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印第奥(El Indio)金矿床位于智利安第斯山区,北距圣地亚哥约50km,东距拉塞雷纳180km,处于崎岖的山脉阶地内,有些矿山巷道达海平面以上4400m。
1.区域地质
矿区与古近纪—新近纪火山岩平行于安第斯山脉方向,向南北广泛延伸分布,中新世晚期花岗岩体贯穿其中。含矿的火山岩类,主要由安山质-流纹质组成的凝灰岩和块集岩,在邻近矿床处遭受热液蚀变。热液变质带以埃尔印第奥(El Indio)为中心,宽1~10km,南北达200km断续可见。在这个古老火成岩与上述古近纪—新近纪火山岩之间,在侏罗纪或白垩纪时强烈变动的沉积岩类小规模出露。由于尚未发现化石标本,具体年代不详。流纹质和英安质凝灰岩是受强烈热液蚀变的褪色岩石,与下伏暗色的、青磐岩化蚀变的安山岩形成明显对照。基底安山质火山岩在火山活动区几百米以内具同样强烈的蚀变,说明岩浆喷出和热液蚀变的空间关系(图7-4)。
图7-4 智利埃尔印第奥(El Indio)-坦博(Tambo)金银铜矿集区区域地质与矿田地质图(Siddeley G et al,1989)
本地区内,多数南北向断层其走向都沿着安第斯山脉的延伸方向,部分也见有北东-南西或北西-南东方向的小构造。其中某一部分可认为在矿化期甚至在其以前即有所活动,作为熔岩或热液的通道,从拉赛雷纳市至矿山的道路上,在维克纳东约40km被二叠纪—三叠纪的花岗岩岩基切断,在道路两旁峭立的花岗岩岩壁上到处可见有暗色岩脉,非常明显地看出岩浆沿基岩裂隙上升的情景,其中一部分或已达于地表(Jannas R R et al,1990)。
2.矿体特征(www.xing528.com)
开采矿区大体上以南印卡及北印卡两大主断裂为边界,其间发育了规模不等的断裂组成的弧形环状构造。这些断裂控制了主要矿脉的方位、产状与连续性。上述两大主断裂走向大致为北东-南西,陡倾,倾向北西,属逆断层。矿体皆为产于火山岩-次火山岩中的复杂矿脉系统“弧形环状矿脉”,矿脉系中的矿脉在平面或剖面上呈反曲线分布,并组成环状,即矿脉在某方向延伸中突然反向弯曲。原生金矿化有两大基本类型:一为自然金石英脉型;二为含金块状硫化物石英脉或网脉型。后者在近地表处受到强烈风化淋滤。
含矿围岩为与火山锥和岩脉裂隙共生的新近纪火山岩。围岩和矿化作用表现出许多其他地区所描述过的表生矿床的典型特征,如蚀变作用、火山作用类型、泉华、热液角砾岩化作用等。有3种矿物学的矿石类型:块状硫化物、含金石英脉和重晶石-明矾石岩脉,发育在相近的海拔高度,但代表不连续的成矿事件和表现为不同深部特征。矿石沉积作用从深部的强还原作用环境(块状硫砷铜矿-黄铁矿)渐变到接近地表的强氧化作用(重晶石-明矾石-金)。硫酸盐显示有限垂直分布范围,向下到以淋滤的二氧化硅-硫砷铜矿石标志氧化-还原作用界限为特征。在此界限再往下,将以块状硫化物占优势。
金与石英和重晶石有明显的亲缘关系,并偶尔与硫砷铜矿和黄铁矿有关。银品位与金含量关系不明显。金主要是自然金,呈微粒产出,其次以碲化物存在;自然银很少,而是在碲化物和硫酸盐、含硫砷铜矿脉中,富集在热液蚀变带及邻近岩脉内部(Siddeley G et al,1989)。
3.矿床类型
成矿流体在地下处于“过压”条件下的气液流体,在上升过程中,特别是经过断裂系统时突然降压引起热液流体沸腾。沸腾作用发生的地点分散在多处,其部位与该区的弧形环状构造吻合。沸腾作用具有间歇性,多次重复发生。多处反复多次的沸腾作用使热液流体中的成矿物质逐渐沉淀富集而形成受断裂及岩性双重控制的矿体(包括富矿体)。岩石的多孔可渗透性或脆性岩石中发育的次级裂隙,易于使矿液流通渗透而沉淀。该矿床属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成矿物质及热液主要源自侵入火山-次火山围岩中的花岗闪长岩的岩浆热液,部分源自围岩,部分热液可源自天然水或晚期火山-次火山热液(佐藤兴平等,19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