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实践案例
1.背景
杭州高新区(滨江)发展空间不足。杭州高新区建于1990年,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2016年度、2018年度,高新区(滨江)在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中两次勇夺探花。快速成长的高新区(滨江)被誉为内生型区域发展的典范,聚集全省六分之一的高新技术和上市企业,成为杭州人才、产业集聚的高地。但是,对于高科技企业来说,其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生产基地来配套,但73平方千米的高新区不能满足高端制造业的需求,土地空间的掣肘越来越明显,大量企业和人才开始流失。因此,如何突破生长空间,成为高新区(滨江)亟须破解的难题。
“拥江发展”行动下的富阳区面临着产业转型的迫切需求。富阳区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区域面积1808平方千米,随着杭州市“拥江发展”行动提出的钱塘江流域生态保护更高要求,富阳区痛下决心,推动高能耗高污染的制造产业全面腾退,引进新兴“智造”产业,实现发展理念、产业结构、未来发展路径的“三重变革”。当前,富阳已完成腾退造纸及关联企业1000多家,拔掉500多根烟囱。经过产业转型、空间腾退,富阳腾出土地2.6万亩,收储1.4万亩,为发展预留了空间。那么,砍掉的GDP、腾出的空间又如何填补优化呢?
2.主要做法
滨富特别合作区位于富阳区富春湾新城的灵桥区块,东南起杭新景高速,西至小源溪和杨元坎村,北至富春江,区块总面积5.8平方千米,距离高新区(滨江)20千米,距杭黄高铁富阳站5分钟车程。特别合作区实行“独立管理、单独核算、封闭运营”的模式开发运营,合作期限20年。
一是特别速度催生滨富特别合作区。2019年7月30日,杭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健全市域内企业正常流动信息平台和共建共享机制,建设滨江与富阳特别合作示范区。经过杭州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8月28日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火速挂牌成立,市委书记周江勇出席挂牌活动并揭牌。2019年10月12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设立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
二是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创新——富阳交净地、滨江做产业、责利共担当。按照杭州“全市域”“一张图”“一盘棋”的工作要求,立足于两区合作框架协议明确的“合作共赢、优势互补、权责清晰、创新机制”的原则,确定高新区(滨江)重点负责产业招引、产业培育、项目落地,富阳区负责征地拆迁、基础配套、社会治理等事项。两区共同组建合作区管委会,管委会为高新区(滨江)的派出机构,实行独立管理、单独核算、封闭运行的开发模式,负责合作区的产业政策制订和落实,统筹产业项目招商、建设、管理、运营,协调行政审批服务。管委会下设“一办三部”:综合办、招商稳商服务部、工程建设部、行政审批部,人员由高新区(滨江)主导、富阳区共同组建,按高新区模式管理。特别合作区叠加高新区产业优势和富阳区土地空间优势,兼采两区体制机制长处,为企业提供“一门受理+专员服务+联合会审”优质服务。按合作框架协议规定,10年内两区不参与收益分配,包括工业项目土地出让金、市级税收返回等收益全部留存管委会,支持合作区发展(5年后,两区再商量运营满10年后利益分配机制),用于政府内部考核的GDP、投资等统计指标重复计入各自行政区。
三是两区合力破难题为特别合作区发展打基础。作为全省首个特别合作区,在市委市政府的特别关心下,在两区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合作区紧紧围绕建设“合作发展示范区、自主创新拓展区、新制造业先行区”的总目标,紧盯“一年内全面启动、三年内一批项目建成”的工作要求,将合作区打造成千亿级集成电路、光电激光、高端装备制造等智能制造产业集聚的一流高科技园区。一要破题土地资源保障。坚持多规合一原则,全方位梳理特别合作区土地现状,摸清家底,与富春湾新城管委会一起初步排定特别合作区三年供地计划。特别合作区规划用地面积8709.3亩,其中产业用地3166亩,占36.35%,目前已供地324亩,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可供909.7亩、919.3亩、981亩。二要破题基础设施短板。结合项目落位需求,合作区管委会与富春湾新城排定政府投资项目三年初步行动计划,启动杭千高速灵桥互通迁改、富春湾大道、同登路、王家宕路等交通路网工程,同步对接电力、给排水等管线布设,保障产业项目需求。三要破题城市配套完善。深入谋划安置区块与产业项目的有机结合,充分对接人才公寓项目开发,适时谋划商业区块项目引进,完善特别合作区城市生活配套,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在短短的近一年时间里,滨富特别合作区在特别需求下以特别速度推进建设,从机构的组建到体制机制创新,从资源保障再到项目不断落地,已逐渐形成了稳步发展的态势。2020年3月17日,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举办挂牌后的首次项目集中签约暨集中开工仪式,总投资453亿元的10个项目开工,其中3个产业项目投资415亿元,7个基建项目投资38亿元,另有4个产业项目签订意向书,为打造新制造业先行区打下“第一桩”。目前,富阳区加快特别合作区的土地整理,已搬迁农居1531户,腾退造纸企业23家,合计腾出土地4256亩,并已向合作区交付净地3000亩。杭州高新区(滨江)正在深入洽谈50个项目。滨富特别合作区将为杭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的机遇,也为全市的区区合作推进提供了示范和样本。
1.背景
萧山是制造业大区,也是制造业强区,但是近些年来,萧山也面临着制造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严峻现实。根据亩均效应调查数据,萧山存量工业用地中,亩均税收仅3万元以下的就占有3.6万亩,存量工业的“低小散”标签显著。萧山要创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新制造中心,就必须啃下这块“硬骨头”,向内挖潜,“装”进更多优质产业,才能实现创新突破和蝶变发展,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主要做法
从改革起家的萧山,再一次拔出“改革之剑”,将存量工业用地作为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开启深层次的工业用地管理改革。
2020年9月24日,萧山连续发布“1+4”改革新政,涉及建立安企稳企工作机制和规范工业用地二级市场管理、组建工业用地资金池、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完善司法处置存量工业用地机制。
一是引入存量工业用地交易约束机制。此次工业用地改革的重点放在存量工业用地上。工业用地是特殊的生产资料,必须引导和规范,对存量工业用地交易引入约束机制。如企业拿到存量工业用地后,需同时与属地镇街、平台签订《产业项目履约监管协议书》,同时约定亩均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强度等准入条件。这样企业拿存量工业用地时,需正确评估自身的实力和对未来的“兑现能力”。萧山区希望通过这样的“约束机制”,优化存量工业用地的资源配置。接下来,萧山区还将研究建立工业用地二级市场交易平台。
二是采取差别化用地机制。除了准入“约束”,还有“差别化”用地。对“三改一拆”、土地综合整治等盘活的存量用地和用地指标,优先用于工业项目,优先支持A、B类企业的用地需求,进而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www.xing528.com)
三是建立工业用地资金池。为支持存量工业用地能更好地引入新经济,萧山区将建立工业用地资金池,每年从全区年度经营性用地(村级留用地除外)出让收入中计提2%,专门用于新增产业项目和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的做地、征地拆迁、基础设施配套等支出补助,以及支持兼并重组收购。
四是萧山将进一步强化存量工业用地司法处置机制,完善存量工业用地保护和利用机制,杜绝投机资本炒作工业用地资源。
2019年以来,萧山连续出台工业新政,目的就是拓增量、稳存量、提质量和扩总量。特别是2019年初出台工业用地有机更新实施细则以来,已实施55个项目,涉及投资88亿元,将新增193万平方米创新空间。无疑地,提高存量工业用地配置效率关乎企业和萧山的未来空间和发展潜力。
【注释】
[1]本文采用《携手跨越重塑增长——中国产业数字化报告2020》里所下的综合定义。
[2]刘淑春:《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靶向路径与政策供给》,《经济学家》2019年第6期,第52—60页。
[3]工厂物联网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发展模式。其核心是通过物联网数据终端将工厂中的人员、机器、物料、产品、工艺参数、环境参数、质量状况、水电油气等要素实现联网,实时感知、实时指挥、实施监控。
[4]数字化车间是数字化、网络化在生产车间的综合应用,它将数控设备与工艺设计系统、生产组织系统和其他管理系统的信息进行集成,形成综合信息流自动化的集成制造系统。从整体上改善生产的组织与管理,提高制造系统的柔性,提高数字化设备的效率。
[5]智能工厂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与前提,它由企业层、管理层和集成自动化系统(包括操作层、控制层、现场层)三部分组成。在企业层对产品研发和制造准备进行统一管控,与ERP进行集成,建立统一的顶层研发制造管理系统。管理层、操作层、现场层通过工业网络(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进行组网,实现从生产管理到工业网底层的网络连接,满足管理生产过程、监控生产现场执行、采集现场生产设备和物料数据的业务要求。
[6]课题组:《以数字化驱动杭州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研究》,《杭州科技》2018年第6期,第42—47页。
[7]工业互联网平台是面向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构建基于云平台的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服务体系。
[8]杭州市2019年计划组织实施100个以智能制造为方向的制造业数字化攻关项目、1000个以工厂物联网为方向的制造业数字化推广项目、10000个基于“云端服务”的制造业数字化普及项目,简称“百千万”工程。
[9]数据来源:浙江省经信厅发布的《2019年浙江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10]数据来源:浙江省经信厅发布的《2019年浙江省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11]大型企业高度注重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是智能制造的“神经中枢”,可以通过跨部门、跨企业、跨区域的互联互通,采集、汇聚、挖掘海量数据,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智能决策支持、商业模式创新等。
[12]阿里云构建了ET工业大脑,通过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工业领域知识的结合实现工业数据建模分析,有效改善生产优良率、优化工艺参数、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生产能耗,提升设备预测性维护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