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

时间:2023-05-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贵州省在产业扶贫政策下帮助贫困人口实现产业发展和稳定就业,与实现产业兴旺要求下实现产业做大做强方面取得合理平衡,从而在保证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受益的情况下,实现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而在乡村振兴阶段,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而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

1.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

脱贫攻坚强调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来解决贫困人口的生产和增收问题,在此过程中贵州省各地因地制宜,全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重点围绕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八要素”深入推进农村产业发展观念、发展方式和工作作风革命,培育了一大批能够带动贫困人口实现收入增长的产业,并探索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利益联结机制。但受贫困人口自身素养以及当地综合经济实力所限,脱贫攻坚中的产业扶贫有些是依靠发展初级农产品的种养业及加工业,还有劳动密集型非农产业来带动的。这些产业具有典型的技术含量低、劳动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的特征。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只有真正使乡村产业兴旺起来,才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而实现产业兴旺则要求农村产业融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动互联网技术改造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健全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这无疑对原有的基于产业扶贫的产业发展思路提出了更高要求,且势必要淘汰一批比较优势不足、技术含量低的产业。这就需要贵州省在产业扶贫政策下帮助贫困人口实现产业发展和稳定就业,与实现产业兴旺要求下实现产业做大做强方面取得合理平衡,从而在保证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受益的情况下,实现产业升级。

2.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

脱贫攻坚阶段主要围绕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的短板问题,通过住房保障以及加大对水、电、路、气、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来展开。贵州省除了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在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中,积极探索创新“六个坚持”,对搬迁安置点的布局规划、搬迁户的社会融入、习俗改变以及搬迁后的生计问题做了一系列重大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为乡村振兴阶段面临的村庄搬迁和整合问题提供了一系列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如搬迁中的成本控制、搬迁方式、土地处置、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等。同时,贵州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大力发展旅游扶贫,坚持绿色发展之路,也为后续的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在此阶段政策的重心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贫困人口的住房保障和基层设施需求,而是要向生态宜居转变。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进行制度革新,创新生态补偿、生态产权交易等机制;加强农村环境问题综合整治,合理统筹城乡资源布局等。

3.从扶志扶智到乡风文明(www.xing528.com)

脱贫攻坚阶段,重在通过扶志扶智激发贫困人口的脱贫动机,提升谋生技能,同时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而在乡村振兴阶段,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这要求:首先,要加强教育引导,从根本上引导村民自立自强。脱贫攻坚中对义务教育的保障为提升村民科学文化素质打下了坚实基础,未来要不断拓展教育渠道,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的态度和行动。其次,要注重发挥村规民约的规范引导作用,对陈旧落后的村规民约进行修订,使其符合新时代乡村社会价值观的主流发展方向,从而对村民思想与行动产生规范与教化作用。最后,要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策引导文化资源下沉。如健全升级村民文化广场、增设文化宣传栏、设立乡村广播站、重塑乡村墙体文化等,提供发展乡村文化的场地,使乡村文化得以生根发芽。[4]

4.从党建扶贫到治理有效

脱贫攻坚阶段,通过党建扶贫对于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摆脱贫困,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具有积极意义。但乡村振兴涵盖村庄不仅限于贫困村,党建扶贫的经验、模式该如何推广还需要认真探讨,尤其是驻村方式、人员要求、考核机制等方面,还需要因地制宜,适时调整。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这就要求通过向乡村微观主体的农民赋权来推进自主治理,进而建构一套政府主导、民主协商的乡村治理结构。通过发展协商民主、整合回应群众利益诉求、建立各种乡村社会服务组织、培养具有现代治理精神的参与型农民等措施,实现农村和谐发展、安定有序的局面。

5.从“两不愁三保障”到生活富裕

脱贫攻坚通过产业、就业扶贫和社会保障兜底式扶贫等方式,增加贫困人口收入,重点解决的是贫困人口的绝对贫困问题。而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它不仅要求持续增加乡村居民收入,而且还要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缩小贫富差距,增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等。这就要求在后续的扶贫工作中,要注重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探讨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