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安第斯山系:新生代褶皱造山运动的地形特征

安第斯山系:新生代褶皱造山运动的地形特征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第斯山系属白垩纪末开始的安第斯造山运动形成的年轻褶皱山系,是新生代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历经多次褶皱、抬升、断裂、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地壳活动至今仍在继续。因各部分的具体构造、隆升和岩性等情况不同,巴西高原的地形特征具明显差异。基底岩系主要是太古宙的花岗岩、片麻岩和片岩,经侵蚀形成海拔300~400m的丘陵状高原。地形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东部以陡峭的悬崖峭壁为特点,最东到达大西洋。

安第斯山系:新生代褶皱造山运动的地形特征

南美大陆总体轮廓呈尖端向南的长三角形,依地形特征,可分为3个南北向纵列带:西部为狭长的安第斯山(高山区),东部为波状起伏的高原(高原区),中部为广阔的平原低地(平原区)。

(一)高山区

安第斯山是世界最长的山脉,纵贯南美大陆西部,从巴拿马一直延伸到阿根廷的火地岛,穿越阿根廷、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等国,全长约8900km,一般宽约300km,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许多山峰海拔6000m以上,山顶终年积雪,是南美洲诸多重要河流的发源地。阿空加瓜峰(Aconcagua)海拔6960m,为西半球最高峰。安第斯山中段的尤耶亚科火山,海拔6739m,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安第斯山系属白垩纪末开始的安第斯造山运动形成的年轻褶皱山系,是新生代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历经多次褶皱、抬升、断裂、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地壳活动至今仍在继续。

安第斯山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成矿区之一,主要矿产有铜(智利和秘鲁)、锡(玻利维亚)、银、铅和锌(玻利维亚和秘鲁)、金(秘鲁、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铂和祖母绿(哥伦比亚)、铋(玻利维亚)、钒(秘鲁),以及煤和铁(智利、秘鲁和哥伦比亚)。最突出的是铜矿,从秘鲁南部至智利中部,为世界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产区。整个安第斯山脉的东侧,石油产区广布。

在历史上,安第斯高原曾经历过一系列较长的古代文明时期,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印加文明。雄伟壮观的安第斯山脉曾是南美洲的最早开发地区,中段山区保留着古代印加帝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居民主要为印欧混血种,其次为印第安人克丘亚族和艾马拉族。

(二)高原区

1.巴西高原(Planalto Brasileiro)

巴西高原位于巴西境内,北邻亚马孙平原,西接安第斯山麓,南连拉普拉塔平原,东临大西洋,面积500×104 km,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约占巴西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高原海拔300~1500m,地势南高北低,地面起伏平缓。著名的马尔山脉和曼蒂凯拉山脉等位于高原东部边缘,与海岸平行;其中马尔山脉的班代拉峰是巴西第三高峰,花岗岩、片麻岩、片岩、千枚岩、石英岩等古老基底岩系出露地表。

因各部分的具体构造、隆升和岩性等情况不同,巴西高原的地形特征具明显差异。东部(圣弗朗西斯科河以东)属大西洋地盾,曾经历元古宙的褶皱运动和新近纪的断裂抬升作用,发生过长期侵蚀和准平原化过程,形成了现今波状起伏的高原;特别坚硬的石英岩、片岩等出露地表,表现为脊状山岭或断块山。圣弗朗西斯科河东侧的爱斯宾哈索山,是较典型的脊状山岭;大西洋沿岸的曼蒂凯拉山和马尔山,则是断块山的代表。西部属巴西地盾,为广阔的高原。中东部的戈亚斯高原,广泛出露着古老的结晶岩,表现为波状起伏的上升准平原。中西部是马托格罗索高原,具有桌状高地特征,地上覆有近水平层的白垩纪砂岩

巴西高原森林、草原,矿产及水力资源非常丰富。这里不仅是巴西的农牧业重要产地,铁、锰、金刚石,以及铅、锌、铬、镍、锡、云母等矿藏也很丰富。以伊塔比拉为中心的“铁四角地区”,是世界著名的优质铁矿区。

2.圭亚那高原(Guiana Plateau)

圭亚那高原位于南美洲东北部,地处奥里诺科河以南,亚马孙河以北,包括委内瑞拉南半部、圭亚那全部、巴西北部和哥伦比亚东南的一部分,是南美洲第二大高原。圭亚那高原与巴西高原虽被亚马孙河所隔断,但两者的地质构造相似。基底岩系主要是太古宙的花岗岩、片麻岩和片岩,经侵蚀形成海拔300~400m的丘陵状高原。局部地区上覆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水平沉积岩层。地势从东南向西北倾斜,南部边缘岩性坚硬,地形较陡,一般海拔1000~1500m。罗赖山为本高原的最高峰,海拔2771m。高原主体的南缘为奥里诺科水系和亚马孙水系的分水岭。高原上铝土矿储量丰富,产于古老结晶岩风化残积层中,属红土型铝土矿。水力资源丰富,位于圭亚那高原西北部的安赫尔瀑布,为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瀑布。全区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mm以上。无旱季,大多为热带雨林

3.巴塔哥尼亚高原(Patagonia Plateau)(www.xing528.com)

巴塔哥尼亚高原北起南纬36°的科罗拉多河,南到火地岛,西接安第斯山,东临大西洋,面积79×104km2,占阿根廷国土面积的28%,包括内乌肯、里奥内格罗、丘布特、圣克鲁斯4省和火地岛行政区,是自然地理环境比较独特的地方。巴塔哥尼亚高原西接安第斯山脉,雪峰与火山映照,冰川同密林交错,辟有多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巴塔哥尼亚东部是辽阔的荒漠和半荒漠高原。地形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东部以陡峭的悬崖峭壁为特点,最东到达大西洋。受古代冰川及现代干旱气候的影响,地表多冰蚀谷、冰碛丘、冰缘湖积冰水沉积物,以及多种风蚀、风积地貌。

巴塔哥尼亚高原气候条件恶劣,风力强盛,常有时速超过110km的狂风,尘暴不断,素有“风土高原”之称。7月平均气温0~4℃,1月12~20℃。降水稀少,全区年均降水量不超过300mm,自西向东呈递减趋势。

独特的构造特征和复杂的地质条件,造就了巴塔哥尼亚高原良好的自然资源环境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巴塔哥尼亚是阿根廷石油最具开发前景的地区,近年来,又在沿海大陆架找到更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目前,以里瓦达维亚为中心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已成为阿根廷最大的石油基地,产量占全国石油总产量的60%以上。巴塔哥尼亚南端的里奥图尔比奥,是阿根廷最大的煤矿区,全国的工业用煤几乎全由这个煤矿供应。此外,巴塔哥尼亚地区的火地岛、圣胡安及高原山脉区,还蕴藏着丰富的泥煤。巴塔哥尼亚中部有丰富的铀矿,在丘布特省已发现并建成洛斯阿尔多贝斯等铀矿。丘布特省还蕴藏着丰富的铝土矿。里奥内格罗省的塞拉格兰德有一座大型铁矿,中国的中冶集团正在开采。此外还有钼、铜、锌、铅、石灰、耐火黏土和陶土等矿产。

(三)平原区

1.亚马孙平原(Amazon Basin)

亚马孙平原位于南美洲北部,亚马孙河中下游,介于圭亚那高原和巴西高原之间,西接安第斯山,东濒大西洋,跨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4国,面积达560×104 km2,是世界最大的冲积平原。亚马孙平原西宽东窄,西经60°以西最宽,达1280km,地势低平坦荡,大部分在海拔150m以下;平原中部的马瑙斯海拔仅44m;东部更低,逐渐接近海平面。亚马孙平原的基础是南美陆台的亚马孙坳陷,经第四纪抬升成陆后,其上的沉积物由亚马孙河的干、支流冲积而成。亚马孙平原的河漫滩约占平原面积的10%,由松软的近代冲积层组成,地势特别低下;河漫滩之外,在45~60m的陡岸之上,为高位平原,表层物质由第三纪(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的砂与黏土组成,已呈部分固结状态。

亚马孙平原植物茂盛,种类繁多,特有物种占1/3。林海中积蓄着8×108 m3木材,约占世界木材蓄积总量的1/5。亚马孙平原的野生动物种类非常丰富,而且数量繁多。热带雨林中栖息着猴子、树獭、蜂鸟、金刚、鹦鹉、巨大蝴蝶蝙蝠。亚马孙河中生活着凯门鳄、淡水龟,以及水栖哺乳类动物,如海牛、淡水海豚等。陆地生活着美洲虎、细腰猫、貘、水豚、犰狳等。另有2500种鱼类和1600多种鸟类。

亚马孙平原人烟稀少,总人口约1500万,包括生活在密林中的100000印第安人。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有计划地组织移民和发展农牧业,开发自然资源,建成了贯通全境的亚马孙公路。矿藏主要有石油和金。

亚马孙平原全境属热带雨林气候,为世界上面积最广的赤道多雨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年平均气温27~28℃,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mm以上。

2.潘帕斯草原(Pampas Estepa)

潘帕斯草原包括阿根廷北部和乌拉圭全境,以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为中心,北连格连查科草原,南接巴塔哥尼亚高原,西抵安第斯山麓,东达大西洋岸。“潘帕斯”一语源于印第安丘克亚语,意为“没有树木的大草原”。这里的植被是南美洲比较独特的一种类型,以禾本科草类为主,广布红化黑土。

潘帕斯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属温和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利于农牧业发展。降水量由东向西递减,东部年降水量常在900mm以上,四季分配亦较均匀。潘帕斯草原现已大部分开垦成农田和牧场,草原有良种牛羊,盛产小麦玉米饲料、蔬菜、水果、肉类、皮革等,是阿根廷最重要的农牧业区。在此集中了阿根廷2/3的人口、4/5的工业生产、2/3以上的农业生产,成为阿根廷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的心脏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