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社会创业是一种涉及公共利益的创新立业活动。牛津大学社会创业研究中心(2002)指出社会创业是个人、机构或网络通过捕捉新机会来处理应对社会机构供应不足或产品分配不均,从而挑战传统结构失效的产物。社会创业填补了商业和慈善事业之间的鸿沟,从而使创业精神得以应用和服务于社会领域。
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认为:“创业与创新精神必须成为维持我们组织、经济和社会之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活动。”目前,学者尝试将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引入创业研究领域。Isenberg(2010)指出,创业企业家需要由人力、财政和专业资源及政府政策环境组成的网络就是创业生态系统,包括文化、政策和领导、财政、人力资本、产品市场、各种机构和基础设施等要素(Isenberg,2011)。学者刘林青等剖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典型的创业生态系统后,发现众多相辅相成的项目与中心、学生团体和创业课程等要素共同组成了其创业生态系统。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及实践平台是创业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态因子(刘月秀,2012)。社会创业生态系统是由社会企业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创业生态环境所构成的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汪忠等,2013)。
从生态学研究视角,生态系统是由群落生物与自然环境共同组成的体系,其中群落是所有种群在某一栖息环境中所组成的群体,某一种生物组成的群体则为种群。借鉴生态学概念,社会创业生态系统是以“社会责任”为纽带、合作共生为基础、资源互补为目的,由主导社会企业和政府、非营利组织等生态种群通过跨部门协作,并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基于共同使命和价值导向、互利共生、协同发展的社会创新体系,系统内各要素联结互动形成网络结构,共同决定系统功能,具有一般自然生态系统形态特征。
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战略联盟、创业系统和非营利组织集群等研究对象,社会创业生态系统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社会价值导向性
社会创业是一种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下不断产生社会价值的活动(陈劲等,2007),社会使命与市场经济力量是其持续运作的驱动力;它着眼有效解决于社会问题,以经济价值创造服务于社会价值的持续性创造,具有强烈的社会价值导向性。社会创业生态系统以“社会责任”为耦合纽带,有机整合运作商业模式和公益模式两大模块,形成以社会问题为导向的社会价值链。成功的社会创业生态系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领域、引领更多社会创新,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2.互利共生性
共生理论认为,互利共生是指不同种生物在生物群落中(或不同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有赖于彼此间直接营养物质的交流,从而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的互利共居关系。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创业生态系统通过整合利用各部门的资源和优势,特别是创造性地开发、整合、利用边缘资源并释放其内在潜能,促进资源流在不同主体间的直接流通,形成各主体间共存共生的依赖关系与社会支持网络,使系统在协同效应影响下表现出单个社会创业种群不具备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实现规模效益,共同增进社会整体福利。(www.xing528.com)
3.动态平衡性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是系统内不同主体间及其与外部环境长期影响、互相依存与调适的作用结果。当社会创业生态系统内部输入外界环境中的信息、渠道及价值等生态流,就会破坏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间的平衡。为恢复生态系统与环境间的平衡,社会创业生态系统既要在内部通过调整结构、优化功能机理和健全运作机制来合理协调要素关系,也要在外部通过适当改变环境条件、有效变更资源取向等途径优化整合配置与外界环境的生态流输出,增强系统的动态平衡能力。
4.多样性
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多方面均有体现。一是多元化的社会创业主体,其主要包括主导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传统商业企业等,各主体是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元素。二是多样化的社会创业活动形式,既可调动系统内部继续进行社会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又可增进系统的创新活力。三是创业主体间联系的复杂性,系统内各主体及其与外部环境间的关联性使得不同创业主体间异质资源能在系统内顺畅流动,实现对创业资源和信息的有效配置和高效率使用。
5.开放性
随着经济一体化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正逐渐突破地理的限制而呈现出一定的系统开放性。社会创业生态系统要实现在某一时期内特定的社会目标,系统必须不断地与外界交换大量异质资源,并将关联组织吸引到系统中来,为系统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在提升系统整体竞争力的同时实现系统的开放性创新。此外,系统开放性还可促进系统内外各种显性与隐性知识在各关联组织间的有效流动与渗透,这既有利于系统核心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关联组织间真正合作的达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