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评估认证标准的应用与优化

评估认证标准的应用与优化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4-1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指标体系续表续表2.标准内容六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学生发展、专业目标、教学过程、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和质量评价,每个指标涵盖的评估标准内容如下。

评估认证标准的应用与优化

1.指标体系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标准》的指标体系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观测点三个层级构成,如表4-1所示。

表4-1 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指标体系

续表

续表

2.标准内容

六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学生发展、专业目标、教学过程、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和质量评价,每个指标涵盖的评估标准内容如下。

(1)学生发展

最新一轮专业评估更加关注学生发展,其中包含了学生来源、成才环境、学生指导和过程跟踪。

学生来源主要考察高校吸引生源的措施,专业具有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生源质量稳定。同时,专业有一定的社会影响,考生对专业和培养目标有所了解。

成才环境主要指学生具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平台。同时,在完成专业要求的基础上,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空间,学生有一定的专业、方向和课程的选择权。学校对学生转系、转专业、转方向、校际交流有明确的学分互认规定。

学生指导是指具有完善的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够很好地执行落实。

过程跟踪是指对学生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以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保证毕业时能达到毕业要求。

(2)专业目标

专业目标包括5个部分,分别是专业定位、培养目标、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

专业定位是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及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基础、发展潜力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类型和主要服务面向。

培养目标是指专业有明确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符合专业定位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包括学生毕业时的要求,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 5 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知识要求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工具性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领域知识。具体要求是了解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知识;了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知识;熟悉物理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知识;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材料、房屋建筑学、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工程测量及工程施工等工程技术知识;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运筹学和工程合同管理等管理学知识;掌握工程经济学会计学、工程财务等经济学知识;掌握经济法建设法规等法学知识;掌握工程建设信息系统管理等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了解该专业相关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交通工程、风景园林金融学保险学、工商管理及公共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

能力要求分为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基础能力要求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具备对专业外语文献进行读、写、译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文化与艺术鉴赏能力;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专业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进行专业文献检索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具备初步创新能力,能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发现、总结、提出新观点和新想法。专业能力要求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在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进行工程策划、设计管理、投资/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基本能力;具备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专业能力。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具备在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进行项目的投融资分析与策划能力;具备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工程审计和工程造价纠纷鉴定的能力;具备工程合同管理、风险管理能力;具备解决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专业能力。

素质要求分为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要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有社会责任感,愿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能体现人文和艺术方面的良好素养;心理素质好,具有面对挑战和挫折的乐观主义态度,能应对危机和挑战。科学素质要求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开拓进取精神;具有科学思维的方式和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专业素质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具备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具备系统的工程意识和综合分析素养,能够发现和分析工程系统的不足与缺陷,解决工程系统的重难点和关键问题;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具备较强的与社会及他人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上述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素质要求统称为毕业要求。(www.xing528.com)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教学计划、课程实施、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创新训练和教学管理六个方面。

教学计划要遵循教育规律,课程安排具有逻辑性、系统性,体现现代工程管理教育特点。教学计划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针对学生来源、适应就业去向,满足个性化培养要求。知识体系、实践体系和创新训练体系完整;选课指导、课程大纲、实践指导书等教学文件齐全。能根据变化或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更新教学计划。

课程实施能根据教学大纲,选用高水平的教材及合适的教学参考资料,重视教材建设及更新。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注重课程间知识的衔接与融合。课程内容充实,能理论联系实际,及时进行课程内容更新,体现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及社会需要。教学方法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网络资源。考核方式能体现课程特点、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考核结果能客观反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践环节要求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实践环节,时间有保证,重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有完善的考核制度。配备足够的、具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切实保证实习、实验和课程设计质量。实践环节的质量能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应覆盖所设置的专业方向;选题内容应符合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要求,毕业设计要体现综合性、工程性和实用性,毕业论文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前沿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合理,累计时间一般不少于12周。配备足够的指导队伍,每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不超过10名;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师应具有工程经验、讲师及以上职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有健全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及过程控制措施,并严格执行。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能够达到专业的毕业要求,有足够的工作量,与往届、同届毕业生不重复。

创新训练在整个本科教学和管理的相关工作中贯彻和实施创新训练与初步科研能力培养。有提倡和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实践与课外学术研究活动的制度、措施。

教学管理具有完善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籍与学位管理、学生管理、教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管理与建设及教学研究与改革等管理制度完备。教学档案及学生学习档案,包括近4年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试卷、实习及实验报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管理良好,能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归档,档案登记规范、目录清晰、查找方便。对教学全过程的关键节点设有质量监控点,形成完整的监控体系;监控内容具体、监控和反馈职责明确,监控记录完整、反馈及时。

(4)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主要从教师结构、教师能力及发展以及管理人员三个方面来进行评估。

教师结构要求设有专业基层教学组织或者教学团队,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业带头人及其后备师资队伍,其中专任教师应不少于15人,且至少有教授2名、副教授4名。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70%,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于40%,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较为合理并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需具有一定比例的有工程管理实践经历的专任、兼任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每年应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专业核心课程应由本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且由本专业专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教师能力及发展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校教师资格,有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背景构成的专任教师队伍,能独立承担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任务,主要专业课的主讲教师必须具有讲师及其以上职称。教师应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工程经验、专业软件应用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教师应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专业课程教师能够开展科研活动,所在高校应有相关学科的基本支撑条件。青年教师有具体的发展规划,学校能提供教师发展的机会和条件。

管理人员主要指教学管理人员职责明确,爱岗敬业。有一支专职和兼职结合、稳定的学生管理队伍。

(5)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包括信息资源、教学设施、教学经费三项指标。

信息资源主要指工程管理类专业所在高校图书馆中拥有与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数量相适应的专业图书、国内外期刊、电子期刊数据库和工程资料库,应具有数字化资源和具有检索资源的工具,并且每年进行图书、资料的更新。有满足教学需要的现行法律法规文件、标准规范规程、标准图集,与专业有关的规范标准齐全。

教学设施主要指教室的教学设施完好,有满足教学要求的多媒体教室;有满足毕业设计要求的教室。有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实验室,有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论文)所必需的正版专业软件、设施、仪器、设备、计算机,能够满足工程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需要和学生日常学习需要。专业实验室应对学生开放,与专业有关的教学软件应现行、实用。具有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5个以上,并与学生实习人数相适应,实习条件应满足相关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

教学经费应能保证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

(6)质量评价

质量评价主要有内部评价、社会评价和持续改进。

内部评价是指能严格审核学生的毕业条件;能定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价;毕业生去向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吻合,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学生、教师和学校对培养质量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社会评价是指有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社会评价机制;毕业生对培养质量满意度较高;用人单位对培养质量有较高的认可度;毕业生在单位能得到较好发展。

持续改进是指有完备的毕业生跟踪反馈系统,能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将结果用于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修订、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及时、主动地对社会变化做出响应。对上次评估发现的问题有实质性改进(仅针对复评学校),有明确的专业持续改进的制度和措施,确实做到以评促建。

评估认证程序如图4-1所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