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贝发演绎新传奇《王者归来》

贝发演绎新传奇《王者归来》

时间:2023-05-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凭着一年20亿支的销量,贝发已经跻身全球制笔业前三甲。而今,“民族制造、国际品牌”的贝发,将搭乘“奥运专列”回归,演绎一个“王者归来”的新传奇。这张订单,贝发结结实实地“吃”了小半年,小作坊缓过劲儿来了。一份来自中东的紧急传真放在邱智铭办公桌上,贝发一批出口的四色笔被发现存在严重质量缺陷。事不宜迟,邱智铭迅速订了机票飞赴中东。

贝发演绎新传奇《王者归来》

2006年4月的一天,走在春寒料峭的北京街头,邱智铭满面春风:他掌舵的宁波贝发集团刚刚与北京奥组委签下协议,成为2008奥运会的全球文具独家供应商

从一家摇摇欲坠的家庭作坊,到声名显赫的“中国笔王”,贝发仅用了十余年时间。凭着一年20亿支的销量,贝发已经跻身全球制笔业前三甲。

但过去,贝发太专注于国际市场,而忽视了国内市场,以至于在2005年因“超女事件”而进入公众视野时,许多人还不知贝发为何方神圣。而今,“民族制造、国际品牌”的贝发,将搭乘“奥运专列”回归,演绎一个“王者归来”的新传奇。

第一张订单

1993年春节北仑小港,在一次气氛凝重的家庭会议后,36岁的邱智铭从父亲手中接过一个小工厂,带着家族的期望和重托,开始了创业

这家濒临倒闭的小工厂,就是贝发集团的前身。上世纪90年代初的宁波,这样的家庭作坊比比皆是,子承父业的故事,也没有太多新意。邱智铭年近不惑,临危受命,他要面对一条荆棘丛生的路。

要生存,就得找米下锅,邱智铭踌躇满志地上路了。背着一袋精挑细选的样品,他加入了南来北往的“供销员”大军

“我跑了半个中国,结果发现,产品要进百货公司并不难,他们都要货,但是都不给钱,到第二个月,他们继续要货,继续不给钱。”一个多月的风餐露宿,换来的不只是一次次闭门羹,还让邱智铭看到了一个令人生畏的三角债陷阱。

国内市场做不了,索性做国际市场。这时的邱智铭,作出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他拎着一个装样品的木箱,只身前往广交会。

图注:邱智铭(左三)向国外客商推介贝发产品。

广交会,几乎是当时中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唯一窗口,而对于贝发这样的小企业,它只意味着一个高不可攀的窗口。邱智铭能得到的,只是一张临时参观证。

在正规参展企业不太友善的眼光中,邱智铭小心翼翼地站在远处,观察有哪些客商在询问笔的行情。然后,他退守在楼梯口,等那些客商出来时,给他们看他木箱里的笔。

广交会上的笔类制品,多得让人挑花眼,谁会对一个“流动小贩”感兴趣呢?一个星期过去了,几乎没人正眼看过邱智铭木箱里的“宝贝”,但是他不屈不挠地递上名片,还向客商索要名片。

笫11天,已经心力交瘁的邱智铭看到了奇迹。一位中东客户主动和他打招呼,约他晚上到房间谈生意。这一刻的邱智铭,简直受宠若惊。也就是在这天晚上,邱智铭拿到了第一张订单,2万美元的“大订单”!尽管价格被砍得血淋淋,却让贝发迈出了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步。

这张订单,贝发结结实实地“吃”了小半年,小作坊缓过劲儿来了。更重要的是,邱智铭有了一点小小的自信。这年秋天,他拎着木箱,再次出现在广交会。依然是被轰来轰去的“流动摊贩”,依然是在楼梯口的寂寞守候。不同的是,这次邱智铭拿到了20多万美元的订单,这是要用卜来个集装箱才装得下的产品!

有了这批订单,邱智铭在1994年初,创立了宁波贝发文具制造有限公司。与当地同行不同,贝发似乎并不安心于制造产品,它最大的本事是有源源不断的国外订单,这些订单光靠贝发自己的生产线,根本来不及做。

邱智铭没有急于扩大生产规模,他要整合周边的制造资源,“工贸结合”若做。这在当时很容易被当作骗子,或者“皮包公司”,但是,邱智铭花了一些时间,很快就让大家相信,原来他们做的普普通通的笔,通过贝发的包装和整理,就能在国外卖个好价钱,而且数量多到要用集装箱来装!

一手攥着国外订单,一手挽着十余家生产企业,贝发四两拨千斤,巧妙地打开了国际市场。1994年成立当年,贝发出口600万美元,到了1996年,贝发出口额达到2600多万美元,相当于当时英雄、永生等上海四大制笔上市公司的总和。

而此时,离邱智铭第一次拎着木箱出现在广交会不过3年。

俗话说“一白遮百丑”,高速扩张其实掩盖了不少问题。1997年,一帆风顺了几年的贝发遇到了大麻烦。

一份来自中东的紧急传真放在邱智铭办公桌上,贝发一批出口的四色笔被发现存在严重质量缺陷。

这是贝发的一位大客户,每个月向贝发订购4个集装箱产品,而这些产品,其实是贝发委托小港的五家企业生产的。

事不宜迟,邱智铭迅速订了机票飞赴中东。在客商的陪同下,邱智铭对所有产品作了开箱检查,所幸的是,“问题笔”只占其中的一半。

“产品确实有缺陷,所有损失我们赔!“50万美元的“学费”,邱智铭二话不说就交了。但是这起质量事故让邱智铭意识到,出口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外购贴牌这种方式,虽然能让贝发轻松地把量做大,但是外协企业素质良莠不齐,随着贝发出口量的剧增,今后的产品质量将很难保证。

“没有质量保证的品牌,就像沙滩上的城堡,一个小小的波浪,就能把它夷平,所以贝发要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靠着前几年的资金积累,贝发连续三年高强度投入,从上游的模具开发,到圆珠笔、铅笔、荧光笔等11个产品系列,都建立自己的专业化工厂,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制笔企业。

一个现代化的制造基地,成为贝发“质量创牌”的重要保障,而邱智铭对质量的苛刻,远远超过了中国当时的行业标准。

1997年,一批出口巴西的贝发圆珠笔,出现了普遍的漏墨现象。说出来原因很简单,这几个柜子在宁波港装船时,正好堆在甲板上层,远洋轮过赤道时,甲板温度接近80摄氏度,任何国产的油墨都耐不住这样的高温。

这件事,自然让贝发又付了一笔昂贵的学费,但从此以后,贝发圆珠笔全部改用了进口油墨。邱智铭的想法是,不但要有最大的生产基地,也要有最先进的生产线,还要用最好的原辅材料,这样贝发的产品才能向国际先进水平靠近。

短短几年,贝发的产品质量:大幅提升。1999年,贝发所有产品中,自制产品比重超过80%,对外购的贴牌产品,贝发也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质母控制体系。

但是,如何使质量过硬的产品让更多的消费者认可呢?这其实是个品牌营销的问题,贝发选择了“让利创牌”策略。也就是让利给渠道商,如果做贝发品牌,可享受3%〜5%的折扣。这一招,极大地调动了各国渠道商的积极性,贝发轻易实现了让更多消费者接受、使用贝发笔的商业目的。

接下去的四年内,贝发向渠道商让利4000多万元,推动了10亿美元的贝发产品销往世界市场。一家国外专业机构评价说,贝发这种做法非常聪明和有效,“如果贝发每个月拿出200万美元,在国际主流媒体做广告,效果不一定有那么好。”

一边“让利销售”,一边采取一些非常策略进军新兴市场。1999年,巴拿马共和国现任总统托里霍斯首次参加总统竞选,贝发慷慨解囊,向该国选民无偿提供100万支选票笔。虽然托里霍斯最终没能在当年的大选中胜出,可眼光独到的邱智铭却以此为敲门砖,让巴余马消费者大规模接触到贝发笔,为贝发后来顺利进入拉美文具市场埋下了伏笔。

上了沃尔玛货架

到1999年,贝发在全球已拥有600多个固定客户,年销售额4千万美元。但面对这两个数字,邱智铭格外冷静:贝发的客户小而散,平均每家销售不到8万美元,而贝发有限的资源,不可能为这么多客户提供最优的服务。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贝发必须放弃一些低端市场,向高端渠道集中。根据这个思路,邱智铭开始梳理整合客户资源,目标是3年压缩一半客户,在确保Staples和Office Depot等国际文具专业连锁的同时,进入沃尔玛等主流商业渠道。

沃尔玛是欧美主流市场的标志,没有把产品撰上沃尔玛的货架,贝发就称不上真正的国际化品牌。正是缘于这个浓浓的“沃尔玛情结”,1999年,贝发在美国成立销售代表处。3个月后,邱智铭带着一批贝发的精品文具,敲开了位于美国阿肯色州本顿维尔市的沃尔玛总部大门。

看过贝发精致的产品,听过邱智铭滔滔不绝的演讲,美国人拿出一份协议。这是一份知识产权承诺,内容很简单,要求贝发产品不能出现知识产权纠纷,否则将承担一切经济损失和法律责任。(www.xing528.com)

这对邱智铭来说不亚于当头一棒,“说实话,那时候对自己的产品从哪里来都不太清楚,有的是‘偷’的,有的是‘借’的,基本上都‘参考’了其他品牌的产品。”邱智铭承认,贝发一直把精力集中在制造环节,只想着做质量最好的产品,却几乎没有一件自己原创的产品。

进军沃尔玛就此搁浅,邱智铭悻悻然回到洛杉矶。但他心有不甘,花了几天时间,走访了沃尔玛数家门店,把所有的文具样品买了回来,与贝发产品一比较,邱智铭着实吓了一跳:“我们推荐给沃尔玛的产品,90%都是美国市场正在卖的产品。这些产品有美国的、德国的、日本的、韩国的,包装上都赫然印着专利文号。”

美国之行让邱智铭“很受刺激”,回国后,他开始着手建贝发制笔技术中心,每年投入占销售的5%的费用,用于技术中心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依靠这个中国制笔行业第一家制笔研究中心,贝发成功开发了中性墨水笔、直液式针管墨水笔、阀门笔、高精度镍白铜笔头、三色转动笔等核心产品,这些产品都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一些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依靠制笔工程技术中心,贝发产品实现了“五代循环”,即研制一代、改进一代、开发一代、生产一代、销售一代,并且形成了精密模具制造、精密机械加工、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表面特种处理等五大核心技术。

2002年9月,世界500强之一、世界最大的文具公司美国TESCC向贝发颁发了全球唯一的一块技术创新奖牌。

同年9月,贝发拿到了沃尔玛2003年的订单,成功地打进国际主流市场,成为中国第一家面向海外采购的文具供应商。

单挑“美国笔王”

一个中国品牌在美国市场的强势扩张,引起了美国制笔企业的深深不安,进入沃尔玛不久,贝发惹上了一件棘手的跨国官司。

2004年7月,美国最大的制笔企业SAZFORD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起诉,指控包括贝发在内的12家企业出口到美国市场的记号笔,侵犯了其一品牌记号笔的“商业外观权”,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启动了“337条款”调查。

这是中国制笔业在美国遭遇的首起“337”知识产权案。“既然抢了人家的饭碗,人家当然要想方设法对付你。”邱智铭很清楚SAZFORD的用意:从笔的质量和工艺水平来看,贝发笔与SAZFORD不相上下,但价格却明显低于后者,这使得贝发笔在沃尔玛上柜仅两个月,销量就超过了SAZFORD的6倍。

SAZFORD借“337条款”调查的大棒,“狙击”中国产品在高端市场的扩张,这是一场在法律名义下展开的市场争夺战!

事实上,贝发被指控侵权的这款记号笔,出口到美国市场的后并不大。面对长达1年的诉讼程序,以及高达10。多万美元的律师费用,贝发可以选择不应诉,但是这样做要付出一个惨痛的代价:将千辛万苦争取来的美国市场拱手相让,并殃及国内同行的出口。

贝发决定不惜重金背水一战。一个月后,在美国律师指导下,贝发针对美方提出的数百条质询,有理有节地作了详细答复,并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材料和样品。同时,贝发根据“337条款”赋予被诉公司的权利,向对方提出了数百个问题的质询。

一套攻防结合的组合拳,把SAZFORD打了个措手不及。

一个月后,SAZFORD重新确认了他们认为涉案产品的具体型号。贝发成功地把涉案产品缩小到不到总出口额1%的范围内。

另一方面,贝发将SAZFORD生产的雪茄型记号笔与贝发生产的宝塔形记号笔作了全面比较,贝发的积极应诉和提供的充足证据,得到了美方法官的充分理解,形势向着越来越有利于贝发的方向发展。

2004年11月29日,邱智铭专程赴美,与SAZFORD高层谈判。权衡利弊后,SAZFORD主动提出庭外和解,允许贝发无须改变所有涉案产品的外形和尺寸,继续在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范围销售。

至此,中国制笔业知识产权第一案尘埃落定,作为唯——家应诉企业,贝发单挑“美国笔王”,成功突破了美国的贸易壁垒

“我们的产品有自主知识产权,有专利,所以我们有底气、有勇气叫板国际巨头。”这是邱智铭的肺腑之言。”要主导市场,要创造品牌价值,必须要有自主知识产权做‘保险’。”

面对国外品牌的挑衅,贝发的确可以毫无惧色——从2002年起,贝发平均每三天就诞生一项专利,到2006年底,贝发累计获得授权专利544项,其中发明2项,实用新型8项,国际专利92项。这些专利对贝发产品和品牌来说,不亚于一件厚厚的防弹衣

图注:邱智铭(左一)接待来访的客商。

搭上奥运快车

在国外市场磨砺十多年,贝发在全球拥有了50亿名用户,在50多个国家建立了自有品牌的营销网络。但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贝发品牌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并不理想。

“如果不能占有庞大的国内市场,贝发做国际化公众品牌的目标就无从实现。”2005年,贝发启动了“超女计划”,欲借“超级女声”巨大的市场号召力,转战国内市场。

2005年10月,上海国际会议中心,贝发与“超女”的东家上海天娱公司签约,将当年超女前十强悉数收入囊中,一举拥有了十大“超女”三年肖像及签名使用权。

按邱智铭的测算,当时国内笔文化用品市场容量高达3000亿元,而学生笔市场则占到了55%,借助“超女计划”,贝发希望在2008年之前,能够占据国内市场3%~5%的份额。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次当时被看好的联姻事后不了了之。

“最大的失败,是定位错误。贝发当时定位于一个产品和品牌的运营商,这个层次相对较低,我们其实应该是一个文具价值链的管理者。”邱智铭痛定思痛。

2006年4月3日,贝发击败众多竞争对手,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全球文具独家供应商。作为“民族制造、国际品牌”的贝发,将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不少于4100万元的文具产品及现金赞助。

以牵手奥运为契机,贝发启动了一系列大手笔计划:投资1.8亿元建亚洲最大的奥运商品物流、营销和供货基地;在2008年前,持续投入2.5亿元推广品牌,并与文具产业里部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合作,结成文具供货销售联盟。

2007年2月,贝发在宁波举行“加盟贝发奥运文具,分享3500亿奥运商机品牌”活动,拉开了品牌特许加盟的序幕。按照邱智铭的设想,作为文具产业链的整合者,贝发要实现一个“一、十、百、千、万”计划,即经营一个产业,打造十个品牌,搭建百强文具企业合作平台,建立千家分销连锁机构,整合万家特色终端。

到2007年5月,贝发已经与100多家文具制造商牵手,建立了奥运文具供应商联盟,仅宁波当地,就有30多家企业与贝发结盟,为贝发商业体系提供各类文具产品。预计今年贝发在国内市场将完成10亿元的销售额,这个数字已经与贝发出口额基本持平。

随着这个庞大计划的步步推进,贝发品牌在国内消费市场声名鹊起。而贝发全新的虚拟经营模式也获得了国际投资机构的青睐。去年,贝发与渣打直接投资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后者出资1660万美元,拥有贝发35%的股份。

渣打的选择,是一种战略投资。现在,邱智铭已不讳言贝发的海外上市计划:”正在做上市的构架,公司构架可以满足美国和中国香港的资本市场,上市时间预期会在200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