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企业能力理论出现并在企业发展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有:资源理论、核心能力理论以及动态能力理论。
动态能力理论是建立在相关经济管理学领域研究基础之上的。Penrose(1959)提出了资源基础理论,他认为蕴含于企业内部的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由此获得的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来源。Wernerfelt(1984)以此为基础正式提出了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内部拥有的资源包括有形资产设备和无形的发展途径等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外部市场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并不关键。作为一种静态的理论,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在资源和能力的演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资源并不能完全成为获取竞争力的来源,而在资源背后的利用、开发和整合资源的企业能力才能形成竞争优势。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Richardson首先提出了企业能力的概念,用来表示企业所拥有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Prahalad和Hamel(1990)指出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不可复制的以及稀缺性的资源和能力就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各个企业间不能流动的异质性资源,这套理论进一步将企业竞争力的来源细分至核心要素,但是却没有重视变化的外部环境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Leonard-Barton(1992)认为核心能力导致的核心刚性问题使企业面对变化的环境时不仅无法发挥核心能力的作用,反而会阻碍企业发挥竞争力。受核心刚性的启发,Teece(1994)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它强调关注环境变化的同时也重视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与重构。这一崭新框架受到学者的关注,并在内涵、特征、形成与作用机制等方面得到发展。(www.xing528.com)
核心能力是企业在市场发展到某个阶段时相对静态的一种能力,只有处于这一阶段的时候,这种核心能力才能够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企业是处在市场绝对运动中的,与核心能力不同,动态能力能够在原有的核心能力均衡被打破时推动企业重新进行获取并整合利用资源,达到新的均衡状态,形成新的核心能力。简言之,动态能力是取得核心能力的方式与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