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

中国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交通运输体系的可持续性是影响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关键要素。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同时,也要推进交通发展,实现交通强国。要深入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精神,科学规划交通运输发展,努力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交通运输体系。

中国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

(一)建设强大的交通运输体系

1.建设强大交通运输体系的必要性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促进文化交流的前提,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工业发展和资源开发的先驱。世界上的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其经济发展的早期,都有过交通运输快速优先发展的时期,而中国正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化的时期,参照国际上的经验,必须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才能满足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要建设发达的经济,必须建立强大的交通运输体系,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的物质和人员流动需求,否则,交通就会拖经济的后腿,阻碍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对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都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就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发展交通运输业具有更加迫切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命题。交通运输体系的可持续性是影响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关键要素。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同时,也要推进交通发展,实现交通强国。建立可持续的交通运输体系是交通强国建设的主旨所在,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可持续交通运输体系,以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在交通运输领域,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核心,整合运输资源,优化运输结构,优先发展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资源节约型运输方式和交通工具,加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协调和衔接,建立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智能型交通运输体系,形成布局合理、数量适宜、满足社会经济和人民不断增加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2.建设强大交通运输体系的路径

(1)基于《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科学规划交通运输发展。2019年9月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是交通行业共同的行动纲领,强调以集约利用资源、提高综合交通网效率为目标。要深入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精神,科学规划交通运输发展,努力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交通运输体系。要加强交通与资源、环境的统筹规划,突出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以及不同运输方式间彼此协调发展的问题。要把握交通运输在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对资源使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并遵循交通运输在客流、物流方面的规律,加强统筹规划,打破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壁垒,根据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合理配置交通运输资源,强化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配合,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

(2)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的技术创新,发展节约型交通运输工具。要把技术创新作为交通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发展节约资源(土地和能源)、环境影响小(尾气排放和噪声污染)、技术先进的交通工具。加快发展高速、重载技术和集装箱多式联运技术及现代物流技术,推广运输技术与装备的标准化与国际化。积极采用先进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充分利用交通基础设施能力,提高运输工具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损耗。

(3)优化运输结构,促进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合理分工。不同运输方式具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在土地占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空气、噪音)等方面明显不同,同时,不同运输方式在运营组织和成本支出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例如,有的适合短距离运输,有的适合中长距离运输,有的适合大宗货物运输,有的则适合小批散货运输。优化运输结构,就是要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运输结构转变,同时发挥价格等手段的作用,促进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合理分工和协作,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效率。(www.xing528.com)

(4)建立发达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随着机动车特别是小汽车的不断增加,尾气排放、交通拥堵等成为越来越多城市面临的问题,城市交通已经成为影响甚至是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建立可持续的城市交通运输体系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必须强力改进现有城市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立包括轨道交通、地面公交、自行车等在内的高效发达的交通体系。制定交通需求管理政策,采用包括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在内的各项措施,抑制小汽车的过度使用,减少尾气排放和交通拥堵。通过规划、政策等各种途径,打造全新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城市交通体系。

(二)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路网布局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经济条件差别大。从自然条件看,中国地形起伏较大,自西向东呈三个梯度逐步降低,南北跨的温度带和东西跨的湿度带比较多,地貌类型复杂,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必须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各地自然条件的运输方式。就大的地域而言,中国可以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经济水平逐渐降低。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工业密集,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区,也是人口最集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交通布局也要适应这种地域特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员物资联系紧密,客货运量大,必须建设发达的运输联系体系,应加快铁路的建设,适当提高列车旅行速度和通过能力,在繁忙区段可考虑建设高速铁路或者客运专线,如建设京沪高速铁路等;增加铁路的复线率,尽可能地使连接各经济中心城市的铁路高速化;进行港口建设,远洋运输是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的主要运输方式,承担了90%的外贸货物运输,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大港口尤其是重要的大型枢纽港的建设力度,完善港口设施,加大与之配套的铁路和公路的疏运能力;集装箱运输是国际远洋运输中发展比较快的现代化运输方式,在中国发展很快,但迄今为止中国大陆还没有建成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严重影响着中国高价值货物的进出口,为此,中国必须在沿海选择比较合适的地点建设集装箱运输枢纽。中部地区是中国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连接地带,也是中国能源的集中产区,中国最重要的煤炭基地——山西就位于这里,这一地区运量大,尤其是过境运输量比较大,所以必须建设一些大的区际通道和大宗货物运输通道。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较为稀少,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是中国未来的能源基地和重化工基地,按照中国地区倾斜性区域开发计划,是中国下一步投资开发的重点地区,按照“地区开发,交通先行”的原则,必须加大交通运输的基础建设,建设联系大的城镇和重要的工矿产地的交通干线,使之初步形成交通运输网,并具有多条与中部和沿海联系的干线通道,配合资源开发和工业发展,建设当地的交通网;由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所以当地的交通方式应以铁路和公路为主,航空起适当的辅助作用。

由于地形的原因,中国的大江大河都呈东西流向,如长江、黄河和珠江等,而南北方向的仅有一条大运河,这就使中国的水运只具有东西方向的意义。长江号称中国的“黄金水道”,航运价值极高,珠江则是华南地区具有通航意义的河流;而南北意义不大,大运河并不能全线通航,只在南方部分区段可以通航。所以中国的干线交通在南北方向上应该以铁路为主干,配合以公路和沿海海运;东西方向可以考虑充分发挥水运的作用,尤其是沿河岸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是运输量比较大的地区,而且长江和珠江的运输能力也比较强大(长江平时可以通行500万吨的货轮),随着沿海开放,沿海内联的要求更加迫切,北煤南运、西煤东送、西磷东运,以及沿江产业密集带的建设、大西南的开发准备,都要求充分开发利用这条黄金水道;另外,还应该发挥长江和珠江的江海联运功能,建设比较完善合理的港口体系和与之配套的集疏运系统。当然,长江和珠江作为利用价值很高的水系,单一的航运开发是不够的,也难以实现,必须贯彻河流综合利用的原则。

(三)交通运输系统的优先发展

地区差距的存在以及由于国家投资地区倾斜所造成的地区经济差距扩大,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发展中都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发展经济学认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的极化效用会加大而不是缩小。地区差距的存在及加大,会破坏市场的完整,从而带来经济的萎缩,使人口大量流向经济发达地区,造成人口的过于集中化,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所以,必须注重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均衡。避免由于地区差距过大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动荡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注释】

[1]刘占山,张哲辉,杜丽楠.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回顾[J].综合运输,2017,39(8):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