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个角度来看,教育活动是一种提高人们文化知识的活动。知识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当今经济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在人类脑力劳动基础上的新的财富创造体系,然而,受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往往依靠体力创造财富,因此,他们更容易陷入贫困。所获得的知识储备量通常由受教育程度来显示,即工人受教育的年限。一般来说,劳务者的教育状况对其福利水平和收入水平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首先,笔者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整体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7年报告》发布的调查显示,我国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7.62岁,且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年龄相差无几,城乡劳动参与率为64.27%,城市家庭收入是农村家庭收入的2.1倍。具体来说,15~29岁的低龄劳动力占33.08%,30~44岁的中龄劳动力占34.25%,45~64岁的高龄劳动力占32.67%。与此同时,不同年龄组劳动力的性别比相差不大,基本在101~109之间波动。可见,我省劳动力的年龄、性别结构比较均衡,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已不再年轻。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7.62岁;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以中等教育为主,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02年;劳动力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比例为13.24%,高于2014年的11.75%;已经结束正规教育的劳动年龄人口中,86.89%的劳动年龄人口有过工作经历;在现在有工作的劳动力中,雇员的比例接近一半,务农的比例为34.64%。
调查显示,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平均工资收入为35 416元,从三轮调查来看,劳动者实际总收入呈现上升趋势;全国劳动者家庭平均总收入57 236.7元,较之2014年的调查,增长了10.7%。根据我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如下:19.70%为小学/私立学校,40.02%为初中,14.74%为高中和职业高中,另外,技校占0.93%,专科占13.44%,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54%,4.26%未上学(图4-14)。这意味着,大约60%的人只接受过义务教育。
其次,非正规就业者的教育状况也呈现出不同的群体。自雇的非正规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77.11%,非正规就业雇主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50%,非正规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56.72%,学历差异较大直接导致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王青芳和郭金星基于CHNS的数据发现,收入从高到低依次为:城市职工的收入处于正式雇员、非正式雇员、非正式员工和非正规雇员的顺序。正式职工与非正式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是造成城镇职工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原因。表4-4显示了自营职业者的教育、非正规就业雇员的教育和非正规部门雇主的教育。
图4-14 非正规就业整体受教育状况
数据来源:中山大学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
表4-4 不同非正规就业群体受教育状况
数据来源:中山大学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
4.2.1.2 湖南省城镇就业现状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战略的转变,因此,我国的就业目标已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全面就业逐渐转变为比较充分就业、更加充分就业和更充分就业。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了体现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国家确立了全面就业的目标。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只认识到“待业”现象。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变,劳动力商品属性得到认定,失业已逐渐成为常态;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充分就业的目标,正式承认了失业的存在;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实现更充分的社会就业的目标;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目标;中共十九大提出的是,我们现在有了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新时代就业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我国的就业矛盾由总量矛盾向结构性矛盾转变;另一方面,解决就业问题的重点已经从解决数量问题转向解决质量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形势必然呈现出新的特点。就业总量与结构性、摩擦性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就业制度也发生了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实行三结合的就业政策,“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20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了“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明确了建立市场化就业体系的目标。中共十八大提出了“职工自主就业、就业市场调节、政府促进就业、鼓励创业”的新型就业政策。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就业创业的体制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要通过创业增加就业。从计划就业制度到市场化就业制度,最明显的标志是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自中共十八大以来,落实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形成供需双向选择、劳动者自己选择就业和创业的方向,不断完善市场化就业体系的趋势逐渐形成。
图4-15所示为2003—2018年湖南省城镇就业人数。图4-16所示为2003—2018年全国城镇就业人数。
图4-15 2003—2018年湖南省城镇就业人数(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图4-16 2003—2018年全国城镇就业人数(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www.xing528.com)
根据图4-15和图4-16分析湖南省与全国城镇就业人数,可以得出,湖南省在2003—2010年就业人口处于缓慢上升阶段,2010—2011年有轻微的快增长,从1 229.48万到1 408.91万,2011—2018年湖南省城镇就业人口缓慢上升,对比湖南省城镇就业人口,全国城镇就业人口从2003—2006年处于缓慢上升阶段。2007—2008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口有轻微下降趋势,经历过城镇就业人口减少后,2008—2018年全国城镇就业人数一直处于快速上升阶段。
图4-17所示为2003—2018年湖南省就业人数。图4-18所示为2003—2018年全国就业人数。
图4-17 2003—2018年湖南省就业人数(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2019湖南统计年鉴
图4-18 2003—2018年全国就业人数(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根据图4-17与图4-18分析湖南省与全国就业人数,湖南省就业人口2003-2010年增长幅度较大,增长速度较快,从3 694.78万人增加到3 982.73万人;2011年到2013年年末人口缓慢增加,从4 005.03万人增加到4 044.13万人。2014—2018年就业人口减少,呈下降趋势,从4 044.13万人降低到3 738.58万人。对比湖南省就业人口,全国就业人口从2003—2018年一直处于快速上升阶段。
4.2.1.3 湖南省教育支出现状
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均衡一直是学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从支出的角度看,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的根本在于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教育支出。如果教育投资规模远低于基本配置分配,那么在教育投资实现公平的前提下,只会形成更大的教育资源浪费。如果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支出有限,即使有更好的制度保障教育资源配置,那么在保障均衡配置的基础上,也只能牺牲配置效率。教育投资具有一定的门槛和规模效应。世界上普遍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投资总额达到该国家或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4%,这也是基于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现实。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教育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到2012年,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首次实现了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的目标,达到了国际标准。2017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含教育费、基础设施费、教育附加费)42 562.01亿元,比2012年增长48.5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2%,是2008年的2.94倍,显示出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支出逐步增加,教育投入大幅提高。虽然我国财政的教育支出总量增长较大,已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4%,各省区对教育的投资也增加,但从教育部十年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4年和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统计公报称,全国各个地区的教育经费支出存在较大差异,公共财政和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公共财政对教育支出的增长速率等存在差距。
图4-19为2008—2018年湖南省教育财政支出。图4-20为2008—2018年湖南省财政支出。
图4-19 2008-2018年湖南省教育财政支出(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数据库的财政-Table CN.FB
图4-20 2008-2018年湖南省财政支出(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数据库的财政-Table CN.FB
从图4-19和图4-20可以看出,2008—2011年,湖南省教育财政支出处于缓慢增长状态,从311.26亿元增长到540.83亿元。2011—2012年,湖南省增大对教育的投资,从540.83亿元增长到807.58亿元,增幅较大。2012—2014年,湖南省教育财政支出持平稳定。2014—2018年,湖南省财政教育支出呈上升趋势。2008—2018年,湖南省财政支出呈大幅增长态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