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成要素
(1)评价环境
社会企业双重绩效的评价环境包括影响和制约评价过程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影响社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背景环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环境等;微观环境是指社会企业自身运营的内部环境,包括社会企业文化、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方式等。不同的评价环境对社会企业整个评价系统的具体内容产生影响,同时,社会企业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选择也需要考虑宏微观环境。因此,进行社会企业双重绩效的评价要进行评价环境的分析,这是评价系统的首要工作。
(2)评价主体
所谓评价主体是指评价的执行者。当前的绩效评价已经进入了多元化主体评价阶段,各利益相关者都是评价主体。从这种说法上思考,投资者、政府、社区、社区公众、理事会等受到社会企业经营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他们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根据文献整理,目前对社会企业绩效开展过评价的主体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政府主导的评价。政府评价往往想要达到的是监管的目的,典型代表是2006年,民政部曾在部分地区展开对社会企业绩效评价的试点工作。第二类,外部专家小组主导的评价。典型代表是1997年时任中华慈善总会副秘书长杨团和大批经济学界学者对天津鹤童社会企业开展的绩效评价。第三类,社会企业的投资者。投资者向社会企业注入人、财、物及社会资本,他们非常关注社会企业运营与行为,同时,社会企业的经营也影响到投资者的利益。第四类,是国外资助机构、国际金融组织、联合国体系对所资助的社会企业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模式将社会企业接受的国外资金与其开展的项目紧密相连,评价方式也十分灵活,不足之处在于受地域、文化等影响,评价主体不熟悉当地文化背景,所以评价结果受到影响。本书将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定义社会企业双重绩效评价的主体是与其紧密相关的投资者。
(3)评价客体
评价客体是指评价行为作用的对象,是评价主体相对应的矛盾的另一方。评价客体是根据评价主体的需要确定,不同的评价主体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与内容,针对的评价客体是不同的。对于社会企业来说,整个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员工或社会企业家等都可以成为评价客体。不同的评价客体具有不同属性,需要通过不同信息采集与分析,设计和筛选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评价结果将对评价客体的管理和改进有重要影响。本书着重研究社会企业双重绩效的评价,因此,本书的评价客体是指整个社会企业。
(4)评价目标
评价目标是应特定数量的主体要求而最终确定的,是一个评价系统实施后最终想要追求的结果,是整个评价系统的核心部分。评价目标的制定是服务于企业目标的,因此,需要正确梳理评价目标与企业目标之间的关系。另外,评价目标具有变化的特点,它会随着外部环境与时间的变化而改变,比如在战略制定阶段,评价目标在于客观反映企业各个部门的优劣势,为战略制定作参考;在战略实施阶段,评价目标在于帮助管理者发现组织问题,采取纠正措施保障制定的战略顺利执行。在社会企业双重绩效评价系统中,评价目标即社会企业双重绩效,其指引着整个评价系统的运行,同时它又服务于社会企业的社会目标。
(5)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是在分析评价目标的基础上确定的,是具体到围绕哪些方面对评价客体实施评价。绩效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理论界的研究中,有财务绩效、员工绩效、管理者绩效、生态绩效、知识管理绩效等内容,而绩效评价目前被广为接受的是针对企业的结果和过程进行评价。由此可见,一个评价不可能对绩效的所有内容进行一一评价,需要具体到一个或几个重点内容进行特定或综合评价。本书研究社会企业的双重绩效,并借助于社会企业平衡计分卡尝试从双重底线回报、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6)评价指标(www.xing528.com)
绩效的衡量和反映都依赖于评价指标。如何找到能准确衡量评价内容的指标,是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一步。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需要以评价目标为指导,综合考虑评价客体的特点,分析评价内容,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目标一致性等原则进行设计。评价指标可以是单一维度的,也可以是多维度的;可以是财务的,也可以是非财务的;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本书针对社会企业双重绩效的特点,尝试构建出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多维度指标体系。
(7)评价标准
标准就如一把尺子,主要是为评价社会企业双重绩效优劣与否提供参照。评价标准是根据评价指标进行设定,一个评价指标对应一个评价标准,评价的目标、范围和出发点不同,必然要有相应的评价标准与之匹配。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外部环境都在发生变化,因此评价标准也应根据这一系列的变化而做调整。不同的社会企业具有不同评价标准的确定对社会企业双重绩效评价的结果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最有效的办法是综合运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度量,在对比中发现问题。
(8)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就是使用何种技术手段去实施评价工作,从而获取评价主体和客体都关注的评价结果,它为评价指标所负载的信息最终转化为评价结果提供了渠道。合理地选取评价方法,能有效地发挥社会企业双重绩效评价指标的衡量作用和评价标准的参考效用,充分体现了二者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目前,绩效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普遍的有雷达图法、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DEA法等。
(9)评价结果及反馈
评价结果是运用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反映评价内容的评价指标数据进行作用后的输出信息,通常以评价报告的形式反映出来。评价结果和评价反馈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步骤,仅有结果没有反馈的绩效评价难以诊断自身问题并达到纠正的最终目的,失去了评价意义。评价反馈是依据评价结果进一步认识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不足,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它是企业实施下一轮战略控制的出发点。
2.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上述的社会企业双重绩效评价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箭头标明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方向,如图5-3所示。
图5-3 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图
在社会企业双重绩效评价的构成要素中,评价环境是率先需要考虑的要素,它关系着评价客体、评价主体以及评价目标。其中,评价主体与评价目标之间存在着双向联系,评价主体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总结,制定评价目标,评价目标是整个逻辑图的核心地位,是社会企业进行双重绩效评价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同时,它对评价内容与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设计起着指导和决定作用,整个评价流程的开展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既定的评价目标,为评价主体提供相关的信息。评价指标的设定遵循与目标一致性原则的同时,也受评价内容的影响和制约。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确定之后,在合理地评价方法的作用下,结合一定的评价标准,最终将评价指标转化成可度量和可操作的输入值,得出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反映了社会企业双重绩效的高低,社会企业根据评价结果的优劣识别出内部业务流程中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完善,指导日后的运营行为,最终实现评价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