人员,分配一定干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海通集团上市当天,开盘价12元,收盘价13元,较发行价上涨117%,被股民一致看好。

“登陆”资本市场,“海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2004年3月31日,“海通”与德国最大的投资机构之一——DEG(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喜结跨国姻缘。后者耗资6059万元,以每股3.688元从当时海通集团第一大股东恒通物产公司手中买入海通集团股份1643万股,成为公司第三大股东。

资料显示,德国DEG公司注册资本7.5亿欧元,唯一股东为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引人注目的是,前联邦德国总统Walter Scheel担任DEG公司名誉董事长。

DEG入股,为海通集团带来了先进的国际现金管理运行机制,也带来了开拓欧洲市场的客户资源通道。

陈龙海说,DEG入股之前,日本市场占公司出口总额的比例一度接近90%,近年来开始有所下降,而欧洲市场比例却不断上升,目前占比已超过10%。这与公司战略股东DEG的支持密不可分。

2005年11月,海通集团以全体股东97.22%、流通股东77.71%赞成率通过了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成为宁波地区第一家完成股改主板上市公司。“海通”自此步入全流通时代。

有人测算过,当初德国DEG公司投入的6000多万元,以今年8月1日海通集团收盘价7.05元计算,现已增值到1.4亿元,年均收益率超过30%。

逐鹿国内市场

人民币持续升值、国际贸易壁垒不断出现的局面下,原先主要从事出口贸易的海通集团,正不遗余力地拓展国内市场。

2003年,海通集团在上海繁华市区以1000余万元买下写字楼,筹建上海营销总部。

陈龙海说,营销总部搬到上海,是为借助大都市的信息、人才、融资等平台,发挥资本优势,对接国际市场,集聚人才资源,并以大上海为切入口,让产品辐射“长三角”地区。

2004年,海通集团投资5000万元,在上海松江兴建占地89亩的生产基地。这是公司继2000年、2003年分别兴建慈溪海逋科技生产园区、余姚生产园区后,在省外建立的第一个生产园区。

陈龙海强调,这三大园区侧重点不同,慈溪、余姚厂区利用原料等资源优势,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上海松江厂区发挥市场信息和人才技术优势,以中高档食品制造为主。

随着“一中心(上海营销总部)三园区”框架的搭建,海通集团争抢国内市场份额的雄心初见端倪。

2004年以来,“海通”针对国内市场,成功开发了1000毫升、500毫升HDPE仿利乐包装产品,以及2000毫升镀铝袋百分百杨梅汁,250毫升玻璃瓶装的杨梅清汁、浓缩汁等新产品。

去年,这些产品销售额2000万元,创利225万元。今年,“海逋”产品成功打进“百胜餐饮,摆上了“肯德基”餐桌,国内销售额有望达到5000万元。

身为浙江省果蔬行业协会会长,陈龙海对国内农产品市场见解独到:目前,全球人均年消费蔬菜102公斤,而中国是431公斤。面对国内农产品市场这块诱人的“蛋糕”,哪个农产品企业都会垂涎欲滴!

杭州湾跨海大桥2008年通车后,三足鼎立的“海通”三大生产园区将遥相呼应,发挥长三角2小时经济圈优势,更加快速有效地调配各类资源。

自1985年以来,“海通”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经营哲学矢志不渝,终于厚积薄发,一举成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跻身全国食品制造企业500强,并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农产品市场游刃有余”

2006年,海通集团“卡依之”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卡依之”品牌被授予中国名牌

人们相信,在中国农业产业化新一轮浪潮中,植根“三农”沃土的海通集团将演绎更加精彩的品牌传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