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企业双重价值的内涵
社会企业处于传统非营利组织和商业企业之间的模糊地带,既有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又有商业企业的特点。正是这种混合性的特征,一些研究社会企业的学者提出了“双重价值创造”(Double Value Creation)或“双重底线”(Double Bottom Line)的观点,认为社会企业的运作,既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既创造经济价值,也创造社会价值。
社会企业的经济价值体现为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一样参与市场经济竞争,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通过销售产品或服务获取资金支持,创造经济效益,这也是社会企业区别于传统非营利组织、纯公益慈善组织的特点所在。德鲁克(2007)曾指出:“社会企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这种组织有可能成为后资本主义时代发达经济体系中真正的增长部门。”可见,社会企业的经济价值不容小视。社会企业的社会价值体现为它关注并解决市场和政府忽视的社会问题,如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医疗卫生、老人和残障、妇女儿童、流动人口等领域的社会问题,并以服务社会为最终目标。同时,社会企业的存续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补充。社会企业正是从这一些社会问题出发,有效结合企业的商业运作理念,寻求解决良策,在创造就业岗位、提高员工职业技能、构建社会资本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用,创造了社会价值。
需要提出来的是,社会企业双重价值之间并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我们需要借助于二元统一的思维方式去认知双重价值的合理存在性,并植入“融合的价值理念”(The Blended Value Proposition)对二者关系进行整合。社会企业双重价值的创造追求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即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的有效融合,共同服务社会,增进社会福利。
2.社会企业双重价值创造的商业逻辑
社会企业强调保持经济价值创造与社会价值创造的“双重底线”和双重价值获取的平衡,而对双重价值创造的商业逻辑的探索可以为实践者协调社会企业双重价值创造起到有效的参考作用。因此,系统地探索社会企业双重价值创造的商业逻辑显得尤为关键。Osterwalder(2005)通过概念比较法提出,商业模式是用来说明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Amit和Zott(2001)也提出,研究社会企业双重价值创造的关键途径是商业模式框架。基于此,本书尝试以商业模式为分析工具来分析社会企业双重价值创造的商业逻辑。
(1)社会企业的商业模式(www.xing528.com)
如同社会企业的概念研究一样,商业模式的概念虽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但由于学者们研究视角的多样化,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国内学者林海等(2011)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出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商业模式定义,即系统论定义(Timmers,1998;Mahadevan,2000;李振勇,2006)、价值论定义(Amit & Zott,2000;Afuah & Tucci,2001;Magretta,2002;Scott,2005;高闯,2006)、盈利论定义(Rappa,2000;Stewart,2000)。社会企业强调“双重底线”,它也如同普通企业一般,需要借助合理的商业模式工具来描述双重价值创造的商业逻辑,从系统论的角度促进双重价值的创造。目前对社会企业的商业模式研究的文献为数不多,比较典型的几种描述如下:
Amit和Zott(2001)从价值论的角度切入进行研究分析并展开,提出社会企业商业模式主要分析交易治理机制设计、交易结构、交易内容,它的社会价值借助于商业价值的挖掘而被创造出来。Johanna Mair和Oliver Schoen(2007)以三个成功案例为研究对象,从客户界面、核心战略、战略资源、价值网络四大要素出发(Gray Hamel,2000),研究社会企业取得成功的商业模式,其中,双重价值创造的过程对社会企业成败与否起着关键作用(Frank van Delft,2008)。基于这四种要素组合构成的商业模式,著名的印度Aravind眼科医院是如何实现双重价值创造的商业逻辑被清晰地阐述出来。还有学者认为社会企业价值创造既受到商业模式影响,同时还与使命陈述、社会绩效等要素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Robin Stevens,2008)。
(2)双重价值创造的商业逻辑
经济租金是普通商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力,企业的所有运营行为都是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目标。社会企业是特殊的企业,兼具经济性和社会性,并创造双重价值,因此,它的商业模式需要在企业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以此来描述社会企业双重价值创造的商业逻辑。高闯(2006)立足于波特的企业价值链,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角度剖析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与演进机理;丁敏(2010)受其模式启发,也创新性地构建了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机理。本书以二者的逻辑思维为基础,并结合社会企业其他的研究文献,尝试性地改进社会企业双重价值创造的商业逻辑框架,如图5-2。
社会企业的创建主要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创业机会,一个是社会企业家。社会企业家往往具有超前的创业意念,会敏锐地捕捉创业机会,社会问题的存在、社会需求的不满足,都能激发他们想要创建社会企业的欲望。社会企业一旦建成,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多重要素的影响,主要有外部环境要素、市场要素、利益相关者要素、社会企业内部要素、社会企业网络、社会企业家特质等。和商业企业一样,社会企业也处于一个纷繁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环境中与其他企业同台竞技,因此需要从市场要素、利益相关者要素、社会企业内部要素、社会企业网络、社会企业家特质等相对具有可控性的要素中寻求支持,并对自身的运营现状和能力进行客观、科学、综合地分析,通过价格歧视等进行价值链的创新,同时,不断深入理解组织使命陈述、规范价值、组织身份,而这种理解又恰好防范社会企业陷入利益化的境地。最后社会企业再对自身价值活动进行优化整合来促成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进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实现“鱼和熊掌,二者得兼”的最优境地,实现了创新成功。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带来社会企业的运营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将为社会企业带来正能量。当然,社会企业商业模式不是一劳永逸的,当社会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关键性变化时,社会企业将迈入下一轮商业模式的创新,这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图5-2 社会企业双重价值创造的商业逻辑框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