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各行业的二氧化碳直接排放系数与完全排放系数总体上均在逐步减小,但是后者远远高于前者;金属冶炼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化学工业、石油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机械设备制造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最大的6个行业。
(2)中国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净出口贸易隐含碳不断增长。研究期间,中国出口隐含碳由4.78亿吨上升到9.05亿吨,其占国内生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比例由25%上升到32%;中国进口隐含碳由4.08亿吨上升到6.22亿吨,其占国内消费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比例由22%上升到24%;中国净出口隐含碳由1995年的0.70亿吨上升到2005年的2.83亿吨,其占国内生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比例由3.7%上升到9.9%。
(3)中间投入的进口为国内生产节省了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研究期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中来自国内生产的排放(即实际出口排放)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少,由84%下降为75%,而进口的中间投入的出口排放所占比例逐渐增加,由16%上升到25%;实际进口隐含碳占总进口隐含碳的比例由81%下降为68%,而生产出口商品的中间投入的进口排放占总进口隐含碳的比例由19%上升到32%;最终消费品的进口排放所占比例由1995年的26%下降为2005年的14%,而中间投入的进口排放所占比例由74%上升到86%。
(4)总体上,中国对外贸易的行业结构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2000年后对外贸易对节能减排的贡献度在不断减小。
(5)出口贸易隐含碳接受地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进口贸易隐含碳来源地主要集中在日本、中国台湾、韩国、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净出口隐含碳接受地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美国、荷兰、英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净进口隐含碳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中国台湾、日本、韩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和地区。
(6)2006—2015年的10年间,中美双边贸易中,中国的“碳贸易逆差”年均达到3.86亿吨,美国通过对外贸易每年向中国净转移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美国国家自主贡献预案承诺的减排目标年均值的49%。(www.xing528.com)
基于以上结论,政策含义主要体现在: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以缓解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压力。
(2)调整贸易政策,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扩大对外贸易对节能减排的贡献度。
(3)在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谈判中,中国应该坚持以“消费者责任”作为界定各国碳排放责任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协商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碳排放权分配制度,减少中国的碳减排压力。
(4)在未来的中美贸易谈判过程中,中国必要时可将“碳贸易逆差”作为谈判筹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