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和经济管理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和完善。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一方面要发生劳动耗费,一方面会取得劳动成果,人们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会计就是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由于人们关心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比较,就需要对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进行数据记录和计算工作,会计由此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会计萌芽时期、古代会计、近代会计和现代会计四个阶段,如图1-1所示。
图1-1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萌芽时期
最初的会计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把劳动成果和耗费进行记录。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到奴隶社会是会计的萌芽时期。这个时期有“结绳记事”“刻契记数”等原始计量、记录的方法,用来记录生产活动和成果;并且建立了“盘点结算法”,采用盘存财产物资的方法进行记录和计量。
(二)古代会计阶段
随着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人类社会也进入了第一个私有制社会——奴隶社会阶段,剩余产品和私有制出现以后,人们为了保护和扩大其私有财产,生产过程中逐步产生了货币和货币计量记录方法。这些都使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了一项独立的、专门的职能。会计核算方法也由原始的计量、记录行为向单式簿记体系演变,并且发展起来。这个阶段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末期,一般称为古代会计阶段。
会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1.西周时期:“会计”命名
我国“会计”称号的命名、较为严格的会计机构,以及会计报表的雏形均起源于西周时期。第一,在西周时期,会计开始命名,“零星计算为计,综合计算为会,通过日常零星核算和岁终的综合计算来对财政收支进行记录和监督”。第二,随着官厅会计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会计工作组织系统,设立专职官员掌管钱粮税赋,有“司书”“司会”等官吏专门从事会计工作。其中,“司书”是记账的,主要是对财产收支进行登记;“司会”是进行会计监督的。第三,建立“日成”“月要”“岁会”的报告制度,是后来会计报表的雏形。
2.秦汉时期:“三柱结算法”
秦汉时期,在“盘点结算法”的基础上发展为“三柱结算法”。所谓“三柱”,是指入、去、余。
入-去=余
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本期结存
通过这一公式,可以结算本期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
3.唐宋时期:“四柱结算法”
唐代中期,在“三柱结算法”的基础上发展为“四柱结算法”。但这一时期的“四柱结算法”尚处于创立、运用的初期阶段,还有待于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加以改进。“四柱结算法”在宋代得到了普遍运用,并走向成熟。我国从宋代开始,官吏报销钱粮或办理移交须编造“四柱清册”。所谓“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
通过这一公式加以总结,既可以检查日常记录的正确性,又可以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四柱结算法”是我国古代的会计工作者在管理社会经济实践中创造的科学结算方法,它的产生、运用和发展完善是我国会计史上的一个突出的贡献。它不仅为我国会计分析方法的产生创造了基本条件,而且为我国由单式记账发展到复式记账奠定了基础。在“四柱结算法”的影响之下,我国于明末清初出现了中国固有复式记账法的早期形态——“龙门账”;也是由于“四柱结算法”和“四柱式”会计报告编制方法的影响,清朝中叶,在民间会计中产生了中国固有的复式记账法——“四脚账”。
4.明末清初:“龙门账”
明末清初,在之前单式记账法——“四柱结算法”的基础上创建了复式记账方法——“龙门账”。“四柱清册”只能应用于不计盈亏的官厅会计,而“龙门账”则满足了商业上核算盈亏的需要。全部账目原来按“四柱”分类,改为“进”(相当于收入)、“缴”(支出及费用)、“存”(资产包括债权)、“该”(负债及投资)四大类,“进”和“缴”为一线,“存”和“该”为另一线,实行双轨计算盈亏。其计算公式为:
进-缴=+盈(-亏)
存-该=+盈(-亏)
其关系式为:
进-缴=存-该
收入-支出=资产包括债权-负债及投资
年终结账,按照上式从两方面计算盈亏,两者相符,即合龙门。这种双轨计算盈亏并检查账目平衡关系的会计方法被形象地称为“合龙门”,“龙门账”也因此而得名。“龙门账”的诞生标志着中式簿记由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的转变。
想一想
5.清朝中叶:“四脚账”
清朝中叶,复式记账又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四脚账”,又称“天地合账”。“四脚账”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复式记账方法,其特点是:将账簿每页用中线划分为天地两方,上为天(收),下为地(付),上收下付,收为来账,付为去账,注重经济业务的收方(即来方)和付方(即去方)的账务处理,所有经济业务事项都在账簿上记录两笔,既记入“来账”,又记入“去账”,而且“来账”和“去账”所记金额必须相等,否则,说明账务处理有误。这种账务处理方法能够反映每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其基本原理已与西式的复式记账法相同。清末,随着西式会计的引入,中式会计趋于衰落。
(三)近代会计阶段
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簿记形成前后。西方借贷复式记账法的产生与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出现,意大利成为商品货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系统地总结了当时流行于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热那亚等地的复式记账法,使其迅速传遍欧洲各国,并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引起了会计记账方法的变革,也标志着会计理论的初步建立。这种记账方法就是借贷复式记账法,借贷复式记账法的诞生,是对单式记账法的重大变革,是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标志着近代会计的开端。与此同时,会计也从一种独立的职能发展成为一种职业。
读一读
人们称我为“会计之父”,但我并不是复式簿记的发明人,这是许多人的智慧结晶。我只是在理论上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和阐述而已。
卢卡-帕乔利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后,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出现了股份公司这一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股份公司中,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公司的广大股东和债权人想要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就需要企业提供会计报表,从而形成了以编制会计报表为特征的近代会计。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满足股东、债权人、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等有关利益各方的需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此时会计的职能是对经济活动的事后核算和监督。不能满足企业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提前预测规划的需要。
随着历史步入20世纪20年代,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开始逐渐关注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获取利润。此时,出现了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为特征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产生标志着近代会计开始转变为现代会计。因此,从1494年借贷复式记账方法的诞生到19世纪20年代的这一阶段被称为近代会计阶段。此后,便进入现代会计发展阶段。
(四)现代会计阶段
1922年,麦金西、奎因斯坦分别出版了《预算控制》和《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1924年,麦金西又出版了《管理会计》;布利斯同期也出版了《通过会计进行管理》。这些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管理会计的雏形已经形成。管理会计的产生标志着近代会计开始转变为现代会计。
在这一阶段,会计规范体系开始建立。美国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则促成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的颁布以及对会计准则的系统研究和制定。财务会计准则体系的形成不仅奠定了现代会计法制体系和现代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而且促进了传统会计向现代会计的转变。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一门适用性学科的会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952年,在伦敦召开的会计学年会上正式确定了“管理会计”这个名词。至此,现代会计正式分化成两个分支,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使会计从传统的事后核算和监督向事前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转化。
自20世纪50年代起,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科学技术成果在会计上的应用引起了记账手段的伟大变革。会计记账手段已经从传统的手工记账发展为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应用,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对促进会计核算工作规范化和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0世纪初,借贷记账法传入我国并有了一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引进了前苏联的会计模式。这些都促进了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会计法规,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会计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经济蓬勃兴起,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引起了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我国于2006年2月修订、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2014年又修订了五项具体准则,并且新增了三项具体准则。这些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www.xing528.com)
读一读
新中国成立以后颁布了一系列的会计法规制度,包括:
(1)1985年,国家为加强规范会计工作公布了《中国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并于1993年、1999年经过两次修改补充,完善了会计核算和会计记账的基本规则。
(2)1993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需要,在原有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财政部公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
(3)1998年,财政部公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
(4)2001年,为贯彻新《会计法》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财政部公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先在股份有限公司试行,继而逐步扩大到其他企业。《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布,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为规范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实现会计的国际接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对我国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一个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2014年,财政部又正式修订了五项具体准则,新增了三项具体准则。这些准则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一系列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施行,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经基本建成。
总之,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来看,会计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与完善。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越发展,管理就越需要加强,会计就越重要。随着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世界商业语言”的会计必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二、会计的概念与特点
(一)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会计的特点
1.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会计核算是价值核算,借助于统一的货币量度,将各种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用货币指标进行汇总,提供信息资料。原始的会计计量只是简单地用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对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计算和记录。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会计便从简单的记录和计量逐步地发展成为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综合核算与监督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因为所有财产物资和劳动消耗的总括指标,必须利用价值形式间接地进行计算,从而取得必要的、连续的、系统的、全面的、综合的会计信息,使经济核算成为可能。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可以综合地反映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尽管有时会计也要使用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作为辅助量度,但货币量度始终是会计最基本的、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尺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采用货币量度,才便于将活劳动和不同质的物化劳动进行精确地统计、衡量、比较。主要采用货币计量形式来核算和监督再生产过程,是会计为经济管理服务、取得各项经济指标的最优选择。
2.会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
提高经济效益是会计的主要目标,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反馈来参与经营决策也是现代会计的特点,它会给社会和单位带来经济利益。具体来说,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向各类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首先,会计信息需要提供给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人员,可供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从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次,会计信息需要提供给企业外部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等,可供他们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为他们做出投资和贷款决策提供帮助。第三,会计信息需要提供给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国家有关部门,可供财政、税收、审计等部门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便更好地发挥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作用。
3.会计具有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专门方法
会计将一个公司分散的经营活动转化成客观的数据,提供有关公司的业绩以及企业资金、所有权、收入、成本、债权、债务等信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并作为其决策的依据。会计将复杂的经济业务经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系统、综合地总结出来,以达到经济管理的目的。会计要完成上述任务,必须要具有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专门方法。会计方法是会计核算和监督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经济活动的手段。会计的方法从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会计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一个方法体系构成的。关于会计方法体系,将在本章第四节中进行介绍。
4.会计所反映的数据资料具有完整性、综合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是指对于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凡属于会计核算的内容,都要加以记录,不能遗忘。综合性是指将各种经济活动、财务收支的数据汇总为总括的信息资料。连续性是指会计要按经济活动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不断地进行核算。社会再生产过程是连续不断的,所以,对特定对象经济业务的记录也应该按其发生的时间顺序连续进行。系统性是指会计提供的数据资料必须是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形成相互联系的有序整体。只有以完整的、综合的、连续的、系统的数据资料为依据,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情况,进而考核其经济效益。
5.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本身就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会计从产生之初就是为经济管理活动服务的,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成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提供经济信息、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
从会计的概念中可以看到,会计的对象是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新职能是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关于会计的对象,将在本章第二节中进行介绍。
三、会计的职能与任务
(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其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随着会计的发展,会计的职能也在不断演化,会计职能的外延也在不断地拓展。会计除了核算和监督职能之外,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分析的职能。如图1-2所示。
图1-2 会计的职能
1.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
(1)核算职能。会计的核算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事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真实、准确、完整地记录、计算和报告,为经济管理活动提供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会计通过对经济业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从数量方面反映一个特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形成会计的信息系统。其特征为:
第一,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主要从数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为经济管理提供数据资料。会计从数量方面反映经济活动,可以采用实物量度、货币量度和劳动量度(即工时)三种量度。会计的数量反映主要采用货币量度,实物量单位、其他指标及其文字说明等都处于附属地位,因为货币是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尺度。
第二,会计主要核算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会计只有在每项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以后,才能取得该项经济业务完成的书面凭证。这种凭证具有可验证性,据以记录账簿,才能保证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而这必须是在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完成之后才能进行会计核算,在财务会计中对经济业务的处理都是这样的。虽然管理会计具有预测职能,其核算的范围可能扩大到未来的经济活动,但从编制会计报表、对外提供会计信息来看,仍然是面向过去的。
第三,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综合性、连续性和系统性。要核算已发生或已完成的各项经济活动,了解和考核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必须对经济活动进行顺序地、不间断地记录和计算,通过分类、汇总和加工整理,取得综合性的指标。
(2)监督职能。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的目标,形成会计的控制系统。其特征为:
第一,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会计监督是依据国家的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来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简称《会计法》)在第四章“会计监督”部分明确规定了会计监督职能应遵循的法律规范,不仅赋予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实行监督的权利,而且规定了监督者的法律责任。放弃监督,听之任之,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给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会计监督是以国家的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为准绳,具有强制性和严肃性。
第二,具有连续性。社会再生产过程不间断,会计核算就要不断地进行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始终离不开会计监督。各会计主体每发生一笔经济业务,都要通过会计进行核算;在核算的同时,就要审查它们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和规定的要求。会计反映具有连续性,会计监督也当然具有连续性。
第三,具有完整性。会计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指会计部门或会计人员在参与制定各项计划或预算以及各种决策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准则等的规定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等进行审查,它是对未来经济活动的指导;事中监督是指在日常会计工作中,随时审查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议或改进意见,促使有关部门或人员采取措施予以改正;事后监督是指以事先制定的目标、标准和要求为依据,利用会计核算取得的资料对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考核、分析和评价。会计事后监督可以为制定下期计划、预算提供资料,也可以预测今后经济活动的发展趋势。
会计的这两个基本职能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会计核算职能是通过核算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成果,为经济活动提供会计信息。会计监督职能是按目标要求、指导、调节经济活动,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检查。会计核算为经济管理提供数据资料,是会计监督的基础,会计监督利用会计的数据资料对企业、事业等各种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及效益性进行控制。没有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资料,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没有监督职能进行控制,提供有力的保证,就不可能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总之,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会计职能的发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会计的职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职能已得到不断充实,一些新的职能不断出现,各种职能的重要性也发生了变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强经济核算,追求经济效益,要求会计工作开展预测经济前景、控制经济过程、参与经济计划和经济决策,把这些职能从核算与监督中分离出来,就更切合实际和符合需要。目前,国内会计学界比较流行的是“六职能”说。这一学说认为,会计除了核算与监督两项基本职能以外,还有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四项新职能,并认为这六项职能也是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的。其中,两项基本职能是四项新职能的基础,而四项新职能又是两项基本职能的延伸和提高。
(二)会计的任务
会计的任务是指通过会计的职能所应该完成的工作,它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在我国,会计的任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正确核算各单位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为经济管理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会计的首要任务是加强会计核算,会计通过运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及时、准确地核算。会计核算要正确计算各项收入和支出,严格掌握成本和开支,合法、真实、正确、完整地核算经济效益,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正确的会计资料。
(2)严格会计监督,维护财经法规、准则和制度。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企业应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定期审查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合法性;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控制企业各项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实现;保护企业资源的完整;制止违反会计法规、财务制度的收支行为,从而保护企业所有者和债权人的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3)充分利用会计信息以及其他资料,参与经济预测和决策。随着会计新职能的出现与发展,作为会计职能具体化的会计任务也必须进行改革。会计部门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不仅要对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后的核算与监督,而且还要对经济前景进行预测,参与制定企业各项计划和预算;通过对备选方案的比较,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利用计划预算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分析、考核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些都是会计工作的重要任务,这样才能发挥会计工作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