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最早由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aken创立的协同理论源于希腊语“Sysnergetic”,被他解释为“Science of Cooperation”,意指关于“合作的科学”。Haken强调协同学是在各个学科领域研究中,关于合作、协作和协同的一门科学,1976年发表的《协同学导论》和《高等协同学》,系统地提出了协同理论,“协同”一词由国外学者Ansoff在1965年提出,是指两个企业共享资源、共生互长的关系。协同论是研究系统在一定的外部条件约束下,其内部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序的低级到高级的转变的联系机理和共同规律的理论。
安索夫(Ansoff)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来说明了协同的内涵:群体协作能比个人工作之和得到更大的效应。单莹洁和苏传华从系统协同论的角度来看,系统的自组织性是系统内部在发展变化中的耦合协调过程,决定了系统是具有向有序还是无序的发展趋势。吴跃明等认为,协调度可以度量不同系统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协调一致的程度,从而表现出组织从无序到有序的走势。若系统表现出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则系统具有繁盛生命力,附属组织之内耦合协调度较高,运行效率较高;若系统表现出从有序走向无序的趋势,则系统会出现停滞不前、衰退的现象,子系统间不能配合默契,彼此之间产生互斥制约作用,导致运行效率低。
协同理论由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组成。
(1)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既存在于自然系统中,也存在于社会系统中。它指在复杂的系统中,多个子系统相互作用与影响产生的整体效应,是协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对于任何复杂巨系统,它的各个子系统之间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会产生相互协同作用。它能促使系统在临界点产生协同效应,处于某种稳定结构,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协同效应解释了系统自组织现象的观点。(www.xing528.com)
(2)伺服原理。伺服原理解释了系统本身的自组织过程,以及过程中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简单来说,伺服原理就是快变量服从慢变量,依据简化原则——“快速衰减的组态被动跟随于缓慢增长的组态”。它描述了当系统处于临界点时呈现出来的状态特征。Haken强调,事物演化的最终结构及其有序程度由序参量决定。
(3)自组织原理。“自组织”概念由康德最早在哲学研究领域提出。他认为,非线性的复杂巨系统构成了自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Haken将其定义为“系统基于开放条件,获得稳定有序的结构,不需要外在的干预,能够自行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自组织的提出实际上是相对于他组织而言的,是系统没有外部指令条件,各子系统之间能够按照一种规则自动形成稳定的结构或功能。自组织理论强调事物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